所以不是,但清初的主要因素是由於海禁的實施,白銀進口銳減,也導致了銀價的上漲。明末清初的具體情況造成了由銀、銅幣組成的貨幣體系的壹些波動。康熙中期以後,隨著經濟、金融的好轉,特別是海禁的解除,外國白銀再次大量流入中國,“銀荒”消失,由白銀和銅錢組成的貨幣體系重新穩定。這裏值得壹提的是,清朝的紙幣是清初發行的。但隨著軍事行動的全面停止,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停止了紙幣,吸取了前代的教訓,在接下來的兩百年裏堅持了不發紙幣的政策。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講師蔡因奏邀發鈔被判有罪。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吳縣人王竹生所著《鈔箋》壹書,對紙幣進行了倡導。雖然轟動了,但還是沒有落實。直到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因為鎮壓太平軍的需要,才開始發行紙幣,但只維持了十年,就因為形勢的變化而廢止了。之所以沿用多年的紙幣,是因為由銀、銅幣組成的貨幣體系已經建立並正常運行,紙幣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當然,我們要看到,在明朝中期建立了由銀、銅幣組成的貨幣體系之後,紙幣實際上已經不再起到交換媒介的作用,但是明朝保留了明朝珍貴的紙幣作為祖制,清朝也不受此約束,所以能夠幹凈利落地廢除紙幣。清朝的貨幣體系除了進入近代歐美貨幣體系之外,還有貴金屬銀和銅幣組成。
雖然它不是世界貨幣的壹部分,但它有壹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