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I全名為Better Cotton Initiative,指“更好的棉花倡議”。脫胎於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BCI本意是監督棉花生產環節對環境和勞工的影響。隨著美國開發署和瑞士基金的介入,BCI從當年名不見經傳的小組織迅速壯大。
直到2017年,BCI已經有85個合作品牌和1039個合作工廠,能夠給全球130萬棉農生產的330萬噸棉花發布認證。作為棉花產業的非政府組織,BCI沒有技術與產能,但因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便可以通過認證、打分評審的方式,對棉花產業的工業體系產生巨大影響。
擴展資料
BCI脫胎於2005年世界棉花基金會(WWF)壹次圓桌會議的倡議,坐落在各種國際組織總部的集中所在地瑞士。BCI初期堅決高舉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大旗,獲得不少響應。
可基金會畢竟是個非營利機構,想要幹大事,就需要“金主”支持。正在BCI壹籌莫展之際,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粉墨登場。美國國家開發署自稱為貫徹美國外交政策支援非軍事項目的獨立機構,實際則約等於FBI的馬甲,資助反對派、賄賂官員、帶節奏煽動民眾的新聞屢見不鮮。可想而知,能被USAID“看上”的項目,目的自然不止支持環保這麽簡單。
人民網——帶頭抵制新疆棉花的BCI,究竟是個什麽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