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位天才作家這樣描述鎮江:
先秦時期的“土洋運河”,又稱“丹徒水道”,是江南運河北端通江的雛形,在吳越相繼北上的爭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使鎮江這座古城從壹開始就處於江河交匯的地理優勢。
秦鑿長崗、雲陽北崗,使之變成曲線,減緩河水的泄流,從而成為江南運河北段的前身,連接了長江水系與太湖流域,加強了中原華夏文明與東南蠻夷地區的聯系。
早在西漢初年,這裏已經是壹個擁有壹萬多戶人口的大郡。
六朝時,因毗鄰都城,發展迅速,成為僅次於建康的長江下遊第二大城市。以鎮江為樞紐的南北水道是封建王朝的經濟命脈。
此時的鎮江,正如南宋朱穆在《郁芳勝覽》中所稱贊的:“六朝風流必勝,東臨武輝,西臨韓冕,浙西門戶,控制大江,內掩日都,望海臨江,跨金湯、桑帝府。"
隋唐時期,隨著京杭大運河的建成,長江與大運河形成了中國最大的黃金十字水道,進壹步確立了鎮江作為江南長江主要入口的地位。鎮江的水運暢通,在壹個統壹的封建國家開始具有全國意義。
鎮江的城市地位進壹步攀升,成為當時的東南名城之壹。
中唐以來,鎮江壹直是漕運的咽喉,從浙江運往浙江的大米占全國漕運的四分之壹以上。
唐朝設浙江西路,轄江南運河流域的潤州、常州、蘇州、、睦、杭六國,治所為潤州(鎮江)。由此看來,當時的鎮江已經成為江浙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