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羅便臣道
是香港島半山區的壹條主要道路,以香港第五任港督羅便臣爵士命名。東面連接馬己仙峽道及花園道,建有多條天橋連接馬己仙峽道及幹德道。西面則與柏道連接,在與衛城道交界亦設有交匯處及天橋。
2、堅尼地城
香港島灣仔的堅尼地道以及中西區地方堅尼地城,就是以英國派駐香港的第七任港督的名字命名的。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西端,南面背靠摩星嶺,北面前臨卑路乍灣,西面與大小青洲隔著硫磺海峽,東面與石塘咀相連;範圍包括西寧街至卑路乍街與皇後大道西交界位。
3、軒尼詩道
是以前香港總督軒尼詩命名,長約1860米,是中國香港的主要道路之壹,連接香港島西面的灣仔與東面的銅鑼灣。路線大致為東西走向,大部分路段為四線雙程行車,西接金鐘道,東接怡和街。
4、羅富國教育學院
以提倡設立該院的當時的香港總督羅富國命名,並以羅富國的家族徽章作為校徽。原校址設於香港島薄扶林沙灣沙宣道21號,附近的壹條道路也被命名為羅富國徑。原校舍拆卸後,現為香港大學醫學院教學大樓及明愛胡振中中學的所在地。
5、彌敦道
道路原名羅便臣道,以紀念當時港督羅便臣。1904年,港督彌敦爵士大力發展九龍半島,擴闊彌敦道成為壹條主要大道,並延長至窩打老道。在1909年3月19日,為避免此路與香港島的同名街道混淆,香港政府決定把該道路更名為彌敦道,以紀念擴建該路的港督彌敦爵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