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電交易中綠證由什麽劃轉至電力用戶介紹如下:
根據綠電交易結果,電力交易中心將綠證劃轉至有關電力用戶。
“綠電”和“綠證”是怎麽來的?
回望過往,這79.35億千瓦時綠色電力的成交,從來不是壹蹴而就。
改革開放之初,多晶矽太陽能電池等新能源技術還躺在實驗室裏,“綠電”這個名詞都無從考察。等到我們已具備基礎技術條件,想大力發展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時,時間已來到2000年左右,和國際 社會 相比,我們的相關技術水平落後了15年。 為了快速趕上,主管部門想了最簡單直接的方法:發放補貼!
補貼壹發就是快二十年,硬生生地把壹批企業托舉到了生存線上。漸漸地,日積月累的“直接輸血”模式帶來了財政問題。
國家發改委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任東明曾在2017年透露:“如果中國現行的可再生能源固定電價政策不變,那麽到2020年,中國清潔能源補貼缺口將從2016年的500億元增至2000億元。” 於是乎,近幾年各地陸續出臺了新能源補貼退坡政策,似乎宣告著壹個時代的結束 。
這下,輪到新能源企業焦慮了:“沒有補貼,成本很難收回來,無法繼續開發綠色電力。”因此,主管部門想了壹個折中的辦法:把清潔能源發電企業的發電額度抽象成綠電證明,清潔能源企業可以像分蛋糕壹樣,將其分割後對外售賣。這相當於把補貼的成本壓力轉移、分攤給“需要綠電”的用電企業。 那些可以售賣綠證的新能源企業,就不能繼續拿財政補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