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總線技術的歷史
1984年,美國Intel公司提出了計算機分布式控制系統——bit bus,主要是將低速的面向過程的輸入輸出通道從高速的計算機多總線中分離出來,形成了最初的現場總線概念。20世紀80年代中期,羅斯蒙特開發了可尋址遠程傳感器(HART)通信協議。壹個頻率信號疊加在4 ~ 20mA模擬信號上,通過雙絞線實現數字信號傳輸。HART協議是現場總線的原型。1985由霍尼韋爾、百利等大公司發起,成立了世界FIP,制定了FIP協議。1987,由西門子、羅斯蒙特、橫河等幾家著名公司牽頭。成立了專門委員會互操作系統協議(ISP ),制定了PROFIBUS協議。後來,美國儀器儀表學會也制定了現場總線標準IEC/ISA SP50。隨著時間的推移,全球逐漸形成了兩個針鋒相對、相互競爭的現場總線集團:壹個是以西門子、羅斯蒙特、橫河為首的ISP集團;另壹個是以霍尼韋爾、貝利等公司為首的WorldFIP集團。1994年,兩個集團宣布合並,並入現場總線基金會(FF)。關於現場總線的技術發展和標準制定,基金委獲得了以下* * *知識:* *標準制定遵循IEC/ISA SP50協議;同意現場總線技術的發展階段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