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推動下,由於壹些政策利好和政治因素,我國制造企業正在積極推動生產線向智能制造轉移。但熱潮之下,我們應該冷靜分析:智能制造首先要治病救人,量力而行。因為缺乏投資回報的成本投入,甚至30%都可能拖垮壹個好企業。
所謂先醫後藥,就是先對企業進行診斷,然後擬定最適合企業的路徑方法。做好壹個產品,先設計出壹個有創意的產品,任何壹步都繞不過去,讓產品可以低成本高質量的輕松組裝給機器人;然後創造壹個浪費最少,質量最好的優秀流程。在成功完善以上兩個步驟後,我們將評估企業在走向工業4.0的道路上達到的水平,梳理業務需求,構建智能制造的框架,構建好布局。說到底,引入機器人推動智能化的進程,更像是壹個結果,而不是壹個神奇的藥方,適合所有企業。
所謂能力,就是企業主必須清楚地了解企業的定位和實力,清楚地了解各個定位的目標,在復雜的形勢下找到最適合企業的路徑,避免盲目跟風。不現實地大量采購機器人的後果只能是資金的浪費和機器人的閑置,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要學習德國人的務實精神,摒棄不切實際的行為,穩步打好企業基礎。只有實力雄厚,規劃完備,才能在智能時代轉型升級,進入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