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青年時代便關心世界形勢,認為中國要富強,必須學習西方。中年而後,“盡購中國所有東西洋譯本讀之,提要鉤元而會其通,為省中後起英雋所矜式”。他不懂外語,不能讀原著,只靠“玩索譯本,默印心中”,常向馬尾船政學堂師生“質西書疑義”。
林紓樂善好施,在他譯作暢銷海內的那幾年,月收入近萬,他大部分都用來資助家境貧寒的學生上學。
相關說明
林琴南自己不會外文,卻資助了許多學生到國外深造。晚年,林紓的古文體受到新文化運動的沖擊,終於丟了北京大學的教席,從此經濟情況大不如前。
那些曾受到他接濟的學生,此時都學成回國,在社會上嶄露頭角。他們聚在壹起,商量了壹個既能幫助恩師度過窘境又不使恩師難堪的計策:他們捐款成立了壹個基金會,名義上是為了支持林紓的翻譯工作,實際上款項都由林紓自行使用,常常用於他私人的日常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