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分貨幣層次的主要依據是金融資產流動性的強弱。
流動性程度不同的金融資產在流通中的交易成本不同、難易程度不同,從而對商品流通和各種經濟活動的影響程度也就不同。按流動性強弱將貨幣劃分為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層次,各國的貨幣銀行制度不同,在劃分貨幣層次上也不盡相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根據貨幣涵蓋範圍的大小和流動性的差別來劃分貨幣層次。在我國關於貨幣量層次的劃分,目前學術界也不統壹,有主張以貨幣周轉速度劃分的,有主張以貨幣變現率高低劃分的,也有按貨幣流動性劃分的。
若是按流動性劃分,其主要依據依據是:
相對能更準確地把握在流通領域中貨幣各種具體形態的流通特性或活躍程度上的區別。
在掌握變現能力的基礎上握其變現成本、自身價格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央行在分析經濟動態變化的基礎上,加強對某壹層次貨幣的控制能力。
:貨幣分層,也稱為貨幣層次,是指各國中央銀行在確定貨幣供給的統計口徑時,以金融資產流動性的大小作為標準,並根據自身政策目的的特點和需要,劃分了貨幣層次。貨幣層次的劃分有利於中央銀行進行宏觀經濟運行監測和貨幣政策操作。
在我國,M1是通常所說的狹義貨幣供應量,M2是廣義貨幣供應量,M3是為金融創新而增設的。回到流動性這個劃分標準,所以我國貨幣層次劃分的流動性標準是局限於該金融資產的國內流動性為基礎的。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貨幣分層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