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銀行對雷雨傳聞的回應是假消息。
原來,打雷的不是銀行自己的產品,而是其代銷的壹款信托理財產品。逾期後,到處都無法贖回,投資者只能來代銷銀行討個說法。他們自稱投入了30到50萬元本金,有的高達1000萬元。他們非常擔心自己的理財無法支付。
這件事再次提醒大家,投資理財是市場行為,是有風險的。如果銀行只是代銷,不是嗎?保本?投資者下單時要謹慎理性。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銀行有壹項業務叫?寄售?。
這是什麽意思?也就是說,銀行賣的理財產品其實不是自己的,是第三方的,只是普通人不了解而已。大多數人認為銀行賣的是銀行負責。其實代售的理財產品,銀行壹點關心都沒有,銀行只賣,分傭金。至於理財產品的收益和風險,與銀行無關。所以銀行代售理財產品的話,真的不能說東亞銀行爆炸了。東亞銀行上海分行發生的事情,無非是散戶又被收割了。
但早前股市暴跌,投資權益類理財產品收益下降,讓購買者蒙受損失。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大家都追求穩健的債券型理財產品,而短期債、地方債、公司債等債券發行較少。很多純債基金規模只有幾個億,數量也只有二三十億,但是限制認購。即市場需求大於供給。
這樣有些理財產品只能投資股市,可能沒有明確說明,導致客戶的預期和實際收益不壹致。
最後,感覺東亞銀行的理財產品事前管控不嚴,導致逾期不還,事後不支持消費者維權,態度傲慢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