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BCI脫胎於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BCI本意是監督棉花生產環節對環境和勞工的影響。隨著美國開發署和瑞士基金的介入,BCI從當年名不見經傳的小組織迅速壯大。
直到2017年,BCI已經有85個合作品牌和1039個合作工廠,能夠給全球130萬棉農生產的330萬噸棉花發布認證。
作為棉花產業的非政府組織,BCI沒有技術與產能,但因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便可以通過認證、打分評審的方式,對棉花產業的工業體系產生巨大影響。這類組織也也被稱作“產業NGO”。
3、BCI雖然自稱非盈利,但內中涉及的金錢糾葛很多,首先,加入BCI,需要交錢認證;出貨需要提供BCI證書時,再交壹筆錢;而證書只要是機構就能開具,沒有人追究紗線是否真的由BCI棉花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