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是壹條小河,水很清,但是有小魚。
其實白馬河只是明朝以前的壹條無名小溪。由於河道又淺又窄,每到雨季,坦倉平原就匯集了大量的雨水。伊河由於河面窄而淺,無法將水排入大海,經常造成淤積和洪水,當地人民苦不堪言。淤積最嚴重的地方是郯城縣的北老溝村和南老溝村,這兩個村的名字由此而來。
明朝萬歷年間,時任左都禦史的張靜華因不滿奸臣嚴嵩的專制政府,憤然辭職回鄉。從此,他開始用自己做官多年的積蓄,甚至變賣家產組織村民治理白馬河。
為了治理河流,他把朝廷為他修建的廳堂建築全部拆除,變賣了。據說當時他的義舉感動了上帝,上帝派了壹個神來變成壹只巨大的白色河馬,晚上經常出來幫民工說話。當他的大嘴拱起時,河水變得又寬又深,因此得名白馬河。當地官員得知後,也派人來幫忙。白馬河挖得又深又寬。張靜華指揮鄉親們修築高堤,沿海種植銀杏樹,奠定了郯城縣“銀杏之鄉”的基礎。現在,白馬河兩岸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上遊河水即將流入伊河。過去洪水泛濫的景象壹去不復返了。
解放後,根據有關農業專家的研究,張靜華的家鄉北老溝村壹帶,因地勢低窪,排水方便,被列為水稻開發區。白馬河把潭蒼平原和蘇北平原連接起來,水稻被廣泛種植。郯城縣成為魯南的“魚米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