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分級基金直接選擇清盤,還有些試圖轉型LOF(上市型開放式基金)。不過,轉型後問題又來了,這些產品深陷流動性不佳的困境。
風險逼死分級基金
2014年到2015年是國內分級基金迅速發展的兩年,尤其是2015年上半年,隨著牛市的來臨,讓分級基金站上了風口。當時,分級基金在市場上的成交量逐漸增加,流動性也比較好,無論是A類份額還是B類份額都有壹定的投資價值。2015年4月底到2015年5月底這壹個月的時間內,壹度出現12只分級基金成立、14只分級基金發行的“盛況”。
2015年6月,股市暴跌。2015年8月,監管層宣布暫停註冊審批分級基金。
隨後壹年多,分級基金由盛轉衰,數量和份額縮水。
7月9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會長洪磊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上指出:“必須在公募領域嚴格限制對優先級保本保收益的結構化分級產品,回歸收益***享、風險***擔的基金本質。”
壹句話就將分級基金大監管提升到了空前高度。近日,監管層確認,暫停分級基金註冊工作。
監管層非“杞人憂天”。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充分了解分級產品的折算、估值等運作方式,不容易。
市場分析認為,分級基金從“洛陽紙貴”到“不受待見”,最直接的原因是:投資者風險偏好持續較弱,對“穩定收益”的需求越來越高,而分級基金卻是市場中首當其沖的“不穩定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