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戰後西方國家建設了大量的展覽空間,如美術館、美術館、藝術中心等,但他們自己的常設策展人或導演由於資金、精力和知識的限制,無法策劃足夠數量和質量的藝術展覽來填補空間。在某些藝術領域(尤其是當代藝術的最新趨勢)有著深厚研究和實踐經驗的獨立策展人應運而生。
二是許多西方城市競相舉辦雙年展、三年展、文學展等大型當代藝術活動,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刺激旅遊業。這些展覽經常舉辦,不斷變換主題,倡導創新,吸引了很多獨立策展人參與。
再次,由於大部分美術館、畫廊、藝術中心都沒有設立當代藝術策展人的職位,壹些研究當代藝術並有誌於策展的專業人士自然會成為獨立的策展人,而西方社會成熟的基金會體系和社會贊助體系也為他們提供了穩定的資金來源和生活保障。
第四,由於來自外界的機會越來越多,獨立策展人享有了更多的自由和獨立性,導致壹些藝術機構的常任策展人轉變為獨立策展人。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日益頻繁,西方的獨立策展人制度也開始在亞洲國家和地區興起。在日本、韓國和中國的港臺地區湧現出了許多本土獨立策展人,他們在當地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