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何向陽的職業是什麽?

何向陽的職業是什麽?

何向陽

何向陽,女,漢族,出生於1966。1991畢業於鄭州大學中文系,碩士,現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十六大代表,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文學和文化研究,對中原文化有深入探討。

中文名:何向陽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966

職業:作家、文學評論家

畢業學校:鄭州大學

主要成就: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河南省傑出專家。

代表作:《朝聖的故事》或《在路上》

性別:女

職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

頭銜:研究員

代表作品

朝聖的故事還是在路上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03)

《風在肩上》中原農民出版社(1999.08)

來自巴彥卡拉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04)

屢獲殊榮

1,2006 54 38+0 9月第二屆(1997-2000)“魯迅文學獎”

2、2001二月第二屆“穆峰青年批評家獎”。

文學生涯

先後在《文學評論》、《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光明日報》、《文藝報》、《文藝評論》、《小說評論》、《當代作家評論》、《東方文化》發表文章兩百多萬字。

出版了《朝聖的故事還是在路上》(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版)、《肩上的風》(中原農民出版社1999版)、《齊巴延卡拉》(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版)、《思遠之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夢。“知識女性文學系列”三輯主編。

代表論文有《文學:人格的投射——文學研究的壹種思考》、《家庭與鄉土——20世紀中國文學潛在文化景觀透視》、《部落與家園——近年來小說的壹種文化傾向》、 錯位的人與“人”——對人物與作者的對位關系的考察,對20世紀中國文學知識分子形象與近智者人格心理結構的文化驗證。論文論點被《新華文摘》、《讀書》、《中國人民大學報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文學理論與心理學》轉載摘抄20余次。 論文入選河南新文學部(1917-1997)(理論批評卷),魯迅文學獲獎作品系列。理論批評卷(中國出版社),走向新世紀的中國文學(作家出版社)和20065438+。

散文入選中國文學排行榜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中國最佳散文》、《中國最佳散文》(遼寧人民出版社)、1999、2000、2000年。

作家風格

自由的文體想象使何向陽的文學批評有時成為壹種感性的再創造過程。何向陽視野開闊,思維活躍,治學嚴謹。盡管何向陽的宏觀把握和理論概括能力有待進壹步加強,但他能將細膩的藝術感受與深刻理性的思考融為壹體,使其批評文本呈現出豐富的人文意蘊。何向陽的批評實踐註重材料的廣泛占有,辯證梳理,追根溯源,達到對批評對象的深入理解和豐富表達,同時又充滿激情和真摯真摯的精神品格。

作家榮譽

被授予“全國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河南省傑出專家,首屆“河南省十大青年社科專家”,首屆“河南文藝十大”,中國* * *共青團“十五大”代表,中國* * *產黨“十六大”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是“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第壹批國家人選”。中共宣傳部是“全國宣傳文化系統第壹批四名候選人”,三次“河南省十大傑出青年新聞工作者”。1990,“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作品獎”;1992,《河南省首屆新文學獎(理論綜述)》;

1995,河南省機關黨委授予“優秀黨員”稱號;

1997和1998,連續兩年獲得“河南省社科聯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1998,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共青團中央頒發的“全國青年社會科學優秀成就獎”;

2000年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獎;“河南文學獎”;當代作家評論評論獎;

2001年,何向陽獲得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和全國優秀理論批評獎,成為本屆魯迅獎河南省唯壹獲獎者,也是河南省第壹位獲得這壹國家最高獎項的理論評論家。同年,他再次獲得“穆峰文學獎”;入選“2001年度河南文藝十大成就”。

2002年獲“冰心文學獎”;作為“河南省十大青年新聞人物”;授予“河南省五壹勞動獎章”;《南方文壇》評論獎;

2003年獲第九屆“莊崇文文學獎”;

2004年被評為“河南省勞動模範”;2004年獲首批“河南省德才兼備藝術家”。

2005年入選“全國優秀女性讀物”及全國婦聯推薦作品;被評為“河南省巾幗先鋒模範”;“河南省三八紅旗手”。

2006年,全國婦聯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1999及2006年,獲“河南省優秀圖書獎”;

1995,2003年、200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

1998和2005年,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6項省級獎勵;

主要工作

思遠路

這本書是壹部女性學者文化思想的散文集。文章主要以人物為理論基礎,涵蓋了生活在墨、儒、道、佛四大傳統文化中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文化人格特征,以及在書與人的關系中人格與風格的對應,從中探尋民族思想在文化洪流中生存與傳承的人文線索,尋求文化之路。書中還附有代表人物的圖片,用於結構分析和論證。

齊巴揚卡拉

這部作品是基於農村人生活的個人記錄;而現實、歷史、個人、群體、部落、自我交織在壹起,從而展現出與河流相關的自然、文化、精神三個層面。

記錄在案的前夜

“網絡批評系列”是壹套關於幾十年來中國文學批評。由十位大多出生於六七十年代的評論家撰寫,在九十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們的地位、名聲、影響力或許比不上80後,但他們已經開始了全新的追求。他們的第壹次“集體亮相”,也可以看作是對壹個時代文學批評成果的總結和展示。這套書既不是宣言,也不是證明,而是實實在在的“呈現”和“展示”。這壹代評論家將用他們最好的評論文章來標誌壹個新時代的到來。

其他作品

批判的基礎,夏娃的記錄:1999,壹個叫我的孩子,無名氏的潛在寫作,12孩子:1998,風雲變幻,還是三代人,錯人與人

相關文章和評論

評莊重文文學獎和評穆峰文學獎。

作家評論

代代走在路上

“得中原者得天下”,指的不僅僅是河南的地理樞紐地位,還有文化靈魂的中樞意義。所以也可以說得文化者得天下。“對於何向陽來說,立足本土盯著歷史,追根溯源,自上而下的探索,是壹種神聖的責任。

在喧囂和躁動包圍我們的時候,何向陽願意坐下來。還是得益於勤於學術研究的家訓?總之,這個年輕清秀的女人,靜靜地走進了歷史,帶著崇敬,帶著哲人的思維,尋找文明的痕跡。甚至,十年之後,我走遍黃河,壹步壹步,用腳,用心,從頭到尾丈量。所以,何向陽的話讓我們感到沈重和沈重。

這些積累成就了壹系列閃耀著光輝的專著:《朝聖的故事還是在路上》《肩上的風》《來自巴彥卡拉》《思遠之路》《夢與馬》《文學:人格、家族、故土的投射——透視20世紀中國潛在的文化景觀》2006+0年,何向陽獲得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和全國優秀理論評論、 如不正確的人與“人”——對人物與作者對位關系的考察及對20世紀中國文學知識分子形象和具有類似知識分子的人的人格心理結構的文化驗證,12兒童:1998。 同年,他獲得了穆峰文學獎。這壹年,她登上了“冰心文學獎”的領獎臺。剛滿30歲的何向陽,憑借突出貢獻,先後獲得“全國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傑出專家、首屆“河南省十大青年社科專家”、首屆“河南省十大文藝家”、第三屆“河南省十大傑出青年新聞工作者”、河南省“五壹勞動獎章”等榮譽。

“我是搞精神研究的,”何向陽說。“我們不能讓精神之火在手中消退,而是壹代比壹代燃燒得更猛烈。”

小說中的自然

自然是壹代又壹代作家關註的焦點。自19的80年代以來,沈從文、老舍、韓少功、、史鐵生、和謝壹直是中國作家乃至世界作家中頗有意味的話題。

陳繼銘的小說《壹棵樹》講述了沙漠中壹位老人和壹棵老樹的故事。“壹棵樹半死不活!”心怡生命的唯壹意義就是保護它。”簡單的表情很醒目。在60年代出生的作家大量生產的歐化句子中,像說話壹樣簡短的句子令人耳目壹新。然而,神奇的不是語言,而是村裏的人在等這個身患絕癥的老人死去,砍倒老樹為他做棺材。然而,當老人咽下最後壹口氣的時候,他醒了,說:“我還在忙”,於是樹又壹次躲過了斧頭。令人驚訝和欣慰的是,人和樹在生活中是相互聯系的,這種生與死的聯系出自“1960年代的人”之手今年年底了,有壹篇陳中華的文章讀起來很溫暖。黃兒大約是壹頭4歲的母牛和壹個13歲的孩子。牛之所以被賣掉,是因為土地被征用到蓋樓縣,而且這裏不需要耕地。13歲的寶拉和4歲的黃兒無處可逃。去找縣長,坡想壹想,最後能得到壹個解釋。於是,這位出生於1957的山東作家讓壹個來自牛壹的孩子站在了縣委大院的黃昏路上。孩子唱著“19根柴火,29個糞筐”就睡著了。他看見黃兒在自家地裏拖著壹把銀犁頭,犁頭新鮮得像香油。”氣味溫暖而潮濕,直沖他的鼻孔。"

兩部小說,壹個老人和壹個孩子,寫老人為了樹的生存從床上坐起來沒有吞咽,寫孩子為了壹頭牛的生存糾結——否則早就被賣了殺了,變成壹堆牛皮牛肉,而不是用父親的眼睛看著地面的黃兒。壹個忠實的老人,壹個斜坡,兩個人,最後誰能阻止死亡的到來和土地的被侵吞?那棵樹,那頭牛最後的命運還是不壹樣?但是,用文學的方式說“不”,不是口號,沒有概念,聲音微弱,而是帶著活下去的幻想,談理想。這種理想與轟轟烈烈的現代化進程相比,可能顯得微不足道。但是,文明的發展壹定要以自然退出為代價嗎?

這也是何向陽更看重以上這些有著樸素愛情的作家的原因。雖然第壹眼看上去並不讓人印象深刻,也沒有市場想要的那種精神,或者說是用來猛招寵物的,但是內心總有壹種東西,說到了就到了,或者說是抗拒。長久以來,這句“話”並不響亮,也不煽情,但還是被人聽到,甚至被樹和草聽到。是他們的沈默,堅持完善了我追隨的固執。壹個合格的作家,不可能是壹個心靈處處枯萎破敗的人。他壹定是個心裏有草的人。這樣的人可能不知道世界上很多事情,可能沒有相當的知識,但他壹定是壹個懂得關心的人。現在的小說充滿了智慧和批判,但是天荒地老,應該在知識之上建立更高的境界和標準。這不是個人的東西,這是壹種對人致命的信念,而不關心他們。

卡爾維諾的小說《亞當,午後》寫了瑪麗亞和裏布索在奇花異草間漫步的童年。他寫這部小說時24歲。1950年代以後,他的作品中斷了兒童與自然的主題。不知道這是不是成長的代價?聯系陳繼銘和陳中華小說中的主人公,“自然”是否只是在人類“成人”的過程中變得邊緣化,只與老人和孩子有關?“雨滴重返天空”,壹位作家在65438到0998年的壹部農村小說中寫道,他還寫到了成人對兒童的回歸。太陽壹飛,真正的好東西不會沒有利益。關鍵是我們在今天卷入生存競爭的時候,是否能找回自己純凈的心靈,或者寫下來的“自然”是否會被我們日益復雜的文化視為矯情?更何況會不會在新壹輪行情的帶動下,包裝成另壹種“自然”的樣子?這是我們應該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