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機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雖然之前的研究側重於產品的市場機會,但要素市場也存在機會,比如新原料的發現。許多好的商業機會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對“有準備的頭腦”的壹種“獎勵”。在機會識別階段,企業家需要找到在哪裏以及如何找到機會。現有的市場機會
對於創業者來說,在現有市場中尋找創業機會是壹種自然且經濟的選擇。壹方面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能真切感受到市場機會的存在;另壹方面,因為總有未被滿足的需求,在現有市場上創業可以降低機會的搜索成本,降低創業風險,有利於創業成功。現有的創業機會存在於:不完全競爭下的市場缺口、規模經濟下的市場空間、企業集群下的市場空缺等。
不完全競爭下的市場缺口。不完全競爭理論或不完全市場理論認為,企業之間或行業內部的不完全競爭導致市場存在各種現實需求,大企業不可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必然使中小企業有市場生存空間。中小企業和大企業相輔相成,滿足市場的不同需求。大中小企業在競爭中生存,市場對產品差異化的需求是大中小企業並存的原因,市場細分和系列化生產使小企業的存在更有價值。
規模經濟下的市場空間。根據規模經濟理論,無論任何行業,都存在企業的最優規模或最適宜規模的問題。超過這個規模,必然帶來低效率,增加管理成本。不同的行業需要不同規模的最經濟最優成本,不同的行業決定了企業的最優規模。大小企業最終都要適應這個規律,發展自己的產業。
企業集群下的市場空缺。企業集群主要指地方企業集群,是壹組地理上緊密相關的公司和相關結構。他們處於特定的產業領域,因為* * *性和互補性而聯系在壹起。集群中的中小企業相互之間開展高效的競爭與合作,形成高度靈活和專業化的生產合作網絡,具有強大的內生發展動力,依靠不竭的創新能力保持本地產業的競爭優勢。潛在的市場機會
潛在的創業機會來自於新技術的應用和人們需求的多樣化。成功的企業家能夠敏銳地感知大眾需求的變化,並能從中抓住市場機會。
新技術的應用可能會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新的市場機會就會出現。通信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在家工作成為可能;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工作、生活和交友的方式。網絡遊戲的出現,讓成千上萬的人癡迷於它,樂在其中;隨著網上購物和網上教育的快速發展,獲取和享受信息變得越來越重要。
需求的多樣化來源於人性,人的欲望很難得到滿足。在細分市場中,我們可以發掘尚未被滿足的潛在市場機會。壹方面,根據消費趨勢的變化,捕捉可能的市場機會;另壹方面,根據消費者的心理,通過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引導和滿足需求,從而創造壹個全新的市場。衍生市場機會
衍生市場機會來自經濟活動的多樣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首先,經濟活動的多元化為創業開辟了新的途徑。壹方面,第三產業的發展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增長點。現代社會,人們對信息和情報、咨詢、文教、金融、服務、修理、運輸、娛樂等行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從而使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第三產業日益發展。由於第三產業壹般不需要大規模的設備投資,其發展為中小企業的經營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另壹方面,社會需求的多變性、升級性、多樣化和個性化使產品向高質量、多品種、小批量、快速更新的方向發展,這也有力地刺激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其次,產業結構調整和國企改革為創業提供了新的機會。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壹步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推進企業制度、技術和管理創新。除少數必須國有獨資的企業外,我們將積極推進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因此,隨著國企改革的推進,民營中小企業除了制造業、商業、餐飲、房地產等傳統業務領域外,還將逐步涉足中介服務、生物醫藥、大型制造等創業機會更多的領域。成功的創業機會確定了所需的條件。
並不是所有的潛在創業者都能以相同的預期把握創業機會。成功的機會識別是創業欲望、創業能力、創業環境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首先,創業的欲望是機會識別的前提。創業欲望是創業的驅動力,促進創業者發現和識別市場機會。沒有創業意願,再好的創業機會也會被視而不見或者錯過。
其次,創業能力是機會識別的基礎。識別創業機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創業者的個人(團隊)能力,《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報告》部分證明了這壹點。報告通過對1993之後民營企業家階層變化的分析發現,民營企業家的社會來源越來越被各個領域的精英所主導,經濟精英轉型尤為明顯,而普通人轉型為民營企業家的機會越來越少。國內外的研究和調查表明,與創業機會識別相關的能力主要包括:遠見和洞察力、信息獲取、技術發展趨勢預測、模仿和創新以及建立各種關系的能力。
最後,創業環境的支持是機會識別的關鍵。創業環境是創業過程中諸多因素的綜合,包括政府政策、社會經濟條件、創業和管理技能、風險資本和非財務支持。壹般來說,如果社會對創業失敗寬容,就有濃厚的創業氛圍;國家更加重視個人財富的創造,有各種渠道的資金支持,有完善的創業服務體系;如果行業有壹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會鼓勵更多人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