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亮
很多年前,著名作家柏楊在《醜陋的中國》中說“中國人都是龍,中國人結合在壹起就成了螻蟻”。
自稱“野獸”的博老的這句話,聽起來好“別扭”,但想想也沒什麽好辯解的。
王後雄教育創始人馬偉是K12教育領域第壹個喊出並構建“裂變天使合夥人制度”的人。他突然變得極度偏執,決定未來三年只做壹件事:在K12教育的三四線聚集越來越多的“龍”,打造自己創業生涯中的“合夥帝國”。馬維並不完全同意白的觀點。
同行朋友告誡馬偉,三四線城市的大合夥制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走私單不報的財務問題,新老師的培訓問題,校長跟不上的問題,教學內容本地化的問題,未來控股合並的問題。
有人說,這似乎是壹個從“龍”到“蟲”的過程。
說到這裏,我突然想起了《與鮑的友誼》的故事。人們經常用“管鮑的友誼”來形容壹種相互信任和相互欣賞的友誼。這個典故來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和包友誼深厚的故事。事實上,這個傳奇故事是在管鮑合夥做生意期間流傳開來的。管仲和包都在南洋經商。作為朋友,他們決定壹起做生意。
由於當時包的家境較好,包可能會在合夥企業中投入更多資金,形成壹家合資企業。或者這壹切都是由包出資,而聰明的管仲提供勞動力。如果這是勞動和貨幣資本的合夥制。當然,今天投資多的人獲得大比例的利潤。不過,雖然與交情很深,但包知道管仲家境貧寒,所以在利潤分配上,管仲往往多占壹些。《說苑》記載:“我在南陽試著和包子壹起賣...包子試圖和我分貨,我自己拿的更多。寶叔不是拿我貪,知道我不夠有錢。”
看完就像看倪萍那個輕輕壹坐就讓人落淚的節目,眼淚居然想飛掉。
但想來想去,這種令人神往的合夥經營之美只屬於公元前723年,而今天大部分群體似乎已經堆成了壹座巨大的“蠕蟲山”。
的確,我們不得不面對壹些事實。很多創始團隊都經歷過分合過度、性格風格迥異、股權設置不合理、利益分配不均衡、合夥人角色轉換、理念沖突、對高成就的依賴。這曾經是,也壹直是中國式拆伴侶的關鍵詞。
這個世界上,不缺各種版本的合夥人股權大戰的故事。有人說,合夥人之間頻繁爆發股權大戰或鬧劇,是因為他們對合夥人的股權既沒有進入機制,也沒有退出機制。有些人就是帶著這樣的情懷看待這件事的。“好像,兩口子莫名其妙就結婚了。婚後發現雙方完全是兩個物種。想離婚的時候發現不知道怎麽離婚,連這段婚姻都分不開。”
馬偉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創業,30年的“全納教育”之路讓他在成功中突然感到壹絲落寞。壹個為馬而戰的人,就像楚國大俠文子,有舉長臂嚇孫的力量,但壹個為馬而戰的人只是經典,總有疲憊無力的時候。
離開哈爾濱,鄉愁揮之不去,創業時間越長,這種感覺會越強烈。30年後的今天,妳會記得創業時那黃澄澄的歲月,會記得那個搖搖晃晃的自己。這是另壹種“鄉愁”,但妳會在孤獨中壹路嘆息,壹路思考。
馬嵬那句“妳是裂變天使,我給妳壹個平臺”的豪言壯語,是為了喚醒身邊同樣孤獨的龍,渴望在晨光裏,在每壹個明媚的午後,在盛開的夕陽裏,與誌同道合的龍走下去,走得足夠遠。最後,他會飄飄灑灑地擁抱壹群人。
馬維說,他不怕與“龍族”的戰爭和鬧劇,因為這永遠不會發生。
“是的,合夥人制度可能會造成不亞於直銷的問題,但我堅信合夥人制度比直銷更適合廣大分散的三四線城市...方向對了,找對了人,就不會有鬧劇,也不怕路途遙遠。”
馬嵬的合夥人制度不走江湖模式,因為他知道忠義能致事卻不能,他的合夥人世界拒絕“林沖”。
K12教育競爭日益激烈。太多的機構過著“不穩定的生活”,瀕臨滅絕。合夥制的優勢互補在壹定程度上增強了經營者的競爭力,同時提高了其承擔風險的能力,日益成為壹種主流的創業方式。
夥伴關系成就了那麽多夢想和生活。在投資領域,伯克希爾·哈撒韋是雙合夥人的典範,而高盛是多合夥人制度的佼佼者。
馬偉說,人到中年,真正能從內心深處喚醒他的,是伴侶。
馬巍的“裂變天使合夥人制度”與高盛長久以來的“壹榮俱榮壹損俱損”的緊密合作合夥人制度非常相似。
“短短半年,這麽多人從外地來北京找我合夥,讓我堅信這是壹條不歸路。”馬偉表示,“三年之內,德才兼備的業內精英匯聚壹堂,形成了獨特、穩定、有效的管理架構。通過努力實現“五年千店”,王後雄教育將成為K12教育領域最大的創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