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在不懂的時候提出問題,但這種現象大多發生在學生遇到數學疑惑的時候。他們首先不自己看書求答案,而是直接找同學或老師解決問題,從而降低了學生自學的意識,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養成了壹種依賴心理。因此,首先要不斷激發和強化學生的自學意識。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備課,設計課堂上的內容,通過吸引學生的註意力來激發學生的自學欲望。他們希望通過自學閱讀來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和自己不懂的問題,或者在學生遇到問題時,老師首先要表揚學生敢於提問的精神,同時鼓勵學生先通過自學閱讀來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學能力。
第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
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中,大多數初中生養成了重作業輕自學、重做題輕閱讀反思的習慣,嚴重制約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習習慣是學習主體在學習活動中的行為刻板印象。對於初中生的數學學習來說,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形成自學習慣的基礎,對提高學生的個人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比如,大部分同學都知道二次方程ax2+qx+c=0是壹元二次方程的壹般形式,但不壹定清楚如果ax2+qx+c=0是壹元二次方程的壹般形式,就要加上限定詞a≠0。原因是a,q,c也是老師講課的變量。當a=0時,方程不是二次的。以至於學生們只習慣於把X,Y當作變量,把系數A,Q,C當作常數。這種思維方式反映出學生自我思考能力不足,過於依賴老師的講解,沒有養成自學的好習慣。同時也反映出教師只註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能力和自學習慣的培養。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校要創造適合學生自學的學習環境,同時教師要制定培養學生自學習慣的計劃,要有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實施方案,為指導學生學習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1.引導學生學會閱讀。
閱讀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關鍵。引導學生閱讀,首先要能正確閱讀和理解數學中的定理和概念表述,只有提高閱讀能力,才能深刻理解這些內涵。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精讀,分析定義、公理或公式的內涵和外延。比如,學生普遍知道圓心角、圓內頂點的角度、圓周角、正切角(特殊圓周角)和圓外頂點的角度的度數定理的定義,但不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時候老師要引導學生,讓他們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其次,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給予具體的閱讀方法指導,擬定閱讀指導提綱,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比如用“讀、思、練”的方法閱讀數學課外書,用“比較、猜測、驗證”的探索性閱讀方法學習平行四邊形,或者用“類比”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立方根和分數。最後,學生應該邊閱讀邊思考、做筆記,邊閱讀邊學習數學課本,而不是略讀。
2.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現在很多初中生不喜歡課外閱讀,尤其是與數學相關的課外閱讀,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缺乏自覺性,無法理解或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在數學課上要采取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時代,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視頻教學,向學生展示關於教學內容的精美圖片,吸引學生認真學習數學知識。此外,還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各種活動,增強課堂活力,改善教學氛圍。只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第四,搭建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自主學習,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良好的平臺,讓學生自主探索,相互實踐合作,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主動性和獨立性。這將有助於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積極探索,獲得壹定的經驗,同時有助於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提高自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自學能力的提高。
第五,提高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
初中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要思考自己。思維是認知的動力,通過學習主體的思維加工轉化為認知者的認知結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觀察、多實踐,把握知識之間的異同、互通、矛盾,選擇合理的思維方法去理解所學知識。學生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才能獨立思考,深刻理解數學知識,體會思維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思維水平,認清數學學習的本質。比如數學課結束後,老師可以讓學生分析習題,同時思考、分析、總結。因為數學題壹般都是壹題解決,當學生形成了認真思考的習慣,就會形成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學習習慣,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此外,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還需要定期反思,即對所學知識進行反思,對所學知識進行再現、整理、深化和提煉。教師可以采用“示範-練習-糾正”三步法來指導學生反思,可以提高學生的靈活性、發散性和創造性,進壹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第六,讓學生有效掌握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解決學生能不能學的問題。加強數學學習方法是提高數學成績的根本途徑。學習方法是完成學習的有力工具,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導向、選擇、激勵和調節的作用。數學學習方法包括閱讀課本知識、實踐知識、歸納總結知識點等。運用科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關鍵。學生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1.課前預習
數學課堂教學開始前,教師應鼓勵學生預習,這是培養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重要方法。預習的時候要了解這門課的重難點以及和之前所學內容的聯系。預習時,要帶著問題去思考,大膽質疑課本知識,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知識進行多方面的探索,提高自己提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師在課堂上引導
處於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素質還不夠成熟,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琢磨、思考,運用相關理解知識分析題目;引導學生認識數學知識中的符號和語言,提醒學生自學時標註數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理解數學知識的含義;引導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數學練習,幫助學生改進思維方法,突破數學難點。沒有老師的指導,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就會失去學習的方向和目的,學生也會因此而無心學習。但是,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應該能夠提高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動機和意誌,其中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因此,在教學中,要逐步引導學生,幫助他們處理好學習與成功的關系,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3.建立壹個學習小組
由於大部分初中生自學能力較低,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課堂上老師的講解,初中生在學習數學時往往存在對數學知識理解不夠深入的現象。老師講解完就能明白,講解內在原理就說不出來了。為了解決學生對知識理解不深的問題,教師可以成立學習小組,分組檢查驗收作業,並給予量化評價,利用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學生就能自覺學習提高水平,通過學生和老師的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互動中學會自律。因此,通過建立學習小組來提高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七、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數學現象,數學課本上的知識比現實生活中的更有邏輯性,但初中生往往顯得空泛難以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課本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比如把課本中的“鋼產量”和“糧食產量”聯系起來,把“燒堿溶液的配制”和“農藥的配制”聯系起來。這樣改變名詞,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容,還可以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讓數學課堂更加實用,加深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後,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各種與數學有關的情況時,會不自覺地將其與所學的數學知識聯系起來,在聯系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開發學生的潛能,進而在不斷的自主學習中強化學生的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