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的歷史沿革

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的歷史沿革

新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建校歷史上的學科專業集合: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歷經數次歷史變遷,現已核實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有以下49個專業:原武漢大學學院相關學科為1945-1949。自由層實驗室電子信息學院源於國立武漢大學自由層實驗室,桂誌庭。1945年,時任武漢大學理學院院長的桂誌庭教授從美國引進了壹套電離層垂直探測儀,並於當年創辦了中國第壹個電離層與電波傳播實驗室——武漢大學自由層實驗室。元旦(1946),該室開始對四川樂山電離層進行常規觀測。同年8月,該室遷回武漢,進行電離層的長期定期觀測,從而開啟了武漢大學空間物理和射電物理研究的歷史。在桂誌庭教授的帶領下,理工學院電氣工程系的梁柏賢、龍顯靈、、、舒生、莫繼華、許宗嶽、葉雲靜、楊恩澤、周、陳錦江、等人在自由層實驗室共同工作。自由層實驗室自成立以來,科研與人才培養並重(王詵是該實驗室培養的第壹位研究生),取得了大量成果,使其成為世界知名的科研機構。桂芝庭教授入選美國著名的《地球物理研究》雜誌編委會。1949 ——1958電離層與無線電波傳播專業1949年武漢解放後,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撥出專項經費,資助建設了電離層實驗室。從此,武漢大學的空間物理和射電物理研究翻開了新的壹頁。65438-0953,全國開展“院系調整”。武漢大學以“自由層實驗室”為基礎,在物理系設立“電離層與無線電波傳播”專業,繼續開展科學研究,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65438-0956,“電離層無線電波傳播”專業被高教部認定為“重點專業”。1958 ——1966無線電專業的設立1958武漢大學物理系正式設立無線電專業,並於同年開始招收研究生。此後,無線電專業發展迅速,取得了許多科研成果。從1957到1965,無線電專業每年招生人數增加到近100人,學制五年。從“自由層實驗室”到1966,該學科培養了10名研究生。1966-1976文革期間(1966-1969)因文革爆發,大壹停課。從1970開始,物理系開始招生,包括無線電技術和無線電波傳播與天線。文革期間,科學研究從未停止,尤其是圍繞中國核武器的發展,在電離層探測和電波傳播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有70多人參加過核爆炸實驗。1977 ——1984空間物理系、空間物理學博士學位授權點1977恢復高考,被教育部認定為無線電電子與無線電波傳播專業,繼續招收本科生。1978由物理系組建空間物理系,設無線電電子學、無線電波傳播與天線、空間物理學3個專業和無線電電子學、無線電波傳播、空間物理學、基礎理論4個教研室,重新招收無線電物理學、空間物理學、無線電電子學3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同年,武漢大學成立了空間物理系和無線電波傳播與空間物理研究所。師生來自物理系無線電電子學和無線電波傳播與天線兩個專業。龍顯靈教授是該所的第壹任院長,並兼任所長。1981空間物理系設立空間物理博士學位授權點,梁柏賢教授為博士生導師,開始培養博士生。1984 ——1991無線電信息工程系1984。為了適應電子信息科學的發展,武漢大學成立了無線電信息工程系。它的大部分師生來自空間物理系無線電電子學專業,張素穩教授是第壹任系主任。無線電信息工程系有無線電電子學(碩士)、無線電電子學和無線電技術(本科)三個專業。1990無線電信息工程系電路與系統專業碩士授權。1984 —— 1991空間物理系設有空間物理(博士、碩士)、無線電物理(碩士)、無線電波傳播與天線(本科)三個專業。和侯先後擔任部部長。1991年—— 1994空間物理與電子信息系1991年底,學校為了集中學科力量,形成更大優勢,成立了空間物理與電子信息系。侯教授是這個系的系主任。1994 —— 1999電子信息學院成立1994 10。在空間物理與電子信息系的基礎上,武漢大學成立了電子信息學院,先後由管教授和柯教授任院長。有四個系:電子信息系、通信與電子工程系、無線電物理系和空間物理系。兩個研究所:武漢大學電波傳播與空間物理研究所和武漢大學圖像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前者是國家級研究所,是我國從事無線電波科學和空間物理研究的中心之壹。壹個中心:教學實驗中心。壹個國家重點學科,壹個國家專業實驗室(利用世界銀行貸款45萬美元建成1990),壹個博士後流動站和壹個博士學位授權點:空間物理;四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空間物理、無線電電子學、電路與系統、無線電物理;本科三個專業:電子與信息系統、無線電技術、無線電波傳播與天線、應用電子技術、計算機電子工程。1999 —— 2000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1999、電子信息學院與物理學院合並組建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熊桂光教授任院長。1985——2000年,分析測試中心1985,分析測試中心分析測試技術專業(專科)開始招生。90年代初,分析測試中心(現代分析測試科學系)精密儀器專業開始培養本科生。從65438到0996,分析測試中心開始培養精密儀器專業的研究生。1998期間調整了精密儀器專業名稱:本科專業名稱為測控技術與儀器,碩士專業名稱為測量與測量技術與儀器。2001 ——電子信息學院2000年8月,原武漢大學、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原湖北醫科大學合並組建新的武漢大學。2001,1新成立電子信息研究所,由原武漢大學電子信息科學研究所、分析測試中心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光電工程學院、武漢水利電力大學計算機系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組成。柯教授任校長,蔣鎖芬同誌任黨委書記,閻(2001 1至2001 5月),鐘,鄭建生教授,霍泰山,副教授任副校長。劉存、張艷任黨委副書記(任職時間:2001 1至2002年3月);對原校區的專業和人員進行了重新整合。學院下設電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測控技術與儀器系、光電信息工程系、教學實驗中心和黨政辦公室四個系。2001上半年繼續各校區原有順序,包括教學計劃。本科和研究生招生仍由各校自主進行(未劃統壹錄取分數線)。下半年,學院統壹了2001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計劃,調整了2000級學生的培養計劃。1999及之前年級的學生仍按原計劃培養。至此,電子信息學院實現了初步整合,踏上了新的發展征程...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相關學科和專業1957-1978,電氣檢測室1957。我國著名水利專家、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原院長張瑞金提出,為了獲得有價值的第壹手資料,對模型試驗中的各種非電量進行實際檢測。於是,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水利系成立了以唐茂冠等老師為主要骨幹的電測隊。1963電測隊劃歸電力部,電力部成立電測室,唐茂官任電測室主任,由此開始了非電量檢測的專項研究工作。1978 —— 1989計量新技術實驗室1978,電測室劃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更名為計量新技術實驗室,唐茂冠為實驗室主任,曲本全、林為副主任。隨後,新的測量技術實驗室發展為非電檢測技術實驗室和傳感器實驗室兩個實驗室,分別由曲本全和唐茂冠擔任實驗室主任。在唐茂冠、曲本全、林、王曉東、黃天舒等同誌的領導下,經過多年的努力,非電量檢測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80年代中期,非電量檢測技術實驗室開始籌建壹個新的專業——檢測技術與儀器。1989 —— 1992檢測技術與儀器專業經過多方努力,直到1989才開始招生。當時的專業是電力電子技術專業下的檢測技術與儀器方向,招收大學生;本科開始招生1990;1991檢測技術與儀器專業獲批並正式成立。最初幾年,該專業壹直隸屬於“水電科學研究所”。1992 —— 2000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1992。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決定將測量技術與儀器專業調整到計算機系。1997,專業更名為測控技術與儀器。2000年——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進入電子信息學院。2000年8月,原武漢大學、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原湖北醫科大學合並組建新武漢大學。2001 1,新的電子信息學院成立,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整體進入電子信息學院。柯教授任校長,蔣鎖芬同誌任黨委書記。

2008年4月,武漢測繪學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的前身)提出了“掌握物理測距、雷達測距、電子計算機及其應用技術”的發展方向,即光學、機械、電學、測量學。同年7月,學院獲準增設計量器具制造專業,隨後成立計量器具制造系,由季增覺任系主任。這壹時期,在、朱、季增爵等同誌的領導下,為專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59增加無線電技術專業(本科)和計算機技術專業(本科),同年招收無線電技術專業第壹屆本科。此後無線電技術專業不斷發展,招生停止在1966。1966到1974,教學中斷,學校取消。從1966到1973,停止招生8年,1970撤銷學校,直到1974才恢復招生。1974 —— 1984光學測繪儀器系、電子測繪儀器系恢復招生1974。次年8月,測量儀器制造部分為光學測繪儀器部和電子測繪儀器部。劉寶良和袁分別是兩個部門的負責人。9月,測量儀器制造專業更名為光學測繪儀器專業;無線電技術專業更名為電子測繪儀器專業。電子測繪儀器系有兩個本科專業:電子測繪儀器、計算機及其應用;光學測繪儀器系有壹個本科專業:光學測繪儀器。1984-1988光學儀器系、電子儀器系、計算機與無線電工程系1984電子測繪儀器系更名為電子儀器系,袁任系主任;光學測繪儀器系增加了壹個專業:光學儀器校準,開始招生。1985,電子儀器系更名為計算機與無線電工程系,系主任為袁。65438-0986,光學測繪儀器系更名為光學儀器系,高寶山、陳曉東先後擔任系主任。1988 ——1994光學儀器系和電子工程系1988 3月,計算機與無線電工程系發展為電子工程系和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兩個系,袁任電子工程系系主任。電子工程系有無線電技術、電子儀器、測量技術兩個本科專業;應用電子技術。1989成立電子工程研究所,所長為袁。光學儀器系統沒有調整。1994 —— 1996電子信息工程與精密機械學院1994 11。10月,光學儀器系與電子工程系合並,成立電子信息工程與精密機械學院,袁任院長。學院擁有光學儀器、信號與信息處理兩個國家首批碩士學位授予點;本科三個專業:電子工程、電子儀器與測量技術、光電技術、光電儀器;四個專業:機械制造技術與設計、模具設計與制造、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應用電子技術。1996 —— 2000光電工程學院1996電子信息工程與精密機械學院更名為光電工程學院,何平任校長。同年新增2個碩士學位授予點:物理電子學、測量技術與儀器。1999,謝保康、蔣鎖芬分別調到光電工程學院任院長、書記。2001 ——電子信息學院成立於2000年8月。原武漢大學、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原湖北醫科大學合並組建新的武漢大學。2001 1新的電子信息學院成立,光電工程學院進入電子信息學院,柯教授任院長,蔣鎖芬同誌任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