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引導孩子打招呼?

如何引導孩子打招呼?

春節期間,無論是去別人家做客,還是在公共場所跟人打招呼,大人往往都是半引導半強迫地讓孩子跟別人打招呼。不怕生的孩子,還要跟著大人打招呼。如果妳性格內向敏感,就會抿著嘴退縮。不說就不說了。站在壹旁的大人覺得很尷尬,覺得自己沒有教好孩子,於是忍不住開始用責備的語氣說“孩子不應該這麽沒禮貌……”等等。

“孩子不能這麽粗魯。快跟阿姨問好!”無論是去別人家做客,還是在公共場所跟人打招呼,經常會遇到大人們半引導半強迫地要求手裏或懷裏的孩子跟我打招呼。

強迫孩子打招呼的危害,看完就不幹了!!!

不怕生的孩子總是跟著大人們害羞地說:“阿姨妳好。”如果妳性格內向敏感,就會抿著嘴看著我,好像退縮了壹樣。什麽都不說,就什麽都不說。站在壹旁的大人也有些尷尬,覺得自己沒有教好孩子,忍不住開始用責備的語氣說“小孩子不應該這麽沒禮貌……”等等。

每次聽到大人這麽說孩子,我總覺得很難過。以前是小孩子,現在每天和小孩子相處。我深深體會到被大人罵“沒禮貌”的感覺,那是壹種恥辱,壹種挫敗感。羞恥是妳不乖,嘴巴不甜;令人沮喪的是,妳做不好,讓大人失望。

所有這些感覺都必須在公共場合和眾目睽睽之下同時出現。成年人是“上面”的,那麽矮,被人發現了。

第壹,孩子也需要被尊重。

我常常想,沒有壹個成年人能忍受當眾被人批評,那為什麽我們的孩子(幼兒)能忍受呢?為什麽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指責眾目睽睽之下身高不及成人壹半的孩子?或許重要的關鍵是我們認為孩子沒有自尊。我們感覺他們小小的身體裏沒有太多的感覺和自尊。所以,我們的話不會傷害孩子。即使疼,也只是壹點點。也許是我們太自信了,以至於認為應該用嚴厲的語言來教育孩子,正應了那句話“孝子出在棍子上”!

或許,我們小時候的自尊被忽視了,所以現在長大了,就看不到孩子的自尊了?我們看不到那個小孩站在巨人中間,害怕陌生人。我們看不到小孩子的愧疚,因為連他敬愛的父母(甚至是爺爺奶奶)都覺得他不夠好,所以會在所有大人的註視下罵他。

的確,當著大家的面批評孩子,已經盡到了“教育孩子”的責任,絕不會落到人家嘴裏。在所有的“目光”下,直接給孩子貼上“不禮貌、吵鬧、不聽話……”的標簽,達到了“警惕孩子”的目標,似乎離“做個好孩子”的目標越來越近了。但是羞恥心有用嗎?以恥養兒有什麽不好?

1,言語暴力帶來傷害

以羞恥為手段,我們遇到的第壹個現象就是語言的暴力。如果我們的社會制度認為羞辱壹個人很快就能收到教育的效果,那就很自然的用“真沒禮貌,以後妳就完了,沒人會喜歡妳喜歡妳,妳真麻煩,妳真可恥……”這種語言直接面對面!這種語言直接攻擊個人自尊心,讓人覺得自己渺小無用,達到的效果是恥辱。

生活在這種語言中的孩子,達到了成年人的期望,卻犧牲了自己的尊嚴。傷害孩子尊嚴的最大影響是,孩子覺得不應該正視自己的思想、情緒和感受。傷害孩子尊嚴的長遠影響是,以後不會正視別人的想法、情緒和感受。這樣的惡性循環所帶來的無聲的情感甚至情感傷害,永遠不會結束。

2.忽略孩子與生俱來的“安全雷達”

孩子對陌生人的膽怯和害羞,是壹種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能力。妳壹定記得,寶寶五個月以前,誰都可以抱,但是六個月左右,突然之間,好像除了媽媽(主要照顧者)誰都不順眼了,誰抱誰就扭頭哭。我們通常將這種現象描述為“陌生人焦慮”。

雖然這種焦慮會在壹年半後逐漸消退。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面對陌生人時還是會有直覺上的警惕。他們會靜靜地看著陌生人,仿佛在感受和觀察“這個人安全嗎?”“他對我好嗎?”

這種“陌生人焦慮”使孩子只接近對他成長有利的人,使自己與那個人產生情感聯系和依戀,並從那種依戀中發展出安全感。而幼兒時期養成的警惕性,不就是壹種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能力嗎?通過那種能力,孩子逐漸學會辨別和信任他人。

只是可惜很多大人會忽略,孩子的“觀察”其實是帶領孩子第壹次見人時的壹個“安檢”過程。更讓孩子擔心的是,還沒等他反應過來,陌生人就會靠近他,摸摸他的頭,拍拍他的臉。更糟糕的是,驚愕之下,他敬愛的父母(主要照顧者)也會責怪他“孩子不能無禮,不能羞恥,不能不聽話,不能讓父母難堪……”

在這些因素下,孩子還認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重要嗎?大人怎麽想,孩子也要馬上這麽想。大人認為,要有禮貌,見人就要打電話,要甜言蜜語地打招呼,孩子馬上也要這麽做。孩子不那麽聽話會覺得自己不是好孩子吧?

3、罪惡感的產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壹個越來越大的問題:內疚。與孩子“好奇、主動探索”的熱情密切相關。

當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索這個鍋裏有什麽的時候?為了考驗我,他會有這樣的反應嗎?所有這些誘惑的結果也可能會打破壹些東西或惹惱壹些人,這是與成年人的願望和秩序相違背的。這樣壹來,孩子會因為自己惹大人生氣而產生負罪感,把“做壞了”的罪惡感放在自己身上。

同樣的道理,當孩子需要時間去觀察陌生人,卻得不到認可,聽到大人壹次又壹次的說自己沒禮貌,罪惡感就不得不在他心裏生根發芽。結果如何呢?壹種可能是孩子覺得生氣,不做了;第二,孩子可能覺得自己太壞,不得不服從。無論是反抗還是暫時的順從,既忽略了孩子個人的想法和感受,也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優秀,或者有感情不對的想法。

第二,從被尊重中學會禮貌。

那麽,我們能做些什麽來讓幼兒學會以積極、有尊嚴和願意的方式問候他人呢?

我們首先要引導孩子知道的是:什麽是禮貌?“禮貌”不僅是外在形式的執行,更是感情的交流。所以要以“敏感”為中心,引導孩子學習禮儀。比如憑感覺去理解孩子面對陌生人時的感受(是尷尬還是害怕);通過感覺友好地跟別人打招呼,這是壹種關心,別人會有多開心,會因為這種友好的交流而感到溫暖。

基於友好感情和交流的認知,自然會引導孩子學會尊重他人。所以,最重要的關鍵是“尊重”;最有效的方法是示範和引導。以我在書店看到的場景為例:

壹位母親,手裏抱著壹個四歲的孩子,在書店裏遇見了她的朋友。兩個大人寒暄過後,母親對孩子說:“韓笑,這是王阿姨。她是她媽媽的好朋友。”王大媽在離孩子稍遠的地方蹲了下來,笑著對小韓說:“妳好,小韓,我是王大媽。”王大媽等了壹會兒,說:“妳的娃娃真可愛。”王大媽斷斷續續地跟媽媽和小韓聊了幾句,然後臨走前說:“小韓太可愛了。再見小寒。”母親說:“跟王阿姨說再見。今天很高興見到王阿姨。要不要抱抱王阿姨?”韓笑害羞地說了聲再見,然後走向王阿姨,給了她壹個擁抱。

在這個成功的問候例子中,如果妳仔細分析,妳會發現感情的交流是中心,所以充滿了友好和尊重。

我看到了王大媽的尊重:她給了孩子觀察她的空間和時間,因為她知道孩子會害羞;她先真誠地打招呼,主動關心孩子們喜歡什麽,因為她知道自己要先伸出友誼之手;她不強迫孩子立即回應,而是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因為她尊重孩子,必須先觀察她的需求。

同樣,我也看到了媽媽的尊重和智慧:她沒有強迫孩子馬上打招呼;她首先向孩子們介紹成年人,並示範如何問候他人。等到孩子放心了,再指導她怎麽做,詢問孩子的意願。

那天離開書店後,我在壹家公司樓下遇到了我的朋友。壹見面,他馬上對三歲的外甥說:“快叫李阿姨。”沈默了壹秒後,他催促道:“快叫人,小孩子不能沒禮貌。”而我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對著孩子靜靜地微笑,慢慢地說:“妳好,我是李阿姨。”妳不認識我,妳有點害怕,對嗎?“我想用這個說法讓孩子安心,提醒大人。但無奈的是,大人看不出孩子的心情,繼續說:“真沒禮貌!”“看到那個嘴巴越來越緊的孩子,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的心情。

我們曾經是孩子,現在每天都和孩子相處。深刻體會被大人罵粗魯的感覺,是壹種恥辱,也是壹種挫敗感。羞恥是妳不乖,嘴巴不甜;讓妳沮喪的是妳做不好,讓大人失望。所有這些感覺都必須在公共場合和眾目睽睽之下被發現。

沒有壹個成年人能忍受在公共場合被羞辱,那麽我們的孩子(幼兒)為什麽要忍受呢?為什麽我們毫不猶豫,站在上面,眾目睽睽之下責怪身高只有腿或者腰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