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求體育明星姚明的故事或者他的成長過程?

求體育明星姚明的故事或者他的成長過程?

9月1980日晚,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走廊裏,壹群醫生護士在竊竊私語。當晚7點多,婦產科病房壹名孕婦艱難產下壹名出奇重的男嬰,負責接生的醫生護士對此早有準備。男嬰的父母是退役籃球運動員,中國最高的壹對夫婦壹年前結婚。

孩子的母親方鳳娣身高1.88米,遠高於上海男性的平均身高。孩子的父親姚誌源是壹個身高2.08米的巨人。他的背總是微微彎著,因為他已經長時間把頭彎過對他來說太短的門框,聽別人說話。夫妻倆從小就有個高人壹等的頭,所以人們習慣稱他們為“大姚”和“大方”。在孩子出生前,隊友們就已經在猜測孩子的身高,但孩子長大後還是讓他們大吃壹驚。

第六人民醫院的工作人員肯定沒見過這樣的新生兒:腿長,額頭寬而平,手腳大如三歲小孩。孩子出生時體重5公斤,幾乎是普通新生兒體重的兩倍。

姚家人給他們的兒子取名為姚明。當小姚明出生的時候,他的未來就已經註定了。每個人都知道他將來會像他的父母壹樣成為壹名籃球運動員。即使姚明的身高有著巨大的優勢,大姚和大方也沒有想到他們的兒子會成為當時中國新壹代運動員的領袖,更沒有想到他能震驚遙遠的美洲大陸。

退役教練王重光是上海籃球的老將。他在70年代是姚誌源的隊友,20年後成為姚明的教練。對於姚明,王重光有很多話要說。這是他期待已久的人才:“為了等壹個像姚明這樣的籃球苗子,我們等了三代,所以我覺得姚明的名字應該叫姚潘潘。”

中國的運動員訓練體系借鑒了前蘇聯的做法。有運動天賦的孩子被送到體校接受專業的運動訓練,姚明的父母也是體校培養的運動員。父母繼續培養姚明。上海籃球圈對姚明的培養雖然沒有專門的稱謂,但現在稱之為“姚明行動”也無可厚非。

方鳳娣:我小時候想成為壹名演員。

當年輕的方鳳娣站在南京西路651號的大理石拱門下時,那扇門是如此之高,以至於和她壹樣高的女孩都會肅然起敬。正是在1965年,15歲的方鳳娣走進了上海運動隊的訓練基地,她將在這裏度過五年,從壹個活潑的女孩成長為籃球明星。那時,大方不喜歡打籃球。她回憶說:“我當時只是壹個喜歡唱歌跳舞的小女孩。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想成為壹名演員。我壹點也不喜歡打籃球。我從來沒想過打籃球。”

寬厚的身高吸引了上海女籃的目光。體育局的官員訪問了慷慨的家,並向她的父母征求意見。他們告訴慷慨的父母,他們的女兒可以為這座城市甚至整個國家帶來榮譽。另外,能夠進入職業運動隊在當時也是壹個“鐵飯碗”,意味著大方以後可以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不用像媽媽壹樣在棉紡廠的生產線上忙碌。

在運動隊,五六個運動員住壹個宿舍。他們有固定的飲食,有牛奶和肉。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這些都是職業運動員的特權。當她第壹次進入運動隊時,大方遇到了壹些麻煩。她當時的壹個教練回憶說:“大方剛進來的時候跑得特別慢,而且抓不住球,在場上跑了壹個來回也跑不動。”

不管是冬天冷還是夏天熱,職業運動員每天都要訓練八到十個小時,有時訓練會讓人流淚。前上海女籃前鋒林美貞說:“我們認為意誌是體育運動的最高境界。運動員的技術提高是沒有止境的,但意誌的提高是沒有止境的。”

慷慨的意誌也在不斷提高。經過壹年的專業訓練,她的技術還是很生澀,但是搶籃板更積極了。有時候,為了爭壹個球,她會毫不猶豫地撲倒在地。這種意誌品質也讓她在後來艱難的生活中從不放棄。

1969,上海恢復職業運動員培養。由於大批老運動員的退役,19歲的方鳳娣被提升到主力中鋒的位置。大方穩定的投籃和籃下頑強的風格使她入選了國家女籃,並在1976亞洲女籃錦標賽中擊敗了當時的亞洲霸主韓國隊。當時的國家女籃控衛羅雪蓮說:“大方是個很內向的人。訓練結束後,她總是坐在宿舍裏織毛衣。”

壹個月的收入,80塊錢養孩子很難。

方鳳娣的球員生涯在1979年宣告結束。艱苦的訓練讓她的老背傷越來越嚴重,體能也急劇下降。那時,上海男籃的中鋒姚誌源走進了方鳳娣的生活。姚誌源最初是壹名錘打汽車零件的工人。因為身高出眾,入選上海男籃,1978退役。

大方28歲退役後,找對象成了問題。她從未吻過男生,甚至很少約會。從青春期到成年,她的世界只有籃球。給大方找對象的任務自然落在了前任教練身上。前上海女籃教練汪永芳表示:“我們必須讓退役運動員參賽。這些女孩花在教練和領隊身上的時間比花在父母身上的時間還多。我們不在乎誰在乎?”

姚誌源總是面帶微笑,富有幽默感。這些年來,他和大方在同壹個食堂吃飯,在相鄰的訓練場訓練,但彼此並不十分熟悉。真正促成這段婚姻的人是劉,上海籃球隊的隊長。他分別找大方和大姚談話,建議他們“多接觸”。

壹年後,大方和大姚住的小公房裏擠滿了親戚朋友。他們都來祝賀姚明的出生。然而,小姚明壹開始似乎並沒有給父母帶來好運。因為年輕時沒有受到太多系統的教育,大方在上海青年女籃做了半年助理教練,再也沒有機會執教。

方鳳娣最初被分配到體育系統的壹個崗位,負責退役運動員的生活。不久後,大方被調到上海體育研究所,在那裏做壹些行政工作。姚誌源退役後也沒有擔任過教練。他被分配到上海海事局,壹直工作到兒子去美國玩。

起初,姚夫婦的月收入加起來還不到80元。他們要靠這筆錢來支撐壹家人的生活,還要養姚明,姚明長得很快,這讓夫妻倆有點不知所措。姚家附近的小菜場的攤主們還記得,幾乎每天傍晚,大方穿著壹套舊工作服出現在他們面前,輕聲地討價還價,要買豬肉,或者倒賣定量大米。

大方和大姚幾乎把所有的收入都花在了食物上,只能偶爾空著肚子坐在飯桌前,看著年幼的兒子狼吞虎咽。4歲時,姚明身高超過1米,體重27公斤。四年後,姚明的身高躍升至1.70米,明眼人都能看出他的籃球天賦。

徐偉麗,壹個慷慨的老朋友,碰巧是徐匯區少年體校的黨支部書記。她希望姚明能進入體校接受系統的籃球訓練。姚家人和他的妻子有不同的想法。他們受過文盲之苦,所以他們希望他們的兒子能在普通學校多學點東西。然而,當徐偉麗提到少年體校的食堂至少可以保證小姚明得到足夠的營養時,大方和大姚讓步了。大方後來說:“我們沒有幫他選擇姚明的路,但我們是籃球運動員。我們以前的隊友和教練從姚明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關註他的成長。”

想當考古學家的爸爸引誘他打球。

姚明很幸運,成長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有機會接觸很多父母無法接觸到的新鮮事物,這讓他從小就充滿了幻想。姚明說:“我從小就想成為壹名考古學家,我想探索全世界。當然,以我的身體在狹窄的洞穴裏前進會相當困難。”

當他的父母告訴不滿9歲的姚明,他要去體校進行籃球訓練時,小姚明沒有拒絕。他壹直是個好孩子。每天下午,姚明放學後站在學校門口,等著教練騎自行車帶他去體校。培訓時間為周壹至周五下午,周六全天。小姚明壹點也不喜歡籃球,但是他很少請假,因為那是他父母希望他做的。

剛進體校的時候,姚明因為塊頭大,動作笨拙,遭受了很多嘲笑,但那些嘲笑和刻苦的訓練比起來不算什麽。基礎訓練簡單枯燥,壹個孩子很難愛上籃球。每當姚明沮喪地回家,姚誌源就會把他拉到小區的自行車棚外,對著釘在那裏的籃筐練習投籃。

只要姚明打了壹定數量的球,他的父親就答應給他買小禮物,以至於姚明後來開玩笑說他是“在父親的誘導下打籃球”。姚明9歲的壹天,他慷慨地得到了兩張哈林籃球隊表演賽的門票。小姚明第壹次意識到籃球是如此充滿樂趣。大方後來說,“我相信那段經歷對姚明影響很大,讓他知道籃球也是壹種娛樂形式。”

盡管她努力培養兒子對籃球的興趣,但她還是經常擔心姚明的未來。她希望兒子接受更多的教育,過上相對正常的生活。正因如此,大方壹度主動想讓姚明遠離職業體育。1992姚明小學畢業後,徐偉麗大方建議姚明去體校讀中學,但大方斷然拒絕讓姚明去師資力量雄厚的南洋模範中學讀書。

“大方只是想讓姚明好好學習。她不在乎他打不打籃球。”徐偉麗後來說。然而,這個慷慨的計劃很快就被破壞了。雖然姚明很喜歡地理和歷史,但是有些科目跟不上。這時,徐偉麗再次勸說大方,11歲的姚明終於進了徐匯少年體校。多年以後,姚明的壹個朋友說:“為了籃球放棄學業,是姚明最遺憾的事。”

火箭選擇了他的兒子和母親微笑。

兩年後,只有13歲的姚明,身高2米多了。他離開了家,住進了上海體育運動技術學院的宿舍,職業生涯開始了。接下來的八年,姚明很少見到父母。他關心兒子的慷慨,只是在他度假回家時為他做壹頓美味的飯菜,或者在主場比賽結束後在更衣室門口等著,遞給他兒子食物和衣服。

有壹段時間,大方在上海很難買到適合姚明大腳的籃球鞋,就讓遠在美國的親戚代買了壹雙。親戚的男朋友叫張明基。他花92美元買了壹雙18碼的耐克air籃球鞋帶回上海。現在這件事似乎充滿了奇妙的巧合:第壹個與姚明簽約的球鞋贊助商是耐克,多年後張明基成為“姚之隊”的負責人。

也就是從那時起,大方萌生了讓姚明去美國打球的想法,也正是耐克讓姚明第壹次走出了國門。1996年,耐克公司的壹群高層管理者第壹次見到了這個身高2.18m的男孩。除了驚喜,他們不僅決定為姚明提供運動裝備,還邀請他到巴黎參加1997的耐克青少年籃球營,並大方承認巴黎之行“增加了姚明的信心”。

第二年夏天,姚明去美國參加耐克籃球訓練營。當他回到上海時,他已經相信自己有實力在NBA打球了。當年9月,大方在自己家設宴慶祝姚明18生日。客人包括壹名NBA教練和壹名球探,以及耐克中國市場部的所有高管。

到2002年,21歲的姚明,身高2.26米。他幫助上海男籃拿到了聯賽冠軍,去NBA打球的時機已經成熟。大方方面也有自己的顧問團,那就是以張明基為首的“姚團隊”。在“姚隊”的幫助下,姚明完成了選秀前的壹系列手續,成為了狀元新秀。

姚明壹家三口飛到北京觀看選秀直播。當NBA總裁大衛·斯特恩宣布火箭隊選擇了姚明時,他們的臉上露出了慷慨的微笑。

開車,領票,半夜煲雞湯,全職父母駐美

母親在大多數NBA球員的心目中始終占據著最特殊的位置。即使是脾氣最暴躁的玩家,在談到自己的母親時也會變得溫柔。但是在姚明之前,很少有NBA球員和他們的母親住在壹起。

大方決定陪兒子去美國照顧他的日常生活。中國粉絲和在美國的中國粉絲都不難理解對兒子慷慨的愛,但很多美國粉絲壹開始真的無法理解這種完全不同的家庭文化。姚明自己壹開始也不習慣。畢竟他壹個人生活了八年。他說:“過去我是山高皇帝遠。我的父母想照顧我,但他們無能為力。我已經習慣了那種生活。”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美國打球讓姚明更有家的感覺。大方是個聰明的媽媽。她不會假裝了解合同細節、勞資協議或者休斯頓的房地產市場,但她可以依靠“姚之隊”的幫助,把姚明的生活和財富打理得井井有條。

在姚明啟程赴美之前,她大方地抵達了休斯敦先遣站。她第壹次去美國時,在市中心以西的溫莎湖買了壹棟四居室的房子,價值50萬美元。在姚明到達休斯頓的前夕,大方還在忙著打掃房子。現在照顧兒子成了壹份慷慨的全職工作。她打掃臥室,給姚明洗衣做飯,有時還小聲給籃球提些建議。

姚明的家裏原本有壹個寬敞的開放式廚房,但大方不習慣這樣的布局。她把壹個小洗衣房改造成了廚房,這樣可以防止油煙。火箭打客場,姚明壹般都是淩晨兩三點到家。大方會煮壹鍋濃濃的雞湯等著他。她說:“我兒子玩得很努力。如果他不好好吃飯,怎麽會有精力玩好呢?”

大方適應新生活不容易。她和丈夫都不會說英語,也沒有駕照。他們只能請姚明的翻譯科林·派恩開著租來的車帶他們出去購物。但是當科林·派恩和姚明壹起出去的時候,老兩口只好呆在家裏。幾個月後,姚明的家人學會了開車,但大方和大姚仍然不習慣擁有壹輛車的生活。大姚曾經因為在高速公路上開得太慢而被開了壹張罰單。

姚明在NBA打了第壹場主場比賽,但他的父母沒有看到。當火箭隊在季前賽對陣76人隊的時候,姚家人和他的妻子正坐在家裏等人安裝有線電視。當有人建議大方通知工人改天再來時,大方斷然拒絕:“不用了,我們已經和有線電視的家夥約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