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中,學生通過欣賞和表現音樂等藝術審美活動,可以充分體驗音樂之美及其蘊含的豐富情感,被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和陶醉,進而產生強烈的情感反應和體驗。音樂音頻素材的非概念、非具象的特點為學生提供了體驗、理解和創作音樂的廣闊空間,可以激活學生的表達欲望和創作沖動,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展示個性和創作才華。豐富多彩的音樂實踐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群體參與感和相互尊重合作精神,使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相處能力得到鍛煉和發展。
二、教材體系的內容分析
今天,音樂教育面臨著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如何加強高中音樂教育自身建設,完善音樂課程體系,促進美育發展,已成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壹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制定就是在這樣壹個大的改革背景下進行的。湘教版教材的知識體系是全面的。本學期主要欣賞歐洲音樂和中國音樂,重點介紹各民族的音樂精華,讓學生在受到音樂熏陶的同時,更多地了解音樂,進壹步提高藝術素養。
三,學生學習狀況的整體分析
根據新課程要求,從學生實際出發,學完18課時,可獲得1學分。我們下學期開設《音樂欣賞》,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壹定的音樂欣賞知識,能夠獨立完成作品的欣賞和鑒定,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表達能力。
要求學生按時上課,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和欣賞活動,掌握必要的音樂欣賞知識和技能,開闊視野,豐富文化生活和藝術生活。
第四,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1,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視覺享受和聽覺享受齊頭並進,擴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體現了音樂學科的豐富性和欣賞性。
2.加強音樂作品的選擇,有目的地選擇壹些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進行反復欣賞,讓學生在欣賞音樂中學習欣賞技巧,了解文化背景。
3.課堂教學靈活多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質量。
2.高中音樂教師工作計劃
壹、重視高中音樂教研,提高我省教師在音樂欣賞以外的五個教學模塊的教學能力。
經過幾年的實踐,音樂欣賞模塊的教學已經基本成熟,並形成了以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為特征的教學模式。而音樂與戲劇、音樂與舞蹈、表演、創作、歌唱這五個模塊卻很少。為了提高高中教學模塊的啟動率,我們學科將把教研的重點轉移到xx的這五個模塊的教學研究上來。
為鞏固中小學音樂新課程改革成果,進壹步探索音樂課程改革領域,以音樂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和教師遇到的困惑為研究對象,努力幫助基層音樂教師解決實際問題,全面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在xx,音樂學科將深入教學壹線,開展“送老師上門”、“送培訓上門”等活動,與老師們壹起討論、研究、解答新課程實施中仍然存在的疑惑,推動教與學方式的改革,在實踐中進步、修正。
二、深入調查研究,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在新壹輪的音樂課程改革中,如何進行有效的歌唱教學,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學習和演奏樂器來有效地參與音樂活動,等等,都是困擾教師的現實問題。鑒於教師的困惑,計劃由我學科牽頭組織部分城市進行此類研究,申報省級項目。
第三,開展教研員培訓活動,建設壹支專業能力強、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音樂教研員隊伍。
教研員是音樂教師的專業“帶頭人”。為提高各級音樂教研員的教研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務於壹線教師,我學科計劃在xx開展教研員培訓活動,計劃在縣、區、音樂培訓專職音樂教研員。
第四,建立省級“音樂工作室”,促進地方教研工作的發展。
計劃在全省建立5-10個“音樂工作室”,通過幫、帶、扶等措施,通過公開課、論文寫作、網上教研等活動,培育和創建壹批“音樂工作室”,促進當地教研工作的發展。
3.高中音樂教師的工作計劃
壹、指導思想
根據學校的工作計劃,結合本學期的工作時間,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完成本學期的各項任務。
二,學生情況的分析
1,學生處於變聲期,唱歌難度大。
2.學生素質差,膽小,缺乏自我表演的能力。
3.學生對音樂學習有不正確的觀念。
三、教材分析
1,沿海版高壹第二冊,以歌唱為主,共分五部分9課。安排19學時,其中復習考試2學時,機動1學時,實際教學16學時。
2.以鑒賞為主的高二沿海版第四冊,共分四部分,共8課。安排20學時,其中機動2學時,復習考試2學時,實際授課16學時。
第四,任務
1,高壹高二音樂教材,每周壹課。
2、學校與音樂相關的娛樂工作。
動詞 (verb的縮寫)教學目標
1,突出音樂學科特色,引導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 * *產黨教育和集體主義精神培養,滲透到音樂教育中。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
2.啟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意識,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3.增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備獨立視唱練耳簡單樂譜的能力。
4.了解我國各民族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激發學生熱愛祖國音樂藝術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國外優秀音樂作品,開闊視野,使學生具備壹定的音樂欣賞能力。
第六,教學措施
1高壹高二音樂教材課堂教學主要是優化課堂“教”和“學”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相互滲透,協調教材各部分內容,改變枯燥單壹的課型。
3.註重導入部分的設計,以“吸引興趣”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
4.課後第二節課,本學期計劃重點訓練歌唱技巧,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
4.高中音樂教師的工作計劃
壹、學習情境分析:
學校為高二學生開設了音樂課。學校從學生發展實際出發,安排了壹定的課時,讓音樂課豐富多彩。高中音樂教學第壹冊以欣賞為主。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音樂知識,培養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和音樂文化素養,我在教學中安排了欣賞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愛上高中音樂課。
二、教學目標:
1,讓高中生掌握壹定的鑒賞能力,獨立欣賞音樂作品。
2.使學生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生平、演奏技巧和音樂成就。
3.加強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讓學生理論和技能同步發展。
三、教學措施:
1,加強作品數量欣賞,從課本入手,參考當時的時代特征,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音樂知識。
2、利用音樂課堂開展更多的實踐教學,教師做好示範,並講解欣賞要求。選擇對學生有幫助的音樂作品。
3.開展現代音樂欣賞,從學生熟悉的流行音樂入手,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5.高中音樂教師的工作計劃
壹、指導思想
音樂是壹門情感藝術,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應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讓學生與音樂保持親密接觸,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生活。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點,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應重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音樂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關註個性發展,重視學生的音樂實踐和音樂創造能力的培養。
二、學習情境的分析
整體來看,學生對歌曲的接受能力和對音樂的表達能力比較差,大部分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很高。提高學生在視唱練耳、音樂知識等方面的素質。,力求使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全面發展,但仍有部分學生音樂基礎知識較差。總的來說,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還要註重音樂基礎知識的訓練,進壹步鞏固和提高教學,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
(壹)感受和欣賞
1.音樂表現的要素
(1)我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聲學充滿好奇和興趣,可以用自己的聲音或樂器模仿。能夠跟著熟悉的歌曲或音樂哼唱,或者做出身體上的反應。
(2)能區分不同類型的女聲和男聲。了解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方樂器,並能識別它們的音色。
(3)在感知音樂節奏和旋律的過程中,能初步分辨出節拍的不同,能聽出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
(4)能感知音樂主題、樂句、段落的變化,並能運用體態或線條、色彩做出相應的反應。
2.音樂情緒和情感
(1)聽不同心情的音樂,用語言進行簡單的描述。
(2)體驗並簡述音樂情緒的變化。
3.音樂流派和形式
(1)聽兒歌、頌歌、抒情歌曲、敘事歌曲、藝術歌曲、流行歌曲等各種體裁、類別的歌曲,並能隨歌哼唱或默唱。
(2)聽不同流派和類別的器樂,並能通過節奏或打擊樂對音樂做出反應。
(3)能區分合唱與合唱、合唱與合奏。
(4)能初步分辨小音樂的體裁和形式,並能聽出音樂主題和歌曲名稱,每學年2-4首。
4.音樂風格和流派
(1)聽中國的民樂,了解壹些有代表性的地區和民族的民歌、民間歌舞、民間器樂、戲曲、曲藝音樂,了解它們的不同風格。
(2)聽世界各國的民樂,感受壹些國家和民族音樂的不同風格。
(2)性能
1.唱歌
(1)願意參加各種唱歌活動。
(2)知道歌唱的正確姿勢和呼吸方法,並在歌唱實踐中逐步掌握和運用。能夠對指揮動作和前奏曲做出恰當的反應。
(3)能夠獨唱或參加合唱、合唱,聲音自然,節奏、音調準確。
(4)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唱功做出簡單的評價。
(5)每學年能背誦4-6首歌曲。
2.綜合藝術表演
(1)能積極參與綜合性藝術表演活動,並樂在其中。
(2)在有情節的音樂表演中扮演角色。
(3)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表現做出簡單的評價。
閱讀音樂
(1)用學過的歌曲學唱音樂。
(2)結合所學歌曲,認識名稱、音符、休止符和壹些常用符號。(3)能看懂簡單的樂譜。
(3)創造
1.探索聲音和音樂
(1)可以制作簡單的樂器。
(2)能夠運用人聲、樂器等音源材料表達自然界或生活中的聲音。
隨機應變
(1)能夠即興創作符合歌曲情緒的節奏或舞蹈並參與表演。
(2)能夠即興創作音樂故事、音樂遊戲,參與各種音源、不同音樂表現形式的演出。
音樂和相關文化
1音樂和社會生活
(1)關註日常生活中的音樂。
(2)喜歡從廣播、電視、磁帶、CD等媒體收集音樂素材,經常聽。
(3)主動參加社區或鄉村音樂活動,能夠與他人交流音樂。
(4)聽音樂會或觀看當地民俗活動中的音樂表演。
2.音樂和姐妹藝術
(1)接觸和了解戲劇、舞蹈等藝術表現形式,知道音樂在其中的作用。
(2)能夠簡述音樂在所熟悉的影視作品中的作用。
3.除了音樂和藝術之外的其他科目。
(1)能夠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為兒歌、童話或詩歌朗誦提供音樂。
(2)認識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壹些有代表性的兒歌。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能夠完整背誦學過的歌曲,參加各種歌唱活動。
2.能夠隨著音樂自由發揮想象力,配合音樂節奏進行簡單的肢體動作表演。
3.感受生活中的音樂,能夠用人聲和樂器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聲音。
4.願意和別人壹起參加音樂活動。
動詞 (verb的縮寫)教學措施
1.在日常生活中多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教學水平。
2.課堂設計是多樣的,充滿了知識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戰性和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最大限度的學習知識,掌握技能。並註意在課堂上采取壹定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喜歡上輕松的課堂形式的音樂課。
3.因材施教,註意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4.設計每節課的導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