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援外教育在中國的意義

援外教育在中國的意義

2065438+2004年7月,中國政府第二次發布《中國的對外援助》白皮書,引發了公眾對中國對外援助的熱烈討論。根據百度指數,“中國援助”的搜索指數在隨後的30天內增長了81%。從國內普通民眾到知識精英,都不同程度地對中國目前的對外援助戰略提出了質疑。再加上國際輿論的批評,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決策者壓力倍增。因此,這不僅有助於優化中國的援助模式,促進受援國的減貧進程,也有助於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為南南合作貢獻經驗。

1.普通民眾:中國有必要提供外援嗎?

60年來,中國向160多個國家和組織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積極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與此同時,國內民眾對中國對外援助的質疑也越來越多。中國作為壹個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近1億。為什麽要每年投入近300億元去幫助其他國家?只有從根本上回答了這個問題,才能夯實中國對外援助的基礎。

(壹)對外援助是中國對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對外援助緊密契合國家對外戰略的需要,使中國在涉及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問題上贏得了廣大受援國的支持,如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遏制臺灣省的“柔性外交”,反對“藏獨”、“疆獨”,挫敗西方反華人權提案,改革聯合國等重大外交鬥爭, 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申辦奧運會、申辦世博會等涉及國家重大利益的問題。 對外援助為營造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確保中國在國際鬥爭與合作中的主動地位,有效維護國家核利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全球發展不平衡日益嚴重,發展議程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主要大國增加了對外援助,壹些新興大國也增加了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援助。戰略競爭和遏制都是針對中國的。與此同時,壹些受援國的政治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新壹代政治精英的對華政策務實傾向增強,對中國援助的期望和要求不斷上升。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關系也面臨新的調整,利益之間的競爭和摩擦有所增加。今天,廣大發展中國家仍然是中國外交的戰略支撐,是中國在重大國際事務中的主要依靠力量。因此,中國的對外援助必須經受住外部挑戰,進壹步加大投入,堅持發展方式的自信,不斷創新和完善自己,從而掌握經濟外交的主動權,表明中國珍視與發展中國家傳統友誼的堅定立場,澄清壹些受援國的誤解和疑慮,鞏固中國在對外關系中的傳統地位,從而確保中國對外關系的總體穩定。

(2)對外援助是中國應該履行的大國責任。

中國致力於加強南南合作,積極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中國利用外援建設了大量工業、農業和基礎設施項目,提供了大量適用技術,有效增強了受援國的自主發展能力。中國援建的學校、醫院、飲水設施等民生工程,豐富和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通過援外培訓,中國為受援國積累了寶貴的人力資源。中國對外援助為發展中國家減少貧困、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此外,中國還積極參與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當災難性的自然災害發生時,即使是發達國家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應對,急需國際社會伸出援手。例如,當日本遭受海嘯襲擊時,許多災民沒有電和油來取暖。中國提供的燃料等物資援助是應日本的要求並考慮到災民的實際需要而提供的。針對海地地震、巴基斯坦洪災、非洲之角饑荒等重大災害,中國及時啟動緊急救援行動,體現了國際人道主義關切,充分展示了求和平、促發展、促合作、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三)對外援助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有效途徑。

中國政府對外援助的首要目的是滿足受援國的發展需求,幫助它們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同時,通過對外援助的戰略投資,促進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經貿合作,緩解自身重要能源資源的瓶頸,提升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技術和標準的國際化水平,拓展市場空間,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中國政府鼓勵企業通過開展援外項目走出國門,進壹步開展有利於當地發展的投資、貿易、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等經營活動。對外援助將促進雙邊經貿合作,這將更好地促進受援國的經濟發展。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諸多結構性矛盾,保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發展中國家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加強與它們的互利合作,是中國拓寬能源資源供應渠道、緩解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擺脫對傳統市場過度依賴的關鍵。

因此,無論是從配合對外戰略的角度,還是從作為大國應盡義務的角度,中國都有必要開展對外援助。同時,對外援助也促進了中國與發展中國家政府、企業和人民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為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知識精英:如何通過對外援助彰顯中國價值?

隨著中國對外援助的擴大,西方傳統援助國對中國援助的批評也越來越多。通過西方媒體和社交網絡,中國的知識分子人才看到了另壹幅畫面:“中國的援助是不透明的”,“中國的援助在受援國滋生腐敗”。那麽,與西方捐助國相比,中國的軟實力能否彰顯?這個問題直接反映了中國援助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1)優化對外援助結構

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中國對外援助的最主要形式,也是西方國家正在逐步退出的領域。中國應繼續重視受援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鞏固中國的優勢領域,重點關註農業、教育、醫療、供水、用電、經濟適用房、環境保護等民生項目。但隨著國力的提升,中國的對外戰略正從“利益和力量導向”轉向“利益和價值導向”。這就需要加強軟援助,通過做好“人”的工作,把中國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轉化為國際社會認可的無形力量。

1.突出國家援助項目的主題。中國的對外援助壹直遵循“撒胡椒面”的方式,呈現給每個受援國的都是口味相近的“雜菜”,集物資、成套設備、技術合作於壹體。這種“包羅萬象”實際上忽略了援助主題的突出性,很難針對受援國的發展短板制定差異化的援助政策。所以要加強規劃咨詢等軟援助,在受援國的需求調研上做足功課。根據各國的具體情況,設立短期援助規劃,重點解決某壹領域的發展問題。在明確援助主題和方向的前提下,增加相應的工程項目、技術合作和派遣相關專家。以南太平洋的小島國為例,密克羅尼西亞、湯加、薩摩亞等。正面臨氣候變化的嚴重威脅,中國可以為南太平洋地區啟動以清潔能源為主題的壹攬子援助計劃。在這種情況下,配合太陽能發電、沼氣技術推廣等軟硬項目,既能有效解決減貧問題,又能表明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立場,以實際行動贏得小島國的支持。

2.加強海外人力資源開發。前不久非洲某國總統訪華,外媒大肆渲染他因為沒有得到理想的援助而不開心。雖然謠言是假的,但壹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援助的不足。基於硬件設施的援助方式很容易被矮化成簡單的“金錢關系”。相比之下,西方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向受援國派遣誌願者,開展人文關懷。比如,幾乎每個貧困的角落都能看到美國和平隊的影子,多多少少恢復了“山姆大叔”傲慢的國際形象。此外,日本隊員和銀發誌願者也為他們的海外活動增色不少。未來中國的援助,壹方面要加強誌願者的派遣,適當延長派遣時間,註重文化傳播和人文交流,提升中國軟實力的對外影響力。同時,完善誌願者選拔和培訓制度,建立與回國就業掛鉤的考核激勵機制。另壹方面,開始海外培訓項目。根據受援國的不同需求,派出專家對基層開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農業、環保、礦業、經濟、技術等領域的技能培訓,向當地民眾有效傳遞中國的發展理念。

3.善於聯系當地民間組織。不可否認,由於民主制度不完善,壹些受援國政府腐敗嚴重。目前中國的援助模式,只著眼於受援國現政府,難免給人以可乘之機。再加上宣傳力度不夠,甚至有人認為中國援外工程隊是來搶他們飯碗的。有鑒於此,中國不能壹再忽視受援國民間組織的作用。因為在壹些弱政府國家,社會組織起到了制衡政府的“第二軌”;在壹些轉型國家,社會組織正在積極推動“民治”。為了將對外援助打造成為展示中國傳統價值和發展經驗的平臺,可以嘗試將受援國有影響力的非政府組織納入軟援助。參照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全球環境基金的經驗,將設立專項基金,與受援國當地非政府組織開展旨在促進減貧的聯合研究和技術共享。

(二)靈活運用三方合作平臺

近年來,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捐助國異軍突起,傳統捐助國也開始積極探索與它們在發展領域的合作。比如,英國正在中英戰略合作框架下大力推進亞洲減貧項目,發展援助領域也是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重要內容。新形勢下,對外援助三方合作的靈活運用可以擴大中國軟實力的影響力。為此,中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樹立開放大國心態,積極探索對外援助三方合作。當前,國際發展援助的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壹方面,三方合作在捐助國之間迅速發展,並逐漸成為壹種主要的援助方式。北北南、北南南、南南合作越來越普遍,聯合國、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紛紛加入。壹場旨在建立“全球夥伴關系”的發展援助革命正在醞釀之中。另壹方面,按照OECD的標準,中國已經從受援國名單中畢業,西方也逐漸停止對中國的援助,轉向三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