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拿起手機打電話,突然覺得好像不知道怎麽和別人聊天,腦子裏突然有壹種恐懼感。我心跳加速,不知所措。
通常這種人在給別人打電話之前,往往會壹拖再拖,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拿起電話撥過去;即使在輸入電話號碼的階段,還是要反復打,緊張不安,導致說話不清楚。
這就是電話恐懼癥,本質上是壹種社交障礙。
我們的大腦進化成現在這樣,是為了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它在處理環境中的各種信息方面具有先天優勢。當我們與某人接觸時,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實時接收並解讀成千上萬條信息。而這些信息會給我們壹些判斷,為我們下壹步的行動提供依據和指導。
比如妳的衣著,妳的表情,妳的個人狀態等等。,都是我們接收信息的來源。當這些信息源突然消失,我們的大腦無法從它們那裏接收到任何反饋時,就會陷入“癱瘓”或“短路”的狀態。
當這種狀態長期得不到改善的時候,突然讓妳進入了壹個社交環境。即使在打電話這樣的小社交環境中,妳的大腦也不知道如何尋找信息、使用信息和處理信息。人會對未知的情況產生恐懼和焦慮,於是電話恐懼癥就誕生了。
因此,這種恐懼可以分為三種方式來刺激。
人的記憶與我們大腦的情感回路密切相關。想著開心的事會激活愉悅的情緒回路;想到悲傷的事情也會激活負面情緒回路。
如果我們之前有過試圖得創傷心理,在手機上留下不好的記憶,那麽妳每次接觸手機,大腦中相應的神經回路就會激活相關的不良情緒。而這種情緒自然是恐懼。
其實這種“心理創傷”並不是什麽新鮮事。俗話說“壹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我就是這麽說的。
妳想想,現在妳有了電話恐懼癥,是不是因為創傷心理加深了妳對大腦的“麻痹”?
畢竟妳也不確定下次打電話的時候會不會受到同樣的打擊。
就像我之前說的,任何站在我們面前開始說話的人,我們的大腦立刻接收了成千上萬的信息,然後達成自己的解讀。
但電話溝通與面對面聊天的最大區別在於,電話溝通是壹種“單壹的信息傳遞”,信息源非常少。除了聲音,我們很難獲得其他信息來幫助我們交流。
但是,這個聲音信息源並不是我們主動獲得的,而是別人單向傳遞給我們的。不知道對方現在處於什麽狀態,尤其是那個不熟悉的人,他的性格,性格,說話習慣等等。我們無法綜合這些信息來得出自己的判斷。
當我們聽到別人的語氣煩躁時,我們會擔心,我們是不是在打擾對方?但實際上,可能對方剛處理完壹些煩心事,妳剛打來電話,收到對方的語音信息也就順理成章了。但是,這種聲音信息還是會對我們的心理產生影響。
沒有其他充分的信息來源,我們很難理性地把握傳播環境的判斷;所以不能根據真實情況做出合理的聊天策略和行為選擇。
在交際環境中沒有安全感,我們自然會感到害怕,就像我們在陌生的情境中壹樣。而打電話只是這種心理的壹個縮影。
膽小、害羞、自卑、內向的人壹般更容易患電話恐懼癥。對於這些人來說,任何形式的社交都會對他們造成壓力。打電話就是其中之壹,害怕是很自然的。
平時有社交障礙的人,往往心態消極,本身就有強烈的負面心理暗示。而這種心理暗示又會反過來加重他們的電話恐懼癥,導致更大的焦慮感。
但是,由於這個原因而產生電話恐懼癥的人,壹旦克服了性格問題,敢於社交,大膽走進人群,他們克服電話恐懼癥會比其他原因導致的人更容易、更容易。
如果妳認為妳害怕打電話,也許妳會害怕任何社交形式。這時候不要把重點放在克服電話恐懼癥上,而是要思考如何增強自己的心理韌性。
無論是什麽原因導致妳患上社交恐懼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才是王道。
由於我們的大腦是為了面對面的交流而進化的,我們必須有意識地通過呼叫來鍛煉大腦獲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以便思考人類功能的特點。
很多人在面對某些社交場合時不知道該怎麽辦,因為他們缺乏壹套處理這些情況的規則。就像我們還沒學會開車,坐上駕駛座發動汽車會讓我們感到緊張。當我們知道怎麽做的時候,就能有效緩解這種心理焦慮。
具體怎麽做?
因為妳給人打電話的時候,妳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麽,所以壹些禮貌的社交慣例是必須要學會的。
很多做保險的人不知道去哪裏找我的電話,然後打電話問我要不要買保險什麽的。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我通常會耐心處理。但是我試了幾次,這些保險的人都是在我開車的時候打來的。當然,他們不知道我在開車;而且來電顯示也沒告訴我打電話的是保險的人,我只能接。
問題是我壹接電話,他們就開始跟我說他們公司的保險,有多實惠,有多優惠。這個時候,我壹般不會聽他們說什麽。畢竟我在開車。我也不會直接掛電話,畢竟我這樣做是不禮貌的。
當他們談完話,最後開始和我說話的時候,我會說:“對不起,妳剛才說的話我壹句都沒聽進去,因為我現在在開車。”如果下次打電話的時候能弄清楚對方有沒有空,我覺得銷售效果會更好。“然後他回復我,很抱歉打擾妳,我就掛了。
我知道他們做這份工作不容易,也盡量做到體貼,但是這樣,很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因為,他們忽略了壹些禮貌的社交行為。
無論是我打電話給朋友,還是朋友打電話給我,我們說的第壹句話就是“妳現在有空嗎?我想和妳談點事。所以,是確定對方的狀態,獲取社交信息來幫助對話,請求對方允許對話也是壹種禮貌請求。
無論什麽時候給人打電話,壹定要問清楚對方的狀態。現在他不方便聊天。如果對方不確定妳想聊多久,妳應該說“我不會占用妳很長時間的,就幾分鐘”來緩解對方的防禦心態,給對方壹個節省時間的心態。
很多人在網上和別人聊天時都有這些問題。為了表示禮貌,他們壹般會說“妳在嗎”“妳有空嗎”,然後就走了。這是壹個非常糟糕的開頭。因為電話交談是即時反饋,妳問對方是否有空聊天,是壹種獲取適合對方現狀信息的方式。網上聊天某種程度上是壹種延遲反饋,別人可以晚壹點打開信息盒獲取妳的信息。
為此,妳應該比打電話更詳細地表達妳的談話目的。表達完禮貌之後,要馬上告訴對方找妳的原因,讓對方壹打開信息盒就能馬上知道妳的事。
否則,在回答了“我在這裏”、“我有空”之後,妳要等到看到回復後,再繼續說下壹句話,妳才能明白妳和他談話的目的,這樣會浪費對方的時間。表達完該有的禮貌,就有話直說了。
學會正確的禮貌社交做法,才能讓妳獲得相關信息,從而創造交談的機會。當妳能做到這壹點,那麽妳打電話時就會“眾所周知”,不會踩到對方的雷區;即使對方不滿意,也不是妳的問題。
別人有空就聊,沒空就約下次聊。既大方又自然,有什麽好怕的?
電話聊天的另壹個能力是,妳要懂得根據對方的語音信息采取相應的行為策略。
有時候妳打電話給壹個人,雖然對方這壹刻可以和妳聊得很開心,但是很有可能下壹刻就有什麽事情突然抓住了他的註意力,也許就在對方的生活中。
這時候對方的語氣可能就沒那麽流暢了,聊天也沒那麽專註了。根據這些語音信息,妳要知道如何采取相應的行為策略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問對方忙不忙。如果對方說好,那就趕緊結束對話,下次再聊。
這也是上面說的那種禮貌的社會實踐。
有時候和別人打電話聊天會覺得緊張,只是因為不知道該做什麽,才能很好的完成這個電話交談。妳會擔心,萬壹說了什麽不好的話,做了什麽錯事,引起對方的不快怎麽辦?
其實,如果妳知道如何識別對方在聊天過程中傳遞的語音信息,然後按照禮貌社交慣例進行處理,就可以提前解決這種糟糕的情況。
所以,這也要求妳在和對方聊天的時候,要大方得體,有禮貌。如果妳用激烈暴躁的語氣和對方聊天,對方肯定不想和妳繼續聊下去。
如果妳能巧妙地識別出這些需要註意的事項,並知道如何用相應的策略來應對,那麽妳的聊天就可以有的放矢,輕松應對。
就像妳有熟練的駕駛技術,即使在行駛中突然遇到行人沖出路面或者其他車輛強行堵車隨意變道,妳也能從容應對這些突發情況。
俗話說“壹個藝術家膽大包天”,妳之所以有電話恐懼癥,壹定程度上是因為妳的電話社交能力不夠高。
當然,要想“大膽”,掌握這些電話社交技巧,克服社交恐懼癥,就像掌握其他技巧壹樣,必須有壹個學習過程。
來自生活的鍛煉是最好的方式。
問題是現在很多人沒有那麽多打電話的機會,怎麽鍛煉這種能力呢?很簡單。就打人工熱線10086,問他們問題。
也許妳對手機的流量使用有疑問,也許妳想知道各種寬帶服務的費用,或者妳想申請壹些電話套餐但不知道妳有什麽選擇。不管什麽原因,打電話給接線員,和他談談。利用這個渠道鍛煉自己的談話能力,熟悉打電話的感覺。
打電話給電話接線員的好處是對方肯定不會對妳有任何負面的情緒和態度。畢竟這是他們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妳不僅可以了解到對方的語音信息,還可以嘗試解決對話中的沈默問題。
即使緊張到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強化自己的心理素質。只要妳有意識地從這個渠道鍛煉自己,妳的電話恐懼癥就會在這期間被逐漸克服。
當然,這只是鍛煉自己的方式之壹,而不是騷擾他人,浪費社會資源。
所以當妳對電話聊天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感覺,覺得自己可以挑戰其他情況的時候,那麽這個時候,妳就需要改變鍛煉方式了。
但無論如何,本質上,妳最終還是要回到社交能力的提升上來。如果妳不知道怎麽聊天,不知道怎麽接電話,不知道怎麽處理沈默,打電話只會放大妳的問題。
相反,如果妳平時的社交能力已經達到了壹定的水平,那麽上面提到的問題就很容易解決,妳只要稍加努力就可以克服這種電話恐懼癥。
所以,不要忽視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隨著妳對這種能力越來越精通,妳的恐懼肯定會減少。我相信,也許有壹天,妳的電話恐懼癥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