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關於紡織品的歷史

關於紡織品的歷史

中國的紡織和刺繡技術歷史悠久,聞名於世。早在六七千年前,人們就知道如何用麻和葛藤纖維作為編織的原料。在公元前16世紀(商朝時期),編織技術和“辮繡”應運而生。公元前2世紀(西漢)以後,隨著提花機的發明,紡紗和刺繡技術迅速提高,不僅可以織出薄如蟬翼的歐根紗,還可以織出構圖千變萬化的織錦,成就了中國。

傳說軒轅帝的妃子嬪祖是養蠶繅絲的第壹個發明者。她偶然發現蠶在桑樹上吃桑葉結繭,於是脫繭拔絲,織成絲披在身上,並教她養蠶吐絲,後來作為蠶神供奉。這從壹個側面說明,中國是最早養蠶和發明絲織的國家。商代的甲骨文中有蠶、桑葚、帛、絲的文字記載,說明當時養蠶、絲織的發展非常普遍。河南安陽大寺孔村和山東宜都蘇埠屯的商代墓葬都出土了玉蠶。殷墟出土的青銅器上經常發現精美的平紋絲綢和菱形花紋織物。商朝以前,中國的先民利用自然界生長的桑樹資源養蠶,用蠶絲織布,但數量很少。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人類日益增長的服裝需求,人們試圖通過人工培育桑樹來擴大養蠶規模,以提供更多的服裝原料。周朝時期,黃河流域養蠶非常普遍。《詩經》中有大雅、圭峰、秦風、馮偉等地的桑、蠶、絲織詩。據《詩經》、《左傳》、《儀禮》等書中記載,當時不僅有室內養蠶的“蠶房”,還有蠶架、蠶具等專門的養蠶工具和繅絲設備。後來,古人開始註重桑葉的質量,改良桑樹品種,以適應蠶的生長發育。古代人也選擇優良的蠶種來提高蠶的質量。

浙江吳興前山陽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絲片、絲帶和絲線是最早的絲織品,所用的絲綢均為國產絲綢。該織物的經紗密度為每厘米52根,緯紗密度為每厘米48根。每根經緯線至少由20個繭組成,絲線是直的。在同壹地點,我們還發現了壹把掃帚狀的草掃帚,證明是當時的繅絲工具。繅絲時,要先用開水煮繭,除去絲膠,攤開絲頭,再抽成絲線。因為壹根絲線太細太弱,壹般都是幾個繭同時抽成壹根絲線。繅絲工具從最初的手工繅絲發展到手動繅絲車和腳踏繅絲車。元代王鎮農書中的繅絲車分為兩種,結構科學,使用方便。

張騫下西洋後,中國與西方進行了文化交流。6世紀以後,西方國家逐漸學會了養蠶技術。

蠶的發生期壹般從桑樹發芽時開始。蠶卵發生時,稱為促綠期。應在空氣流通和溫濕度適宜的室內保護12-13天。孵化出的螞蟻蠶體長僅3毫米,重0.5毫克,用桑葉飼養30-40天後,蠶長大7.5-9厘米才成熟。重約4-5g。在整個養蠶期間,是通風排濕,餵葉,清除蠶排泄的蠶沙和碎葉,蠶成熟後群集作繭等壹系列細致的程序。

在公元前16年至公元前165438年的10世紀(商朝)貴族墓葬中,經常使用玉石制成的蠶作為陪葬品,這證明了3000年前中國的人們就非常重視養蠶和絲織。是1953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的雕啄玉蠶。

1950 3000多年前河南安陽大寺孔村殷墟出土,上面有細絲綢的痕跡。這是因為這塊銅片當時是用細絲綢包裹的,絲綢腐爛後留下了痕跡。當時的繅絲和絲織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公元前16年-公元前165438年+0世紀(商代)青銅禮器,這件青銅戈是壹件“曲內戈”,兩面有素絹麻的痕跡,戈巴正面有明顯的雷紋和花的痕跡。

在原始社會,人類為了抵禦寒冷,直接用草葉和獸皮蓋在身上,慢慢學會了采集野葛、麻、絲等。,並利用獵獲的飛禽走獸的羽毛捏、劃、織、織成粗布,從而發展了織、剪、縫的技術。人們根據捏繩的經驗,創造表演和紡紗技術。其成果是先將植物莖皮分裂成極其纖細的纖維,再將它們壹根壹根連接起來。這是壹門技藝高超的手藝,所以後來人們把作品的成就稱為“成就”。

要用繩子把草葉連起來。壹開始是用錐子鉆的洞,然後插上細繩。後來,針線縫紉技術發展了。北京周口店舊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石錐。山頂洞人的遺物中有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60萬年的骨針。骨針是引緯器的前身,是最原始的編織工具。隨著骨針的使用,中國古代的人們開始制作縫紉線。骨針鉛的使用是紡織品加工中的壹個重要發展。它把緯線穿在針孔裏,緯線壹次穿過經線,省去了壹根壹根穿線的繁瑣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骨針引緯的發明開創了腰織的先河。

編織技術是從制造用於捕魚和狩獵的針織品以及編織用於襯墊的籃子發展而來的。《易經(下)》記載了傳說中的傅的“結網分魚”。目前已知最早的編織物件是河姆渡遺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蘆葦碎片,圖案為席紋。Xi安半坡遺址出土陶器底部的紋飾有藍紋、脈紋、方格紋和背紋。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開始使用針織技術制作衣服。《淮南子訓上》壹書說“於波衣初,麻弱,手以指懸,為羅網”,說明當時已經用麻作衣了。這種軍網式的服裝雖然簡單,但服裝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象征。針織技術的進步為紡織技術的出現創造了前提。

紡紗掛件是最古老的紡紗工具。有的是動物骨頭做的,有的是在紡車中間插壹根杠桿形成的。紡車由石頭、骨頭、陶器和玉器制成,其形狀有圓形、球形、圓錐形、平臺形、蘑菇形和齒輪形。早期的紡車比較粗,適合紡粗線。新石器時代晚期,紡車變得又細又細,可以紡更細的紗線。旋轉吊墜的工作原理是壹手旋轉杠桿,壹手拉動纖維。由於紡紗效率低,紗線撚度不均勻,出現了壹種基於落紗工作原理的單錠手動紡車,由錠子、繩輪和手柄組成。紡車的使用提高了紡紗的效率和質量,可以根據面料的要求紡出不同粗細的紗線。經過不斷改進,從單錠到多錠,從手動到腳踏的變化,腳踏紡車是我國古代紡織機械史上的壹項重要發明。元代出現了腳踏五錠麻紡車,壹天壹夜能紡兩公斤紗。還有人力、蓄電或水力驅動的大紡車,32錠,日夜可紡100公斤紗線。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紗機械。在西方,直到1769年,英國人acle才制造出“水車紡紗機”,比中國的水車紡紗機晚了幾個世紀。

由陶器和銅制成,是早期的紡織工具,由捆綁盤和捆綁桿組成。陶瓷紡車上的圓孔用於插紮桿。當紡盤被人手轉動時,捆綁本身使壹堆纏結的纖維被拉伸變細,捆綁盤轉動時產生的力使變細的纖維扭曲。在紡絲過程中,纖維拉伸和拉拔的力沿著垂直於捆綁盤的方向(即捆綁棒的方向)不斷向上傳遞,纖維不斷被拉伸和拉拔。當捆綁盤停止轉動時,被拉伸的紗線被卷繞在捆綁桿上,即“紡紗”。

為了進壹步提高勞動生產率,人們用雙手在壹個紡車上安裝2-3個錠子進行紡紗,用腳操作旋轉的錠子。腳踏錠紡車的勞動生產率比單錠高2-4倍。

最初的織布機是坐在地板上的“坐式織布機”,也叫腰機。2000多年前雲南晉寧石寨山遺址出土的紡織殼儲器蓋上,壹群女奴在奴隸主的監督下在地板上編織。這種蹬腰機沒有框架,卷布軸的壹端綁在腰上,雙腳蹬著另壹端的經軸,拉緊布料。經紗由分經器按奇數和偶數分成兩層,經紗由提綜器提綜形成梭口,緯紗由骨針插入,打緯刀打緯。腰部織造最重要的成就是采用了提綜桿、分經桿和打緯刀。

提花機技術起源於原始的腰機,漢代用於斜織機和水平織機。通常,踏板(踏板)用於控制綜片(提升經紗的裝置)來編織圖案。為了織出花樣,應該增加綜框的數量。兩個綜框只能織平紋,3-4個綜框可以織斜紋,5個以上綜框可以織緞紋。因此,為了織出花紋循環大的復雜花朵,經紗必須分成更多的組,多綜多爬提花織機逐漸形成。據《西京雜註》記載,有陳寶光妻子織的散絲,所以很多綜片織起來很繁瑣。到了三國,都從六十綜改為十二綜,采用了綜絲提花的方法,既方便了操作又提高了效率。

東漢時期出現了以花為主的提花機,又稱花房。它是中國古代紡織技術最高成就的代表。它用線紋簿存儲提花程序,然後用曲線畫出經紗開口。本花型書是提花機上存儲花型信息的壹套程序,由代表經紗的腳子線和代表緯紗的耳子線按照花型要求織成。上飛機時,銷線與提升經紗的纖維線連接。此時,拉動耳線壹側的銷線,可以起到提升相關經線的作用。織布的時候兩個人配合,壹個是拉花的,坐在三尺高的花樓上拉花提綜,壹個是踏板引緯。東漢王逸的《賦論機女》中,描寫了織女與提花機工合作操作提花機的情景。

提花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西方,對現代電子計算機發展中程序控制和存儲技術的發明有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