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師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信息化電視電話會議、省委十壹屆四次全會精神和教育部、省教育廳《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要求,通過組織實施新壹輪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提高全省教師素質
二、基本原則
(1)服務教師,統籌規劃。堅持為全省廣大中小學教師服務的宗旨。在教育部的統壹要求和指導下,由省教育廳統籌規劃,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組織實施全省中小學教師(含幼兒園)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
(二)根據培訓需要,註重實效。充分結合我省教育教學特別是教師信息技術實際,遵循教師專業成長規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規律和教師需求規律,設計培訓方案,組織實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項目。
(3)面向應用,學以致用。以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高為導向,以通過信息技術能力的提高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為中心,提高全省中小學教師運用所學信息技術理論和知識指導實踐、解決問題、提高教學水平的能力。
(4)評價驅動,積極創新。堅持行政統籌、社會參與,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導向作用,推進項目實施管辦評分離,引入社會資源,大膽探索、積極創新,將改革創新貫穿於項目實施全過程。通過組織教師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專職評價,以評促學,以評促用,建立培訓、評價、應用互動、相互促進的機制,實現數量與質量、規模與效益相統壹。
三、總體目標
在教育部的統籌指導下,按照教育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體系,從2014開始,按照“先易後難、骨幹先行、循序漸進”的原則,逐年、分層次提高全省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到2017,提高和培訓全省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評價,建立教師積極應用信息技術的機制,激發教師持續學習動力,促進每位教師在課堂教學和日常工作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取得新突破,提升全省中小學教師教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水平。
四。主要任務
(壹)對全體員工實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
1.確定培養目標。培訓對象為全省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2017年前達到退休年齡的教師自願參加培訓,2013年參加“國培計劃”遠程培訓項目並選擇信息技術能力提升課題的教師不得參加培訓。重點加強對各級專兼職培訓師、中小學校長、教研人員等骨幹隊伍以及鄉村教師的培訓。
2.協調培訓計劃。按照教育部要求,充分整合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相關培訓項目,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推動“英特爾未來教育”、“微軟攜手助學”、“樂高科技教育創新人才培養計劃”、“中國移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等項目與本省教師培訓資源整合,設計培訓項目,以短期集中、遠程網絡、技能競賽等方式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特別是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提供課程資源、培養骨幹培訓者、搭建培訓平臺拓展素質。
3.創新訓練方法。根據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學習的特點,有效利用在線培訓社區,開展在線培訓與現場實踐相結合的混合培訓;要加強情境體驗的環節,保證實踐的有效性,使教師學、練、用、提高;建立學習效果實時監控機制,確保培訓質量。堅持托底攻堅,積極推進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融合培訓,建立校本常態化培訓機制。移動學習的實施為教師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進行便捷有效的學習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采取“送教師下鄉”、“送培訓上門”等方式,對不具備網絡條件的鄉村教師進行針對性培訓。完善中小學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確保研修質量。
4.強化培訓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納入教師和校長繼續教育必修學時(學分)。原則上每年培訓人數不少於本地區中小學教師總數的20%,教師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學時數每五年不少於50學時,各市(州)2014-2017年計劃任務數(見附件2)。省教育廳擬制定年度培訓計劃,引入招投標機制,選擇省內外有資質的機構承擔當年的培訓任務和評估工作。試行教師培訓學分管理,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學分認定,推進學分應用,激發教師參與培訓的動力。各市(州)、縣(區、市、特區)要通過專題培訓、專題教研等方式,搭建選拔教師的服務平臺,組織開展本地區所有教師的培訓。對未參加培訓或培訓學時不足、考核不合格的教師,要結合有職稱教師的專業成長、優秀評價和專項評價等情況,制定相應的處罰措施,督促教師參加培訓。各級要完善專項培訓制度,做好與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相關培訓的有機銜接。
5.提高培訓的有效性。各地培訓機構要建立國家與地方、公辦與民辦、普通與特色、通用與優質的資源服務平臺,匯聚各地培訓課程資源和培訓服務信息,將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學科知識、教育教學實踐、教師專業成長緊密結合,建立優質資源遴選機制,促進資源交易與交流,提高培訓內容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對通用性強的優質資源進行加工升級,建立基於互聯網的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平臺,探索教師培訓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等網絡課程資源建設,以合作項目引進開發優質資源,建立優質課程資源庫。各地要以典型案例資源建設為重點,支持中小學、高校和教師培訓機構合作,加工生成性資源,開發微課程資源,滿足教師個性化學習需求。充分利用現有平臺聚集地方資源,實現與國家平臺互聯互通。中小學要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養作為校本研修的重要內容,把教研與培訓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現場診斷、課堂觀摩研修等方式,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用結合。
(二)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評估。
根據教育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評價指南》,省教育廳開發推出了適合我省的評價工具,建立了網絡評價系統,組織開展了全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員評價,為教師提供便捷有效的評價服務。評價主要采用教師在線自測,通過案例進行情境評價,促進學用。不具備上網條件的教學點和村級小學,可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其他方式進行評估。各地要根據評估數據及時調整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確保所有教師的應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訓機構應根據評估數據制定和完善培訓計劃,確保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中小學要對評估數據進行分析,找出不足,有針對性地開展校本培訓。教師要根據評價結果,明確自身不足,查漏補缺,合理選課。
(三)促進教師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各地要把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教師資格認定、資格定期註冊、職務(職稱)評聘和獎勵的必要條件,納入中小學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評價的指標體系。中小學應當將信息技術的應用效果納入教師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促進教師積極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適時組織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示範課程評選、教學技能競賽、優秀課例征集等活動,充分挖掘和推廣應用成果,形成良好的應用氛圍。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探索建立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實驗區、示範網絡實訓社區和示範學校,推進信息技術應用全面創新。
動詞 (verb的縮寫)保護
(1)組織保證。在教育部的指導下,省教育廳負責貴州省提升工程實施的組織管理,成立了貴州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實施領導小組(見附件1)。領導小組在省教育廳教師辦公室設有辦公室和執行機構(設在省廣播電視大學),負責組織管理的具體工作。成立專家委員會,負責研究、指導和評估。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招標、管理及相關協調,建立信息管理平臺,實施精細化管理。各市(州)、縣(市、區、特區)教育行政部門要成立相應的機構,安排專人負責本地區“提升工程”的組織管理工作,把“提升工程”的實施與省委、省政府關於教育改革發展“9+3”計劃的實施結合起來,充分整合師資培訓、教研、電化教育、科研等部門資源,依托。中小學校長是我校實施提升工程的第壹責任人。我們應該完善制度,健全機制,整合資源,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2)財務擔保。省級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管理平臺建設、專項培訓、資源開發和能力評價。納入“國培計劃”專項資金,用於農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市(州)、縣(區、市、特區)兩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本地教師培訓,加大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硬件投入,為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基本保障。中小學校應當在學校公用經費中安排經費,為其教師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創造良好條件。
(3)制度保障。各級要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制定管理措施,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在省教育廳的指導下,開發和使用評價工具,制定和完善評價辦法,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評價。要充分發揮社會培訓評估機構和成熟技術的作用,充分授權培訓機構加強與國家平臺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合作,整合其他優質資源。要建立和完善教師積極應用信息技術的激勵機制,促進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提升教育信息技術水平。
(4)監督與保障。教育部將通過信息管理平臺對各地工作進行動態監測,並定期通報監測結果。單獨評估,確保培訓質量和評估效果。省教育廳將采取專家評估、網絡評估、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做好提升工程實施的督導評估工作。將全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情況納入教育“9+3”計劃督導評估和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評估驗收。市(州)、縣(市、區、特區)教育行政部門要重點加強對中小學推進信息技術應用的督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