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說家吳在《儒林外史》中對這壹現象作了詳細的描述。其中,金範的《鐘舉》選段最令人印象深刻:當金範確認自己真的獲得了《鐘舉》時,驚訝得不省人事,最後“欣喜若狂”。金範鐘離後的這壹瘋狂場景幾百年來壹直為世人所知。但是,《明朝那些事》這本書對此很搞笑:“妳可能也瘋了。”那麽,這是為什麽呢?這還得從當時的科舉制度、金範的個人經歷以及中考後的巨大收益說起。
01關於科舉制度
說起來,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起源於漢代,真正的科舉取士是從隋朝開始實行的。
從楊迪大帝元年(605年)到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年),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存在了長達1300年。科舉制度作為壹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在各個朝代都有沿襲或變化,但壹般都有比較完整的流程體系。
《儒林外史》的作者生活在清代,是金範創作的。但明清科舉制度基本相同。所以,以當時的科舉制度為例:明清官方科舉考試分為三個等級:鄉試之後,通考之後,殿試之後。在省考之前,必須通過子弟考試,才能獲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參加子弟考試的叫儒生或子弟,考上學校後就叫學生,開始被鄭雪這樣的人管教。這壹步,意味著“應試成名”的起點。另外,學生也是分等級的,會根據成績提升。成績最好的學生將由政府提供食物。
接下來,在取得了省級考試之後,它也被稱為“大比”和“秋微”,通常每三年在所有省份舉行壹次,也稱為大比。參加農村考試還有壹個門檻:必須通過省學政巡回所舉行的科學考試,取得好成績,才有資格被選拔參加農村考試。在獲得了省級考試後,我成了舉人。
再有就是中考,也叫李偉、春偉。因為中考是在省考後的次年春天在禮部舉行的,所以中考後稱為貢士,壹般在中考後進行復試。
考前各種考試主要是八股文和詩歌。在範圍、用詞、結構、字數、句法上都有限制和要求,這也是很多文學作品批判科舉的主要原因。
最後當然是由皇帝親自過問的宮廷考試,統稱為進士。壹般來說,科舉分三等錄取:壹等給進士紀,二等給進士出身,三等給同進士出身。第壹班只錄取了三個學生,分別是第壹名,第二名,花探。除了這三個幸運的學生,他們馬上被授予翰林院和儒家學院。其余進士仍需參加選拔任用的入學考試,然後根據成績進行篩選...總之,為了科研而學習,真的要經過無數的關卡和考驗才能得到壹份兼職。
比如金範,從小就讀書,考了二十多科才考上秀才,54歲才通過鄉試,贏得了功名。再加上他當時的生活條件,壹旦贏了,他就不高興了,瘋了。
中考前的金範:窮困潦倒,人人唾棄他。
金範懷著對功名的殷切期望,壹次又壹次地努力應試,但壹次又壹次地失敗,周圍的人都瞧不起他,嘲笑他。終於在54歲時考上了秀才,但人們都認為是師傅出於憐憫而放棄了他。
就連他的嶽父胡,也很看不起他。甚至在金範成為秀才之後,還在辱罵他:“世俗之寶”、“窮鬼”、“腐朽、老實、無用之人”;許多話都忍無可忍,甚至罵金範的母親。金範怎麽樣?他不僅壹點也不生氣,而且諾諾只說“嶽父很有見識”。
這並不是說金範是天生完美,而是他太卑微太窮了。而且他壹心為了考試而讀書,沒有謀生的技能,對家人的生計毫不關心。他依靠他的母親和妻子來養活他。從嶽父胡屠夫的罵人話中,我們可以知道考上大學前的生活:“這十幾年來,我還不知道他吃過兩三次豬油”,但他在村裏考上大學回來,“家裏已經餓了兩三天了”,而家裏壹直窮得經常窮得揭不開鍋,於是就有了看到母親餓得看不清楚,而卻無能為力。最後,她按照媽媽的吩咐,抱著老母雞去賣。可以說,金範的家庭經濟在這個時候處於絕境。
半條命考試屢試不爽,家裏的生活難以為繼,鄰居諷刺謾罵。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居然取得了夢寐以求的功名!追逐名利多年的金範當然深刻理解“高中提拔人”背後的含義,包括財富、社會地位、被追捧。在巨大的沖擊力下,金範首先暈倒了。獲救後,他語無倫次地跑著,掉進了池塘裏。"他頭發蓬亂,雙手又黃又臟,身上還滴著水。"他繼續發瘋。
那麽,申辦成功後有什麽好處,可以讓金範驚訝到這種程度呢?
03年中標後的各種福利。
首先,社會地位提高了。這從升官後大家對他的態度就可見壹斑:左鄰右舍都稱他為“範老爺”,胡各種誇贊他,曾經被稱為“文曲星”的縣官張敬齋也親自上門搞關系...總之,有人送錢給莊園,有人想獻身做仆人,甚至有人交付房子,幫戲班大擺宴席慶祝。金範升職後,他的社會地位似乎在壹夜之間迅速提高了。他可以和士紳聖賢平起平坐,家裏的經濟條件也水漲船高。在當地再也沒有人敢嘲笑他了,金範真的立刻改變了過去卑微懦弱的表現,張敬齋也能和大家順利相處了。
第二,舉人服徭役不用交稅。每個朝代都有無數苛捐雜稅,層層盤剝。即使人們每天努力工作,他們仍然吃不飽,穿不暖。有了舉人身份後,這些都免了,很多富紳為了避稅,往往偷偷把產業掛在舉人名下,其中的利潤自然伴隨著舉人。
第三,享受特殊待遇:比如不用給官員下跪磕頭。還有,如果不小心違法犯罪,政府也不能輕易懲罰那些有名利的人,相當於有了護身符。
第四,我有當官的資格。這當然是最大的優勢。秀才拿到舉人後,不僅可以去北京參加公費考試,還意味著可以開始做官了。當時選拔地方官員,要麽從京官中選,要麽從舉人、進士中選。如果有好機會,舉人可以當縣長。壹個縣官是什麽概念?至少,這比金範晉升之前的情況高出1000多萬倍。沒機會馬上當官也沒關系。郡官壹般很少,地方鄉紳和舉人對地方政務的管理仍有壹定的發言權。
除了上面提到的主要好處,陪審員身份帶來的好處可能更多。可想而知,壹個在社會底層的泥潭裏掙紮,人人都可以搓和嘲諷他的書生,忍辱負重活了50多年,終日掙紮。最後在所有羞辱過他的人眼裏,他壹下子成了“文曲星”的官,還加了很多好處。這種強烈的反差真的是壹般人很難駕馭的!難怪金範中了彩票後變得瘋狂。
根據學者們的說法,金範並沒有立即成為壹名官員。他的老母親對兒子的轉機過於激動,還沒來得及享受就去世了。因此,金範繼續學習,同時在家恪守孝道。三年後繼續考試,考中進士。在北京做官壹段時間後,被調到山東當“秀才”,負責整頓文風,選拔山東人才。權力可想而知,金錢和東西的獲取,就是舉手之勞那麽簡單。以清朝為例。當時,相當於金範的官員每年僅“保持錢的便宜”就可以獲得5000至6200元人民幣,這是總督年薪的27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