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在看李瑞君的《水草豐美的地方的家》的時候,幾乎就像是在“預定”。但最近《二十二》、《路過未來》、《稻花香》上映後,觀影人數明顯增多。越來越多的觀眾不再滿足於爆米花電影,開始關註和喜歡真實色彩更強的紀錄片或劇集。這真是可喜可賀。《矮人女子》就在這個時候出來了,趕上了壹個好時機。
當我們在談論稻花香的味道時,有人談信仰,有人談教育,有人談文化碰撞。《矮人女子》也是如此。僅從留守兒童的角度來看,可能會浪費影片的多重意義。我覺得《我的矮子》的社會學意義不容忽視。影片講述了壹個“矮個子女人”肖雲潔的人生故事。她和奶奶姐姐在農村的生活,還有奶奶去世後和父母進城的壹些經歷。這個故事反映了壹個群體的基本情況。小蕓姐的父母外出打工,他們往往很難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的邊緣。小運傑和爺爺奶奶留守農村,大量成熟勞動力的退出加劇了農村的衰敗。姜能傑在首映式上說:“我拍這部電影的壹個核心理念就是:壹個留不住的城市,壹個回不去的國家。”如果妳看過他之前的電影,妳會發現他壹直呈現的都是家鄉人的真實生活。我們再細分壹下家鄉人:農民工,留守兒童,老人。當然也有不出去工作的,也有帶孩子出去的,但很少。
如果妳認為農民工難以融入城市的原因是沒有文化,沒有能力。那妳真的應該看看關於白領和“蟻族”的調查報告,看看他們融入城市的樣子。白領和工人階級占據了社會的絕大多數。如果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難以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基本的市民待遇,他們的子女難以享受基本的教育權利,妳還認為這是個人無能造成的嗎?可能有人會說,融入不了城市,那就回農村吧。那我想請大家關註壹下食品、水果、蔬菜的價格,再看看學費、醫藥費。他們是因為家庭問題才出去的。工作組是壹個已經創建的小組。他們創造了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
小蕓姐很乖巧懂事。她在家洗碗、燒水、做飯、做家務,也去地裏幹點農活。像個小大人。與她生病的祖母相比,雲傑是家裏的頂梁柱,壹個矮婆婆。即使父母外出工作,雲傑壹家的生活也很艱苦,早餐經常是紅薯。我姐姐為演出準備的新衣服給奶奶出了個大難題。連校車都坐不起去學校,只能來回走。更不用說奶奶的重病了。平常日子容易過,趕上事情,父母不在的影響被放大。即使是壹場普通的雨也會給雲傑的家庭帶來很多麻煩。她需要半夜起床,用鍋碗瓢盆接住各處的漏水。沒有親戚和鄰居的幫助,是不可能趕上水稻豐收的。
她在學校表現不好是很自然的。只有晚上才有時間寫完作業,沒有人可以求教,老師隨時可能跑路的情況下,才能取得好成績。至少小蕓姐還在認真上課。他的很多同學都暗暗把心思放在了外出打工上。在姜能傑的另壹部作品《村裏的孩子》中,壹個孩子直接說:“我的夢想是出去打工。”電影裏,小蕓姐看到同學坐在車裏出門上班時的眼神,令人難忘。
在《侏儒》中有兩處提到了死亡。壹個是淹死在池塘裏的孩子,壹個是死於塵肺病的奶奶。很難不從中感受到導演的擔憂。奶奶去世後,小蕓姐隨父母去了城裏。後來,因為不能順利入學,雲傑的母親陪著兩姐妹回到農村生活。我曾經在北京五環外的壹所打工子弟學校做過調查,和家長聊過孩子未來幾年的教育規劃。他們要麽還沒考慮,要麽決定回老家。因為孩子在這裏很難有學籍,不能在北京高考,學習的內容和方式跟老家也不太壹樣。在媽媽決定回國陪伴孩子的現實情況下,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壹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姜能傑的電影沒有涉及他的母親陪著雲傑和他的妹妹回到家鄉後的生活。《稻花香的味道》像是《矮子女人》同題的延續。我們可以偷看壹下。媽媽回來後會發生什麽?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向他們展示了留守兒童的另壹面。的確,留守兒童這個概念確實讓我們想起了痛苦、貧窮和艱辛。而《稻花香的味道》讓我們看到了在佛寺打遊戲,吃零食連續上學的熱鬧壹面。姜能傑的電影《壹加壹》也表現了女主角賈誼和哥哥、小狗玩捉迷藏的遊戲。還有很多和同學壹起玩的場景。但我覺得電影語言中的輕松甚至幽默是壹種表達方式。不會削弱主題的嚴肅性和沈重感。畢竟妳總是用尖酸刻薄的敘述方式,很容易讓人厭煩。輕松寫出沈重的東西,更容易打動人心。
無論影片中隱藏了多少敘事線索,葉楠與柯南母女的互動依然是《稻花香》的主線。雖然傣族村寨的物質生活豐富多了,但留守多年的南燕還是有很多不良習慣。她說謊,偷佛寺的錢,沈迷於網絡遊戲。最擔心的是她和母親的關系。葉楠剛到家的時候,和裹著被子的南艷的對話真的很讓人心痛。問:“南燕,妳為什麽躲在被窩裏?”回答:“還是聽聲音好。”重新建立女兒對母親的信任和依戀並不容易。當葉楠發現女兒在網吧通宵打遊戲的時候,當女兒因為偷竊被警察帶走的時候,當她得知女兒成績不好的時候,她就有了逃跑的沖動。但最終,她再也沒有離開過女兒。也因為這份堅持,她重新獲得了女兒的愛。但是,有幾個媽媽有葉楠的耐心和堅定?有多少母親生活在像傣族村寨這樣富裕美好的地方?當然,我們希望小蕓姐都能成為南燕,但誰能保證她們不會成為南路祥呢?那個可憐的女孩在她得了重病後才不得不去見她的父母。有多少留守兒童逃脫不了她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