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有自省意識的咨詢師,在談話過程中總能覺察到與來訪者的互動。在咨詢中培養第三只眼睛,觀察來訪者與咨詢師的互動。
遊客用非語言和語言的方式告訴我們他們的世界。觀察技巧是判斷來訪者如何解讀自我價值的關鍵工具。
問題的描述暗示了問題的形成,提問者在關系中的表現,也暗示了接下來會如何發展。為參觀者解釋,為什麽會變成這樣?
首先是觀察有沒有不壹致的地方。比如描述快樂的時候,他的表情是悲傷的,描述悲傷的時候,他的嘴是翹著的。註意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
其次,觀察兩個人的互動,註意非語言信息。情緒會引起生理反應,關註這些反應可以更好地理解來訪者。
最後,註意來訪者帶來的感受。他是如何認識和解釋自己,我與世界和他人的關系。破譯那些關鍵信息。
非語言行為,心理咨詢師和來訪者的眼神交流,肢體語言和聲音特征當然非常重要。例如,訪問者身體前傾以表示他們對這個想法感到興奮,或者交叉雙臂以結束這個話題。
大幅度的身體運動可能表明思考、思考或話題的變化。壹般來說,壹次咨詢只能處理壹個或最多兩個議程。
在處理過程中,需要觀察來訪者的狀態。在咨詢師看來,很多想法和語言是很容易偽裝的,但是身體反應是沒辦法偽裝的。
然後是演講。言語表達方式對於咨詢師來說尤為重要。話題在哪壹點上變了?誰引起了變化?咨詢師和來訪者的對話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
訪問者使用“我”陳述還是“他人”陳述?隨著咨詢的進行,來訪者的負面陳述變得更加積極了嗎?
訪問者傾向於使用特定的關鍵詞來描述他們的行為和情況。註意這些描述性的詞語和重復的主題是很有用的。
昨天在咨詢壹位來訪者時,發現這位來訪者更多的是用別人的說法來描述自己的現狀。也就是說他更多的是按照別人的意思生活,聽別人的話而不是自己的心,所以很糾結。
談需要具體,談當下,談當下,談情緒。這些都是當下的問題,有時候答案真的就藏在問題裏。
接下來就是避免不壹致、不和諧、信息混雜、沖突和矛盾,這些都會在很多對話中表現出來。聰明的顧問可以識別這些不壹致的地方,恰當地提出來,有時還會反饋給來訪者。
這些不壹致可能存在於來訪者的非語言行為之間,也可能存在於陳述和非語言行為之間。最經典的應該是嘴太直了。
我們會經常有矛盾和沖突。遇到麻煩了,不知道該左轉還是右轉。我想同時傾聽自己和他人。
這些不壹致會通過言語和非言語行為顯示在心理咨詢師的眼中,這就需要仔細觀察和深入了解,才能明白他為什麽會這樣。
壹個心理咨詢師簡單認真地觀察對話是最基本的。從遊客的世界裏,妳能看到、聽到、感受到什麽?
輔導員必須註意對來訪者的影響:妳如何改變他們的行為或與他們的行為相關聯?利用這些信息來調整咨詢師的微觀技能和談話技巧。
做咨詢師的時間越長,越能感受到自己對別人的影響。尤其是在五次以上的協商中,我能明顯感覺到我和對方在壹起,向著他想去的目的地前進。
在這個過程中,我是壹面鏡子。清晰、客觀、無差別地反映他的外貌,糾正他的行為,進而更好地實現計劃的目標。
觀察技巧對所有來訪者都很重要,註意個人和文化在言語和非言語行為上的差異。
心理咨詢師壹定要註意,有些動作或語言應用不壹定適用於別人,或者有些表達只適用於A種情況,不適用於B種情況..
需要註意來訪者的個體差異。有些話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效果。比如他比較嚴肅,那妳就不能和他開玩笑。如果他喜歡開玩笑,那麽妳不可能是認真的。
我還想到了壹個視頻片段。考完試,兩個同學說:這波穩定。結果,結果出來後,壹個98,壹個30分。
兩個人對同壹個詞的理解,以及解釋的範圍,是完全不同的。普通人的輕松和專家的輕松不是壹種輕松。
輔導員還必須註意動作的壹致性,這可以用來解釋許多語言和非語言溝通的基本概念。
當他們在壹起交談、交流得好的時候,往往表現為肢體動作的協調或互補,而當人們交流得不好的時候,通常表現為肢體動作的不協調,比如身體移位、晃動或離開。
這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羅振宇教我的壹招勾引男神。作為壹個女生,妳要引起男神的註意是壹個分寸的問題。
不太合適主動,男神又沒了。我們做什麽呢他說了壹個辦法,就是壹致。比如男神端著杯子,兩分鐘後,妳也端著杯子。摸妳的鼻子。兩分鐘後,也摸摸妳的鼻子。
這是在告訴他的潛意識:身邊有壹個人和我很像,同壹個人就在附近。註意了。這個信號會準確的傳遞到男神的潛意識裏。我用過,效果很棒。
謝謝妳的欣賞。我期待在留言區見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