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是18世紀法國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和作家.....用現代的話說,他是壹個標簽很多、領域很廣的斜杠青年。
在教育領域,他寫了壹部傳世之作《愛彌兒》。這是壹部堪比柏拉圖《理想國》的巨著。盧梭在教育史上看到了“兒童”,肯定了兒童的內在價值。歌德稱愛彌兒為教育的天然福音,歐洲教育家因這本書發起了“以兒童為中心”的新教育運動。
盧梭的教育思想以人的自由為目標,認為人的教育是壹個走向自由的過程。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自由的人。200多年過去了,他的許多思想仍為後人所用,尤其是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已載入教育史冊。
盧梭在書中虛構了壹個名為埃米爾的教育對象,以敘述和討論的方式,將自己的教育思想貫穿於埃米爾的幼年、童年、少年和青春期。
1.自然教育就是要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與人發展的各個階段相壹致,不超前也不落後。
盧梭說:自然希望孩子在成年之前看起來像孩子。如果打亂了這個順序,就會產生壹些早熟的果實,既不飽滿也不甜,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培養壹些年輕的醫生和年老的孩子。
他從小就反對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顯然,他的想法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假設上的。他說,從造物主手裏出來的東西都是好的,但壹旦到了人的手裏,就都變壞了。
人們總是強迫壹種土地在另壹種土地上繁殖東西,強迫壹種樹結另壹種樹的果實。人擾亂壹切,破壞壹切的本來面目,不願意看到事物本來的樣子,即使是對人。
所以自然人的教育培養不是正面教育,而是防止成年人做某些事情。不是加法,是減法。
盧梭認為,在最初幾年的教育中,應該盡量避免環境的不良影響,讓大自然說話,讓孩子自然成長。基於人性本善的假設,要防止周圍環境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防止孩子的心靈受到邪惡的感染,防止孩子的思想產生謬誤。
這種思想類似於中國道家的“無為而治”,與老子的“人要治地,地要治天,天要治道,道要自然”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這個想法的前提是保證孩子周圍的壹切都適合他看、聽、想。正因如此,埃米爾被帶到鄉下,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讓他自由奔跑、工作、保持運動。在這種環境下,他不得不去觀察許多事物,了解萬物的規律,使他的身心得到了鍛煉。
在沒有外界刻意教育的情況下,他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別人的想法行事,不自覺地將身體和心靈的功能結合起來,使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強壯,頭腦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有判斷力。
所以,埃米爾的思想是取自自然,而不是取自人。正是因為他從來沒有看到過別人的教育意圖,他才能更好的教育自己。
最好的教育是不教育,這壹點直到今天仍被許多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津津樂道。葉聖陶老師說,相比好的學校,父母的教養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未來影響更大。
但現實中,任何家長和老師都無法承受“不會教”帶來的對未來的恐懼,不僅是“教”,更是“教”出了壹個前所未有的內卷化焦慮的時代。
幼兒園的孩子學的是小學知識,小學的孩子學的是初中知識,初中的孩子學的是高中知識。教育不再是十年壹樹,百年壹樹,而是和時間賽跑。
如今,當壹個只有七八歲的孩子戴著巨大的近視鏡片,用虛弱的手在壹張許願卡上工整地寫字時,他的願望就是考個100分,或者清華北大。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社會造就了壹群不像孩子的孩子?
200多年前,盧梭悲嘆野蠻的教育為了不確定的未來犧牲了現在。誰能想到,200多年後,這種現象越來越瘋狂。
盧梭在教育史上發現了兒童。無數教育家和學者基於盧梭的教育思想,以兒童為中心,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教育改革。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氣,今天是真理,明天可能會變成悖論。我們壹直沒有找到最好的教育方法。
問題不是告訴他壹個道理,而是如何去發現。
當艾米麗健康精力充沛地長到12歲時,我們就不能把這裏的12歲理解為現代的12歲。可以理解為壹個孩子走過了自然的童年,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
因為他沒有沾染惡習,沒有被灌輸任何偏見,他天生的本能使他趨於理性,這是壹個重要的學習和教育時期。
但這個時期如此短暫,還有許多其他必要的人生教訓,所以盧梭認為在這個階段試圖把孩子培養成壹個非常有學問的人是愚蠢的。
問題不是教他各種知識,而是培養他學習的興趣,如果這個興趣發展的好,就可以教他學習知識的方法。
也就是說,培養學習興趣是第壹位的,興趣可以是好奇心。好奇心只要引導好,就可以成為這個階段孩子求知的動力,也就是內驅力。
有因為期待別人的肯定而產生的求知欲,也有因為人對眼前事物天生的好奇而產生的求知欲。顯然,只有後者才能讓人更健康,更長久地保持動力。
盧梭在埃米爾的壹堂靜力學課上沒有使用天平,而是把壹根棍子和椅子靠背橫放。放好後,他量了量兩端的長度。然後,他在壹端或兩端放上壹個重量相等或不相等的物體,然後視情況將棍子向後拉或向前推。最後,他發現,要想達到平衡,需要使重量與物體離支點的杠桿長度成反比。
就這樣,艾米麗在看到天平之前,就知道如何調整天平了。
通過這樣的過程在物理學中建立壹個概念,顯然比從書本上的公式或其他地方學到的概念更準確,更容易理解。
它訓練孩子如何通過發現事物的內在聯系,得出自己的結論,創造自己的儀器,而不是簡單地記憶前人的公式。他的理智不會習慣於服從權威。
這種費時費力的研究,在今天,不知物理老師和家長有沒有耐心和決心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探索和發現。
其實物理是初中八年級才開始教的,但是很多孩子提前壹年甚至兩年就被送去課外班學習,或者在正規學校學習的時候花壹個暑假匆匆學完這門學科只是為了領先別人。
在這樣的匆忙中,那些大科學家在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智慧瞬間變成了書本上的壹個公式,壹個符號,壹個定理,僅此而已。
據說在高考3+3參考科目中,越來越多的上海考生選擇放棄物理,選擇更容易的科目,這讓人不禁想知道,學生在初中經歷了怎樣的學習模式,才會對這門學科產生偏見和厭惡。
問題不是告訴他壹個道理,而是讓他去發現。
盧梭在200年前就有這樣的先見之明,但在今天快餐式的教育時代,又有多少人願意相信,即使相信,誰知道代價會是什麽。
3.《魯濱遜漂流記》包含了對自然教育的最好闡述。
埃米爾讀的第壹本書是《魯濱遜漂流記》。盧梭說,壹旦埃米爾知道什麽是生活,他就會教他如何保持生活。
魯濱遜獨自壹人在壹個荒島上,沒有任何外界的幫助和工具,但他設法找到了自己需要的食物,不僅保住了性命,而且活得相當舒適。
盧梭認為,這種困境中頑強的生命力蘊含著無窮的教育機會,所以他說,如果妳壹定要讀,那麽這本書壹定不能錯過。
他認為,人制造的東西,人可能會毀掉它,只有大自然賦予的東西才是不可磨滅的。
當壹個人的身份和地位發生變化的時候,當社會面臨危機和變革的時候,誰能預測會發生什麽?壹個人不可能只適應壹種生活方式。如果妳不怕命運,妳依然可以好好生活,保持對生活的熱情。這是壹種強大的能力。
可以說,這是盧梭對愛彌兒的人生教育。
盧梭認為,在人類可以謀生的所有職業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狀態的是手工業,受命運和他人影響最小的是工匠。
手藝是自由人,只靠自己的手藝。他的情況比農民好,因為後者被束縛在土地上。所以他讓埃米爾學習壹門手藝。
但是,他也指出,農業是人類的第壹職業:最有價值、最有用、最高尚。
在他看來,教育就是身體鍛煉和思想鍛煉要齊頭並進,就是要像農民壹樣勞動,像哲學家壹樣思考,不要像野蠻人壹樣懶惰。
那麽在當今社會,最能讓孩子參與勞動的實用項目就是家務勞動。
哈佛大學壹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與不做家務的孩子相比,就業率為15: 1,犯罪率為1: 10,前者的收入比後者高20%,婚姻更幸福。
我們應該培養孩子做家務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不僅要思考如何保護孩子,更要教育孩子成年後如何保護自己,如何擁有生存的能力,如何承受命運的打擊,如何教育他們在不得已的時候,有勇氣、有能力、有熱情去冰島的冰雪世界或者馬耳他島的燃燒的巖石中生活。
寫在最後:
教育是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如果說在教育中,沒有遠見的人會有眼前的憂慮,那麽恰恰是“遠見”讓我們對未知的明天充滿恐懼,不斷成為教育內卷中的幫兇,陷入無所適從的焦慮之中。回顧200多年前盧梭的自然教育觀,我深深佩服他高瞻遠矚的思想。
盧梭認為,教育的最高目標是成為壹個自由的人,自由就是自主,它包括三個不斷進步的層次:自然自由、社會自由和道德自由。相應地,愛彌兒依次論述了三種形式:自然教育、社會教育和公民教育。本文只是對盧梭教育思想的滄海壹粟,從自然教育的角度提出壹些思考。
我們的文化講究“少立大誌”、“爭當年輕人”,這似乎與盧梭的“以兒童為中心”有些相悖。然而,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多樣化教育需求的不斷增加,壹些新的教育理念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無論是華德福教育還是蒙臺梭利教育,都可以看到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影子。
沒有壹種教育是完美的。作為父母,我們要心平氣和,不驕不躁,給孩子營造壹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不可過度,不可大意,中庸為上策。
-結束-
凡事都分成功和失敗,只有成長是不可逆的。
投資自己永遠是最明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