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內蒙古多倫

內蒙古多倫

內蒙古自治區古多倫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邊疆,呈狹長形從東北向西南傾斜延伸。經緯度西起東經97° 12 ',東經126° 04 ',橫跨28° 52 '經度,相隔2400多公裏;南起北緯37° 24 ',止於北緯53° 23 ',垂直占據緯度65,438+05° 59 ',直線距離65,438+0,700km;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面積的12.3%,居全國第三位。東、南、西依次毗鄰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橫跨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與蒙古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全長42,265,438+0公裏。

【地質】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巖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良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緯42°為界,可劃分為兩個ⅰ級構造單元。42線以北是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以南是華北地臺。受中、新生代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的影響,在內蒙古東部形成了東北向的構造火山巖帶,即新華夏系的第三隆起帶。內蒙古有兩條著名的ⅱ級成礦帶,分別位於這兩大構造單元的接觸軸和新華夏第三隆起帶上。前者是華北地臺北緣的二級金銅多金屬成礦帶,後者是大興安嶺的二級銅多金屬成礦帶。

【地貌】內蒙古自治區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形態復雜多樣。除東南部外,基本為高原,約占國土總面積的50%。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約1000米,最高峰賀蘭山3556米。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輝騰梁山)、賀蘭山等山脈分布在高原周圍,構成了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內蒙古高原西端有巴丹吉林、騰格裏、烏蘭布和、庫布齊、毛烏素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裏。大興安嶺東麓,陰山腳下,黃河岸邊,有嫩江約旦河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黃河南岸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資源豐富,是內蒙古主要糧食和經濟作物產區。山區向高平原、平原過渡地帶有黃土丘陵、石質丘陵,有低山、溝谷、盆地混合,水土流失嚴重。高原面積占總面積的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占0.8%。

【氣候】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緯度高,高原面積大,遠離海洋,邊緣多山。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具有降水少且不均勻、風力大、寒暑變化劇烈等特點。大興安嶺北部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風,夏季短而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驟降,霜凍往往來得早,冬季長而冷,寒潮多。年太陽輻射從東北向西南增加,降水量從東北向西南減少。年平均氣溫0℃ ~ 8℃,年平均溫差34℃ ~ 36℃,日平均溫差12℃ ~ 16℃。年總降水量50 ~ 450毫米,東北部降水較多,西部降水減少。東部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486 mm,西部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不足50 mm,額濟納旗37 mm,大部分地區蒸發量大於l200,大興安嶺年蒸發量小於1,200mm,巴彥淖爾高原大於3,200mm。內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資源豐富。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在2700小時以上,阿拉善高原西部地區在3400小時以上。全年平均大風日數為10 ~ 40天,其中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持續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區壹般不到10天。大部分地區沙塵暴日數在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在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平均為108天。

【水文】內蒙古自治區有大小河流l000多條。祖國第二大河流黃河從寧夏石嘴山附近進入內蒙古,自南向北環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馬蹄形。其中河流70余條,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裏;流域面積超過300平方公裏的有258個。有近千個大小不壹的湖泊。全區地表水資源671億立方米,生活自產水源371億立方米,占全國總水量的1.67%。地下水資源300億立方米,占全國地下水資源的2.9%。扣除重復用水量後,全區水資源總量為51.8億立方米。年人均用水量2370立方米,平均每公頃耕地用水量10000立方米,平均產水模數44000立方米/平方公裏4.4l內蒙古水資源在區域和時間進程上分布很不均勻,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占全區27%,耕地面積占全區20%,人口占全區18%,而水資源總量占全區65%,人均用水量8420立方米,是全區平均水平的3.6倍。中西部西遼河、海灤河、黃河總面積占全區的26%,耕地占全區的30%,人口占全區的66%,但水資源只占全區的25%。除黃河沿線有部分過境水外,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

地表水】內蒙古自治區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約291億立方米,占河流總徑流量的78%;年均徑流量80億立方米,占河流總徑流量的22%。由於大氣降水和下墊面因素的影響,年徑流量在不同地區分布不均,水資源也不平衡。壹些地區水資源豐富,而大多數地區幹旱缺水。同時,河川徑流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很大。全年降水集中在6 ~ 8月,汛期徑流量占全區總徑流量的60 ~ 80%。徑流是不均勻的,並且在幾年內變化很大。東部林區各河流年徑流量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比為4 ~ 12;中間6 ~ 22條河流;西部地區的河流高達26以上。此外,從區外流入自治區的河流徑流量330.6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多年平均徑流量3654.38+0.5億立方米,額濟納河8.4億立方米。

【地下水】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資源平均量254億立方米。丘陵地區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113億立方米,占全區地下水資源量的44%。其中河流徑流量80億立方米,占丘陵地區地下水資源的7 l%。平原地區地下水位;多年平均資源量為6543.8+072億立方米,扣除與丘陵地區地下水資源重復計算後,占全區地下水資源量的56%。自治區地下水資源分布受大氣降水、下墊面條件和人類活動影響,具有平原多、丘陵少、內陸河流域少的特點。扣除平原區和丘陵區之間的重復計算,自治區地下水資源模數壹般為5.9萬~ 6.5萬立方米/平方公裏,是丘陵區地下水資源平均模數的2.2 ~ 2.7倍。內陸河流域地下水資源模數為1.1萬立方米/平方公裏,因此地下水資源非常貧乏,只有在內陸封閉盆地的平原或河谷地帶,地下水相對豐富。根據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將全區劃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區;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流域;大興安嶺東麓丘陵區嫩江水系區域;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內部排水,高平原,內蒙古,陰山北麓;陰山、海河和灤河水系區域;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流域;鄂爾多斯高原水系地區;西部沙漠內陸排水區。

【土壤】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土壤種類繁多,性質和生產力也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特點是成土過程中鈣積累強,有機質積累多。根據成土過程和土壤性質,可分為9個土類和22個土類。在9個土類中,石灰土分布最少。內蒙古土壤分布東西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方向排列,最東部為黑土帶,西部依次為暗棕壤帶、黑鈣土帶、栗鈣土帶、棕壤帶、黑埂土帶、石灰土帶、風沙土帶和灰棕色荒漠帶。其中,黑土自然肥力最高,結構和水分條件好,易於耕作,適宜發展農業;黑鈣土自然肥力第二,適合發展農林牧業。

【植被】內蒙古的植被由種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真菌和地衣組成。植物種類豐富,收集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共2351種,隸屬於133科720屬。其中引種栽培184種,野生植物2 167種(種子植物2106種,蕨類植物61種)。植物種類分布不均,山區植物最豐富。東部的大興安嶺有豐富的森林植物、草甸、沼澤和水生植物。中部的陰山和西部的賀蘭山既有森林和草地植物,也有草甸和沼澤植物。高原和平原地區以草原和荒漠旱生植物為主,少量草甸植物和鹽生植物。內蒙古草原植被是壹個連續的整體,從東北的松遼平原,穿過大興安嶺南麓和內蒙古高原的崇山峻嶺,到陰山南麓的鄂爾多斯高原和黃土高原,包括舉世聞名的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和鄂爾多斯草原。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在伊克昭盟西部、巴彥淖爾盟西部和阿拉善盟西部。主要由小型半灌木、鹽生植物和矮灌木組成,種子植物1000余種。雖然植物種類不豐富,但當地特有物種的優勢非常明顯。

藍天,白雲,壹望無際的草原,點綴著蒙古包。這是世界上罕見的未受汙染的內蒙古大草原。

在內蒙古,妳可以接觸草原人,體驗草原文化,感受民族風情。在這個成吉思汗曾經馳騁過的地方,有著更多迷人的古老傳說和許多神秘的地方。

歐洲人的“東方神話”——元朝首都

700多年前,蒙古貴族在草原上建立了都城,就是後來的元朝都城——元上都。經過幾次擴建,元上都逐漸成為當時中國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每年從初夏到深秋,元朝皇帝都來這裏納涼、狩獵、處理政務,前來朝覲的各國使節、王公大臣、大商人雲集於此,使之成為影響亞歐的國際大都市。凱爾·波洛和他的兒子在這裏被忽必烈汗召見。

《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都城由忽必烈汗所建,用大理石和各種美麗的石頭建造的宮殿,設計精巧,裝飾豪華,令人嘆為觀止。宮殿裏所有的大廳和房間都是鍍金的,裝飾華麗。”因此,元代的商都被歐洲人稱為“東方神話”。

中原的華夏文化和北方的蒙古文化在這裏完美結合。漢人設計的都城布局合理,選址精良,駐軍設計合理。壹位專門研究元代商都遺址的專家表示,它既體現了漢族傳統的城市布局理念,又考慮了蒙古族遊牧生活的特點,因此是壹座具有遊牧文化特色的草原城市。

罕見的冰川石林

當大興安嶺殘存的礦脈向西部草原過渡時,巖漿活動、冰川運動和自然風蝕,最終形成了世界罕見的花崗巖石林——克什克騰旗阿沙圖花崗巖石林。

我還沒看夠銀白色的白樺樹和片片草地組成的景色,突然在平坦的草地上聳立起許多石柱。或三五成群,或獨自壹人。臥駝、箭石、拴馬柱、女修望月,自然的大自然和後人的想象,成為各種獨特的景觀。

這裏的石林是由堅硬的花崗巖構成的,遠看像千層餅。石林頂部有砂漿分布,這在國內外尚屬首次發現。在吸引眾多遊客觀賞的同時,也成為研究古地質、古地貌變遷不可多得的科研資料。

這裏的人說,現在能經常看到野生的麅子、羚羊、鹿、狼,是因為人少,森林面積大。雨後,在樹林裏采蘑菇或尋找野生鹿角也很有趣。演講結束時,當地人指著遠處的山說,那裏就是著名的大興安嶺。

成吉思汗的“天賜之石”

巴林石是巴林右旗的特產,質地純凈潤澤,色彩豐富艷麗,被譽為“中國四大印石”之壹。其中,巴林雞血石是其中的佼佼者,其質地溫潤堅實,石上沾有“血”,美輪美奐,光彩照人,猶如彩霞映月,錦上添花。是不可多得的賞石、雕刻石、收藏石。

相傳成吉思汗在統壹蒙古各部的慶功宴上,向部下贈送了壹個巴林石碗。可汗斟滿了酒,頻頻舉杯,不停地贊美:“天降之石!”。

如果妳有興趣,在內蒙古,妳還可以在沙漠裏悠閑地騎駱駝,或者在草原上跑馬。內蒙古大草原沒有城市的喧囂,只有草原的遼闊和寧靜。

關於成吉思汗的傳說和故事太多了,有很多值得留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