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吉安有多少科舉?

吉安有多少科舉?

今年5月下旬的壹天,吉安電視臺播出我市參加香港招商活動的新聞時,說吉安歷史上人才輩出,湧現出2678位學者(播出日期和確切人數記不清了)。我聽了有點意外,因為去年有影響的刊物《江西社會科學》介紹“吉安進士約三千人”。妳怎麽會在不到壹年的時間裏損失了幾百塊?我查閱了近幾年出版的書報,吉安的進士人數五花八門,令人生疑。吉安地方誌辦公室負責人編纂的《吉安史》說吉安有2855名讀書人,而原吉安地委宣傳部編輯的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吉安攬勝》說吉安有2300多名讀書人。2002年7月9日,《井岡山日報》第二版的署名文章也說有2300多名學者。在壹些關於市場的資料中,有2500多和2700人。從2300多到近3000,差了六七百,不可思議。?要知道,考個進士可不容易。唐、宋、元三代進士考試方式差異較大,明代基本穩定。首先是考上縣裏的秀才,參加省裏的鄉試,在考試中被稱為舉人;第二年在北京考,全國統考;合格者再進宮考試,按名額錄取者稱為進士。三年壹次,名額非常有限,有時幾十上百,有時兩三百。中了進士真是出人頭地。金範老人家,只中了壹個舉人,欣喜若狂,被屠夫公公打了壹巴掌,還沒醒過來。如果他中了進士,那就更慘了。進士太難考了。誰考上了,誰就世代榮譽,四裏八鄉威風。據說全國擁有千余名學者的州府屈指可數。然而,如今我吉安這壹代,公布的進士人數卻有數百人。反正我總有點對不起關註吉安的先賢和各界人士。?為什麽數字如此懸殊?第壹,古今地理範圍的概念不同。現在的吉安進士應該包括市下各縣區,不能按照舊吉安府的範圍來計算。因為當時興安、峽江不屬於吉安專區,而蓮花縣屬於。根據政府原始記錄的統計,顯然是不準確的。第二,進士人數缺乏權威的統計數據。主要依據是地方誌,但府誌的縣誌在元代以前基本消失,明清時期往往每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編壹次。天災人禍之後,真的很難追溯到誰是當地幾百年的秀才。連皇宮檔案裏的進士信息都很不完整,何況是百姓。三是進士資格的確認。直到明朝,那些通過宮廷考試的人才被稱為進士。但在唐代,經常參加進士考試的人稱為進士,意思是朝廷推薦人才,錄取稱為“賜進士及”。因此,進士和舉人常被稱為同道,宋代也有類似的情況。地方史書上提到的進士,有的就是考進士的。此外,還有給進士送禮以及清末有人拿錢買進士名的現象,不在官方錄取名單之列。由此看來,進士的數額誤差是不可避免的。今天的作者參考的史料不同,所以有懸殊。但是,在壹個小區域內相差幾百是不正常的。?

吉安市轄區有多少進士?我們先從大範圍來看。全國正式錄取學者98萬余人,其中江西1萬余人。根據各種官方史料記載,吉安應占江西三分之壹左右。1985-1997年出版的《吉安縣誌新編》中的進士人數為:吉安縣635人,吉水552人,安福460人,泰和369人,永豐287人,永新198人,萬安135人,峽江6545人。當然,這個數字是非常不準確的。首先,有重復。由於縣與縣之間行政區劃的變化,現縣和原縣都包括在內。尤其是名人,比如歐陽修,吉安縣,吉水縣,永豐縣都包括在內。第二,身份不準確。有的是舉人,按照唐朝的習俗,在宋朝也叫進士。第三,差距嚴重。舊府縣誌無法收集到歷史上所有的地方進士名單。因為有壹些本地人,進了進士以後終身在外生活,全家隨遷,後代也不住在這裏。幾年過去了,他們再也聯系不上了。有的家族在明清時期整體遷居外省,當地已無蹤跡;有些資料是無效的,地方政府和縣誌修訂時沒有及時上報村裏的進士,地方政府和縣也沒有這些史料。我的高曾祖父,族譜上準確記載的是道光家的秀才,旗桿石上清晰地刻著“禦秀才”二字,至今還立在村前。他兒子的墓碑上也刻有某年進士的字樣,至今還歷歷在目,但他們的名字在舊的吉安縣誌中是查不到的,這可能是他們在外地做過官的原因。

在冀州區調元村,舊縣誌中記載了6個進士的名字,但不久前出土的大墓碑上卻發現了另外3個進士的名字。據鄒曉明先生考證,這三人壹定是官學,只是舊縣誌中沒有收錄。這種缺失現象很普遍,但到底缺失了多少無法考證。所以我認為,根據《新縣誌》的統計,減去重復的和不準確的身份,再加上遺漏的,應該說吉安有近3000名科舉人。說具體數字,說有2300多或者2600多,是不科學不合適的,不符合吉安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