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國面臨哪些安全威脅?

中國面臨哪些安全威脅?

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仍面臨多重復雜的安全威脅,外部阻力和挑戰不斷增加。生存安全和發展安全、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問題相互交織,維護國家統壹、領土完整和發展利益的任務艱巨繁重。

個別海上鄰國在涉及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問題上采取挑釁行動,在非法“占領”的中國島礁上加強軍事存在。壹些外國也試圖插手南海事務。壹些國家保持高頻度的海空靠近中國進行偵察,海上方向的維權鬥爭將長期存在。

壹些陸地領土爭端仍然存在。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局勢存在許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在該地區猖獗,也對中國周邊的安全和穩定產生了不利影響。

臺灣省問題事關國家統壹和長遠發展,國家統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近年來,兩岸關系保持和平發展的良好勢頭,但影響臺海局勢穩定的根源並未消除。“臺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仍然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最大威脅。

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東突”“藏獨”分裂勢力危害嚴重。特別是“東突”暴力恐怖活動威脅升級,反華勢力圖謀制造“顏色革命”,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構成更多挑戰。

擴展數據:

第六十八屆聯合國大會第四次審議並通過了《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根據中國提出的修正案,這壹決議首次被寫入打擊網絡恐怖主義的內容。面對網絡恐怖主義,所有國家應共同努力打擊它,絕不能讓互聯網成為恐怖主義的滋生地。

在信息時代,網絡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國家政治、軍事、外交等諸多關系國計民生領域的生存基礎。然而,科技進步在讓人類享受文明進步成果的同時,也為恐怖組織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恐怖組織所有與網絡有關的活動都可以被納入網絡恐怖主義的範疇。

1997年,美國加州情報與安全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貝利·科林(Bailey Colin)首次提出“網絡恐怖主義”壹詞,認為它是互聯網與恐怖主義結合的產物。同年,美國聯邦調查局專家Mark Bo Park Jung Su補充了這壹概念,認為“網絡恐怖主義是對信息、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程序和數據的有預謀的、有政治針對性的攻擊,是由次國家團體或秘密組織為打擊非軍事目標而發動的暴力活動”。此後,網絡恐怖主義的定義不斷得到補充和完善,“電子聖戰”、“網絡聖戰”等表述相繼出現,突出了發起者及其目的,以區別於通常意義上的網絡犯罪分子和黑客。

雖然沒有統壹的概念,但國際社會的理解是,與傳統意義上的恐怖主義壹樣,恐怖組織所有與網絡有關的活動都可以納入網絡恐怖主義的範疇,包括恐怖宣傳、招募人員、教授恐怖技術、籌集資金、組織策劃恐怖襲擊、實施網絡攻擊和破壞等。,且都應視為危害社會治安的行為。

網絡空間的匿名性和復雜性使得恐怖分子更容易藏身其中,而邊界和距離的“終結”理論上可以讓恐怖分子在任何地方實施行動。每壹個芯片都是潛在的武器,每壹臺電腦都可能成為有效的作戰單元。恐怖組織編織了壹張復雜的網,每個人都是壹個節點。即使大部分組織被摧毀,他們也能獨立完成行動。在線攻擊通常在沒有任何明顯跡象的情況下發生,很難判斷攻擊的真正來源。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結合,成為恐怖分子最好的突破口和攻擊點。

世界各地與恐怖分子有關的網站數量迅速增長,內容令人毛骨悚然。

在恐怖分子眼中,互聯網是發動心理戰和宣傳戰的“天然戰場”。基地組織領導人紮瓦希裏曾經說過,“我們正處於壹場爭取人心的媒體戰”。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2008年報告稱,“基地”組織在全球逐步建立了多層次的網絡宣傳網絡,從制作到傳播都有嚴格的程序。主要依靠四個媒體中心進行網上宣傳,分別是Team(隸屬於伊拉克伊斯蘭國)、雲韻(隸屬於基地組織總部)、媒體委員會(隸屬於馬格裏布基地組織)和聖戰之聲(隸屬於阿拉伯半島基地組織)。這些機構制作的宣傳資料種類繁多,包括用插圖、音效、口號、字幕、動畫等形式記錄恐怖襲擊全過程的視頻。還有各種網絡雜誌,實時新聞,文章,白皮書,甚至詩歌。宣傳資料在上傳到網上之前,壹般會送到所謂的“清算所”進行核實,同時保證信息實時更新。據以色列海法大學傳播學教授加布裏埃爾·魏曼統計,198年有12個與恐怖分子有關的網站,現在已經增加到近10000個。2011,俄羅斯有7500個極端主義網站;東南亞地區以印尼語和馬來語為主的宣揚極端思想的網站和論壇發展迅速,“印尼解放黨”、“天堂聖戰”等網站勢頭巨大。

互聯網成為恐怖分子交流和傳授“技能”的絕佳場所,也成為新恐怖分子的首選“課堂”。雖然壹個名為“劍”的基地組織網站每月只開放兩次,但其內容卻令人毛骨悚然——恐怖分子公開討論綁架和殺害人質的技術。網站還提供了壹些其他教程,如沙林毒氣、汽車炸彈以及各種爆炸物的殺傷力和用法。當壹些專家使用互聯網搜索技術了解這些網站的現狀時,他們發現2008年有5億個恐怖分子網頁和帖子,其中數萬個討論了簡易爆炸裝置。

恐怖組織利用互聯網收集大量各國政府信息,網絡正在向智能化發展。

開放的網絡也為恐怖組織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網上的內容包羅萬象。恐怖分子不僅可以獲取有關國家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信息,還可以掌握武器制造和黑客技術。在“9.11”事件發生前,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核能協調委員會、環境保護局和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官方網站上包含了大量美國核武器清單、間諜衛星、核武器生產工廠分布、緊急情況處理和化學設備安全的檔案材料。在阿富汗發現的“基地”組織電腦包含如何使用美國通信、電力和水力分配網絡的指令和規劃信息,以及壹些大壩的詳細結構圖。2008年印度孟買爆炸案中,恐怖分子利用GPS和谷歌地圖掌握目標地形,利用黑莓手機實時了解政府的應對部署。

此外,恐怖組織網絡擺脫了原來的交換籌款方式,向情報化方向發展。比如通過進入別人的電腦,盜取銀行卡,信用卡密碼,盜取錢財。被稱為“網絡007”的網絡恐怖主義頭目特蘇裏曾盜取3.7萬張信用卡,總額達350萬美元。再比如網絡賭博和博彩業的幕後操縱。每年,恐怖分子利用在線賭博洗錢,籌集數億美元。恐怖組織還打著“慈善”的幌子騙錢,比如利用與“基地”組織和塔利班聯系密切的全球救援基金會,打著人道主義救援的旗號利用非政府組織的網站。

恐怖組織的網上活動有了新方法和新特點。

首先,臉書等新媒體的流行掀起了新壹輪網絡恐怖浪潮。

有專家指出,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恐怖分子的“戰略工具”,讓恐怖分子可以直接“敲開”目標受眾的門,而無需等待來訪者上門。各大聖戰論壇呼籲“臉書入侵”,“推特恐怖”和“優圖恐怖”屢見不鮮。2013年9月,肯尼亞內羅畢西門購物中心恐怖襲擊事件的制造者對襲擊事件進行了“推特直播”。

二是催生了大量“本土恐怖”。基地組織等恐怖組織的“網上轟炸”開始針對年輕人,尤其是西方的年輕人。

全球伊斯蘭極端主義思想網絡At-tibyan Publishing主要負責向西方國家宣傳。其發表的《39種服務和參與聖戰的方式》壹文在網上很受歡迎。“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的宣傳片也是針對英國等歐洲國家的。視頻中,壹名20歲的英國留學生在去敘利亞旅遊後加入了該組織,聲稱“工作不多,工資不錯,包吃住”。恐怖組織利用這些戰術,成功地在美國和西歐國家“鼓動”了壹大批“白人穆斯林”,把他們變成了“聖戰者”。“基地”組織也門分支前頭目安瓦爾·奧拉基(Anwar Aulaqi)在美國出生長大,血洗肯尼亞購物主義的嫌犯“白寡婦”在英國出生長大。美國華盛頓智庫兩黨政策中心擔心,“美國面臨的最大恐怖威脅不再來自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邊境山區,而是來自美國本土滋生的恐怖分子。”歐盟委員會內政事務專員馬爾姆斯特倫表示,已有超過1200名歐洲人前往戰亂地區參與恐怖組織的活動。如果他們將來回到歐洲,肯定會構成威脅。今年5月2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猶太博物館被槍殺的是壹名從敘利亞戰場歸來的法國人。

第三,“獨狼”恐怖分子激增,網絡技術成為“獨狼”的血液。

2013年2月,美國政治風險評估公司總裁傑弗裏·西蒙在其著作《獨狼恐怖主義:了解其日益增長的威脅》中指出,科技的進步,尤其是網絡技術的革命,助長了獨狼恐怖主義,人類即將面臨第五次“恐怖主義浪潮”,即“科技恐怖主義浪潮”。“獨狼”可以在不露面的情況下,通過網站和社交媒體獲取各地信息,甚至直接實施網絡恐怖襲擊。“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專門制作出版了英文網絡雜誌《動機》,煽動西方極端分子發動“獨狼”式恐怖襲擊。在2009年胡德堡軍事基地槍擊案中殺死13名美國士兵的陸軍心理學家尼達爾·哈桑,以及在2065年4月波士頓馬拉松制造恐怖襲擊的438+03兄弟查爾斯·納耶夫,都是經過“聖戰”思想洗禮的“獨狼”。

第四,恐怖分子開始從利用網絡轉向攻擊網絡,激進分子、黑客和恐怖分子的界限趨於模糊。

互聯網上出售攻擊程序、系統漏洞、用戶信息的黑市遍布全球,甚至通過經紀人“收買兇手”,也能大大降低實施網絡攻擊的門檻。此外,激進分子、黑客和恐怖分子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不排除未來三者“合流”的可能。如知名黑客組織“敘利亞電子軍”越來越多地介入國際國內事務,影響惡劣。2013年4月23日,該組織盜用美聯社官方推特賬號,謊稱“白宮發生兩起爆炸,奧巴馬受傷”。美國股市大幅波動,損失約2000億美元。

參考資料:

人民網-中國仍面臨多重復雜的安全威脅。

人民網-中國面臨網絡安全威脅,網絡成為大國爭奪的新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