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幫我做歷史作業。謝了。

幫我做歷史作業。謝了。

公元476年,最後壹個羅馬皇帝被日耳曼人廢除,西羅馬帝國最終在蠻族的入侵下滅亡。很多日耳曼國家都是在前西羅馬帝國的土地上建立起來的,西歐的封建制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法蘭克人進入高盧後,沒收了羅馬王室和部分奴隸主的土地,分配給法蘭克人的馬可公社。其中不少還被莫洛溫王朝的國王及其士兵占領,成為新的封建地主階級。隨著法蘭克人不斷征服新的地區,國王們將新征服的土地及其人民贈送給他的下屬、主教和住持,這被稱為“贈地”。這種無限制批地的結果是當地大貴族的實力不斷增強,最終極大地削弱了王權,使得麥羅文王朝的歷任國王逐漸成為象征性的“* * *領主”。卡羅琳家族的查理·馬特擔任宮廷大臣時,為了法蘭克國家的長治久安,也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開始實行封地制度。查理·馬特把沒收的反叛貴族和教會的土地作為封地,分給貴族和教會。封地的接受者必須為給予者提供騎兵服務,並宣誓效忠於他;封地的給予者有保護接受者不受他人侵害的義務。封建分封制僅限於終身,不能世襲。

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歐的封建制度是法蘭克人在這壹時期發展起來的,“封地”制度起了根本性的決定性作用。

“封地”制度在查理大帝時期有了很大發展。這壹時期,除了國王的舊俗封臣之外,以前屬於國家官員的伯爵、馬克伯爵和公爵也成為國王的封臣,接受國王的封地。而在這個時候,封地逐漸成為世襲。國王的封臣也可以吸收自己的封臣,給他們壹些土地作為封地,從而重新成為他們的封臣。9世紀以後,“封地”壹詞逐漸取代了“封地”;以後都叫粉圖了。國王是最高封建主,其下有公爵、伯爵、主教等大封建主,再有中小封建主,從而形成了西歐完整的封建等級制度。

中世紀國家是壹個松散的土地集合體,沒有明確的國界概念。“它的財產權和主權在任何地方都是互相轉化的”[1]

歐洲的封建制度是政治經濟壹體化的制度。封建領主首先明確擁有其封地內土地的所有權,然後在王權衰落後,逐漸取得王權的地方權力,並轉化為隨封地繼承的私人權力,包括行政、司法、稅收、鑄幣等權力。追溯歐洲封建主義的起源包括三個主要因素:羅馬文明、日耳曼傳統和基督教的影響。

註:東哥特人、西哥特人和汪達爾人給羅馬帝國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在遷徙和定居的背景下,給帝國帶來了文明的毀滅。最後,他們在古羅馬的領土上建立了壹個大國。給西歐帶來了幾個世紀的混亂。

他來自復興之前的羅馬教皇國。

基督教早期,教會處於非法狀態,直到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統治時期,基督教才獲得合法地位。也是在這之後,由於羅馬皇帝和貴族的捐贈,基督教會的財產迅速增長。君士坦丁大帝向教會贈送了拉特蘭宮,這成為教會收到的第壹筆重大捐贈。除了不動產,在意大利和羅馬帝國各行省,捐給教會的不動產和財富也在增加。然而,教會以私人領主的身份占有這些土地,並不擁有對這些土地贈與的主權。

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遭到蠻族入侵,導致其在476年被東哥特人滅亡。西羅馬滅亡後,其原有領土陷入無主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意大利的基督教會組織起來,在羅馬主教的治理下,逐漸成為意大利中部事實上的世俗統治者。

公元6世紀後,教皇國的雛形開始出現,但查士丁尼大帝統治下的拜占庭帝國對意大利展開了壹系列征服活動,破壞了教皇國的政治經濟基礎。倫巴第人將拜占庭軍隊趕出了意大利。雖然此時羅馬主教(教皇)在名義上不得不臣服於拜占庭皇帝,但羅馬教會的相對獨立,使得羅馬主教有了與君士坦丁堡主教和拜占庭皇帝抗衡的資本。羅馬主教格裏高利二世甚至驅逐了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

到了7世紀,隨著拜占庭帝國的衰落,羅馬教會作為意大利最大的地主,再次統治了羅馬周邊地區,超出了拜占庭的勢力範圍,用軍事和外交手段(甚至包括賄賂)抵禦倫巴第人的進攻。在羅馬教會的努力下,隆巴迪停止南下,集中力量進攻亞平寧半島北部以拉韋納為核心的拜占庭總督轄區。728年,倫巴第國王路易·圖普蘭(Louis Tupland)將拉丁語中的壹些村鎮贈予羅馬主教,這些土地(被稱為“Patrimonium Petri”,即“聖彼得的遺產”)成為教皇國的基石。

751年,意大利境內的拜占庭領土最終敗給了倫巴第。羅馬地區(此時已發展成為羅馬公國)徹底切斷了與拜占庭帝國的聯系。教皇斯蒂芬二世向法蘭克人的領袖皮聘示好,解除了倫巴第人的威脅。斯蒂芬采取了壹系列行動來顯示他對皮聘的仁慈,包括批準後者廢黜麥洛維王朝最後壹位國王希爾德瑞克三世,自立為王。斯蒂芬也讓皮聘成為羅馬貴族。作為回報,派平於754年帶領軍隊進入意大利。在接下來的兩年裏,他平定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許多地方,然後作為對教會的奉獻獻給了教皇。781年,皮聘的兒子查理大帝宣布教皇為這些地區的最高統治者。

皮聘的土地包括前拜占庭總督管轄的拉韋納、貝內文托公國的壹部分、托斯卡納、科西嘉、倫巴第、意大利中部的五個城市——裏米尼、佩薩羅、法諾、塞尼加利亞和安科納等。

皮聘提供的土地擴大了教皇統治的地區,但也帶來了壹個法律問題:既然教皇統治的領土是法蘭克帝國給予的,那麽教皇在世俗政治中是否相應地成為了法蘭克皇帝的封建附庸?

為了提升教皇國的威望,打消皮聘的繼承人將來控制梵蒂岡的可能性,教廷在公元750-850年間大膽偽造了壹份名為《君士坦丁的土捐》的文件(拉丁文:Constitutum Donatio Constantini;constitutum Domini Constantini Imperator試圖宣布這塊屬於教皇國的土地是在公元4世紀由羅馬皇帝康斯坦丁壹世獻給羅馬主教西爾維斯特二世的..根據文件記載,君士坦丁大帝是在西爾維斯特二世通過祈禱治好他的麻風病後受洗的,受洗後的第四天,他決定將帝國首都羅馬捐獻給基督教會,並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邊的拜占庭建立新首都。文件還斷言,君士坦丁大帝不僅將意大利的中部地區捐獻給了羅馬主教,還將整個羅馬帝國的西半部也捐獻了出去,並將世俗統治的權力授予了教皇及其繼任者。

法蘭克帝國的分裂從另壹方面解決了教皇國的法律地位問題。查理曼大帝死後,帝國在9世紀被分成三部分。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自稱為法蘭克國王直系繼承人的法國國王經常宣稱自己是教廷的世俗保護者,甚至將教廷和教皇從羅馬遷至阿維尼翁,但歐洲沒有皇帝或國王可以作為法蘭克帝國的唯壹繼承人對教皇國聲稱宗主權。

羅馬教會和法蘭克人的合作在800年達到頂峰。在此之前,和東方君士坦丁堡的教會壹樣,教皇和羅馬教會的地位都是從屬於(至少在名義上)羅馬帝國的唯壹繼承人,也就是東羅馬皇帝。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被認為是神在地上的宗教事務的代表,而羅馬(東羅馬)皇帝是神在地上的世俗事務的代表。基督教會和民眾都認為世界上只有壹個皇帝,那就是羅馬皇帝。797年,君士坦丁六世被廢除,他的母親伊琳娜皇後成為羅馬女王(797年至802年在位),這使得羅馬教會有理由拒絕承認君士坦丁堡統治者的最高權威。羅馬教會聲稱羅馬皇帝的名號在希臘人(也就是拜占庭人)中已經不存在了,於是教皇、所有主教、法蘭克長老袁和羅馬所有長老經過商議,決定加冕法蘭克國王為皇帝,讓羅馬帝國永遠傳承下去。

800年,教皇利奧三世加冕查理曼大帝為“偉大的皇帝奧古斯都a德奧科羅納圖斯馬格努斯羅馬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由此誕生(此時還沒有神聖羅馬帝國的名稱,直到康拉德二世才稱之為“羅馬帝國”。到了腓特烈壹世,為了和神聖羅馬教會的名字競爭,神聖羅馬帝國誕生了。

按照羅馬教會的說法,查理曼加冕為奧古斯都、羅馬皇帝,並不意味著西方基督教世界從此與東羅馬帝國平起平坐。在他們看來,476年西羅馬末代皇帝的廢黜並不標誌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是標誌著羅馬帝國的統壹,東羅馬帝國再次成為壹個單壹的、不可分割的羅馬帝國。查理曼大帝加冕為奧古斯都和羅馬皇帝,意味著羅馬帝國的正統帝制從“新羅馬”——君士坦丁堡回歸羅馬。

但由於東羅馬帝國的帝制沒有中斷,基督教世界有兩個最高統治者,壹個在君士坦丁堡,壹個在羅馬。他們不像過去羅馬帝國的皇帝那樣和平共處,而是互相指責對方是侵入者,並宣稱自己是基督教教會和人民唯壹真正合法的領袖。從這個角度來看,通過加冕查理曼大帝,利奧三世將羅馬教會(及其領地)從東羅馬皇帝的從屬地位中解放出來。從此,教皇成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最高宗教領袖。

然而,雖然法蘭克帝國800年的帝國印章上寫著“羅馬帝國的重生”四個字,但羅馬教會加冕的神聖羅馬皇帝已經不再像東羅馬皇帝那樣是基督教教會的主人,神聖羅馬皇帝也不再能夠像東羅馬皇帝那樣幹預教會事務(甚至廢黜羅馬主教)。相反,教皇可以通過開除皇帝教籍來幹預世俗事務,幹預政府事務。此外,在羅馬教會擁有的意大利中部土地上,教皇成了不折不扣的世俗國王。

自10世紀以來,教皇國的威望因壹系列事件而下降。首先,從斯琪三世到約翰十二世統治時期,羅馬貴族中有幾位女性通過成為教皇的情婦而獲得了梵蒂岡的權力,她們的兒子和兒子都被立為教皇(例如,教皇斯琪三世的兒子約翰十壹世和他的情婦瑪西婭,孫子約翰十二世)。因此,從903年到963年這段時期被稱為“色情”時期。在此期間,教皇的法令只能在羅馬周邊地區實施。其次,教皇國延續了倫巴第的封建制度,教皇國境內有很多伯爵和侯爵的封建封地,幾乎都是獨立的領主。

到10世紀中葉,日耳曼國王奧托壹世已經征服了意大利北部的領土。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他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作為回報,奧托頒布了“奧托尼亞姆文憑”(奧托法令),承諾維護教皇國的獨立。盡管如此,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裏,教皇國和神聖羅馬帝國仍不時發生沖突。每當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想在意大利施展權力時,就會與梵蒂岡和教皇國發生沖突。皇帝對教皇的控制在亨利三世統治時期達到頂峰。亨利三世於1046年前往意大利,廢黜了反對他的教皇格裏高利六世。德國人克萊門特二世被選為新教皇,加冕亨利三世。此後,他多次廢除教皇。亨利三世壹直掌握著德國主教的任免。

1073 4月21日,亞歷山大二世去世,格裏高利七世當選教皇。教皇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沖突在他和亨利三世的繼承人亨利四世之間繼續。1076年,格裏高利七世將亨利四世逐出教會,之後發生了著名的卡諾沙羞辱事件。

霍亨斯陶芬王朝滅亡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不再隨意幹預教廷事務,教皇國和神聖羅馬帝國進入和平狀態。到14世紀初,教皇國像其他意大利國家壹樣,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

文藝復興時期,尤其是亞歷山大三世和朱利葉斯二世兩任教皇統治時期,教皇國的版圖再次大幅擴張,成為意大利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壹。但教皇對其大部分領地的統治仍然是名義上的,教皇國城邦的真正主人仍然是當地的王公貴族。直到公元16世紀,教皇才能夠以教會的名義直接統治所有地區。

1305年至1378年,教廷遷至法國西南部的阿維尼翁,教皇成為法國國王的政治附庸。盡管如此,意大利的教皇國仍然是教皇名下的領地,阿維尼翁城及其周邊地區也成為教皇國的壹部分,直到法國大革命才歸還給法國。

嚴格來說,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教皇國不能算是壹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以教皇為至高無上的領主的幾個封建城邦或小國的松散組合。有些城邦有自己的從屬領主,有些城邦(如羅馬)則沒有。總的來說,教皇與這些小國的關系類似於其他西歐國家的封建國王與自由市場的關系。因為沒有世俗君主與之抗衡,教會成了這些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倫巴第和托斯卡納的許多意大利城市已經從它們的主教和神聖羅馬皇帝手中獨立出來,成為更強大的城市* * *和國家(如佛羅倫薩、比薩、錫耶納、米蘭和熱那亞)。這些國家的公民都是行為良好、勤奮的工匠,並且有富裕的中產階級在他們身上從事商業活動。制造業和國際貿易使這些國家積累了大量財富。然而,在教皇國,尤其是羅馬,卻缺乏如此富裕的中產階級。由於長期被忽視,羅馬所在的教皇國核心坎培尼亞的土地無法利用,物產貧瘠;羅馬的地位不好,不利於商業;它沒有工業,沒有商品可以生產,也沒有公民或中產階級。公民分為三個等級:軍人階層(包括古代貴族殘余);和尚類;以及下層階級(主要是貧苦平民)。第壹階級分為幾個黨派,由幾個大家族為其首領。教皇是後兩個階層的領袖,但他往往是這些大家族中的壹員。直到14世紀,教皇國的內部歷史仍然是這些黨派的鬥爭史,是貴族階級和僧侶階級的權力鬥爭史。雖然教皇是西歐基督教地區的最高宗教領袖,但他只是羅馬壹個權貴家族的首領。

然而,古羅馬和諧制度的殘余仍然存在於教皇國。1337年,教皇本篤十二世接受了羅馬公民授予的長老和將軍稱號,以及中華民國領事的稱號。1347年,在壹場不流血的革命中,教皇公證人科拉·迪·裏恩佐被任命為羅馬的護民官,他進行了壹些改革以遏制貴族們的過度行為。

到18年底,教皇名下的領土達到頂峰。這些土地包括拉提烏姆(今天的拉齊奧區)、翁布裏亞、馬爾凱、拉韋納、費拉拉、北部的博洛尼亞和羅馬涅。在南方,教皇在那不勒斯王國擁有兩塊飛地,即貝內文托和蓬特科沃。在法國,教皇擁有阿維尼翁市和羅納河以東的領土(Comtat Venaissin)。

法國大革命給梵蒂岡帶來了巨大的損失。1791年,教皇在法國的領地被法國吞並。1796年,法軍入侵意大利,教皇國的北部領土也被法國吞並,成為內阿爾卑斯山的壹部分。1798年,法軍進軍教皇國腹地,攻占羅馬城,建立羅馬共和國。教皇庇護六世被俘並被流放到法國。

1800年,反法同盟與法國達成和平協議,第二次反法同盟解散。之後法國恢復教皇國,教皇庇護七世回到羅馬。然而,1808年,法軍再次進攻教皇國,將其徹底摧毀。羅馬西半部和教皇國並入法國,東半部並入以拿破侖為國王的意大利王國。

1815年維也納會議,重建教皇國。此後,歷任教皇在教皇國推行了壹系列保守的反動政策。直到庇護九世時期,由於1848歐洲革命的影響,教皇國開始進行壹些自由化改革。

拿破侖戰爭標誌著近代歐洲民族主義的興起,意大利、德國等民族的民族意識被喚醒,意大利人要求國家統壹的呼聲日益高漲。但維也納會議後,意大利又恢復了昔日的四分五裂局面,北部的倫巴第和威尼斯歸奧地利統治。

65438年至0848年,歐洲爆發自由主義革命,首先在意大利西西裏發動,波及的國家除了俄羅斯、西班牙和北歐少數國家外,幾乎整個歐洲。1848 165438+10月15教皇國司法部長佩萊格裏諾·羅西遇刺身亡,羅馬市民第二天走上街頭,要求教皇國進行社會改革,指定民主政府,向奧地利宣戰。165438+10月24日晚,教皇庇護九世偽裝成普通牧師逃離羅馬,在兩個西西裏王國避難。羅馬教廷的主教卡洛·伊曼紐·穆紮雷利(Carlo manuel Muzzarelli)組建了剩余的政府,然後頒布了壹些新的自由化法令,因此教皇拒絕承認該政府,並組建了壹個新的流亡政府。

為了歡迎教皇返回羅馬,羅馬市長組成代表團前往教皇的避難所蓋塔城堡,但教皇拒絕返回羅馬。羅馬第壹次沒有政府,於是公民在6月1849,6月65438+10月21舉行了第壹次自由選舉,組成制憲會議,所有21歲的男性都可以投票。2月8日,制憲會議宣布成立羅馬共和國,以三人管理委員會為國家元首,教皇僅保留宗教領袖職務。羅馬共和國憲法宣布宗教自由,給予猶太人平等地位,廢除死刑,廢除重稅,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意大利愛國者和士兵朱塞佩·加裏波第組織了壹支名為“意大利軍團”的誌願軍,成為羅馬的武裝力量。教皇呼籲天主教國家提供幫助,法國總統路易·波拿巴聯合奧地利進行幹預。6月29日,法軍進入羅馬。

之後,法奧軍繼續追擊加裏波第軍團,迫使加裏波第在聖馬力諾避難,並解散其軍隊。庇護九世於1850年4月回到羅馬。法國軍隊駐紮在羅馬保護教皇。

此役之後,意大利民族主義者——包括以撒丁島和薩瓦島為核心的君主主義者,以及許多和平主義者——都把教皇國視為復興的絆腳石。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利用教皇國作為幹涉意大利事務的籌碼。他壹方面支持撒丁王國統壹意大利,另壹方面繼續支持和保護教皇國權。

1859年意大利第二次獨立戰爭後,撒丁島從奧地利手中收復倫巴第,而加裏波第在兩個西西裏王國發動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君主。加裏波第試圖在意大利南部建立共和國,但撒丁島要求法國出兵,將意大利南部納入其版圖。在法國的許可下,撒丁軍隊於1860年南下,在當地居民的配合下先征服了教皇王國東部三分之二的地區,隨後進入兩個西西裏王國。當年年底,這些被征服的領土正式被撒丁王國吞並,統壹的意大利王國正式誕生。這時,以羅馬和拉齊奧為中心的教皇國的領土只剩下三分之壹了。1861三月,意大利王國宣布羅馬為新首都。然而,由於法國軍隊的存在,意大利無法收回羅馬。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駐羅馬的法軍撤回中國。意大利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再也不用擔心法國的威脅,將教皇國納入意大利版圖的時機已經到來。他首先向教皇庇護九世發出密電,提出了挽回梵蒂岡顏面的解決方案:意大利軍隊以“保護教皇”的名義和平進入羅馬。但這壹提議被教皇拒絕,於是意大利於9月1870向教皇國宣戰。9月11日,意大利軍隊越過邊境,慢慢向羅馬推進。行進速度很慢,等待外交協調的可能。

雖然教皇國只有很少的軍隊,但庇護九世下令抵抗,這導致了壹個法律事實,即教皇國是被意大利武力入侵征服的,而不是通過和平接管。9月19日,意大利軍隊包圍了羅馬。1870年9月20日,意大利軍隊經過三個小時的炮擊,在羅馬的奧利烏城墻上崩開壹個缺口,隨後進入羅馬,在阿皮亞大道上舉行盛大的入城儀式,教皇國滅亡。

此後,經過全民公決,羅馬和拉齊奧並入意大利,意大利王國的首都隨即從佛羅倫薩遷至羅馬。49名意大利士兵和19名教皇士兵在這場戰役中陣亡。

在攻占羅馬之前,作為和談的條件之壹,意大利王國曾提出將河西“利奧墻”以內的羅馬西半部留給教皇,並承諾梵蒂岡可以在這座城市建立完全獨立的主權國家,但這壹提議被庇護九世拒絕。

羅馬被意大利吞並後,羅馬教廷在羅馬和意大利各地的房產、宮殿、莊園都被沒收,甚至連教皇的官方宮殿——奎裏納爾宮也被沒收,成為意大利的宮殿。庇護九世退守梵蒂岡城堡,宣布自己為“梵蒂岡的囚犯”,以示對意大利強行吞並教皇國的抗議。教皇在被梵蒂岡囚禁期間,將自己限制在梵蒂岡城堡內,活動範圍也只是盡量到達聖彼得大教堂廣場的入口。教皇不再訪問他的主教堂,位於羅馬另壹端的聖約翰拉特蘭教堂,以及羅馬城外的宮殿。

由於教皇國在歷史上是壹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外交使節派駐多個國家,被公認為壹個國家。加裏波第等意大利* * *積極分子建議進軍梵蒂岡城,徹底消滅教皇的世俗權力,但這壹建議並未被意大利占主導地位的保守民族主義者所接受,梵蒂岡城繼續保持其獨立性,意大利不可能完全無視這壹事實。庇護九世之後,歷任教皇都對新的意大利王國懷有敵意,甚至禁止信徒在意大利王國擔任公職。

所謂“梵囚”時期從1870持續到1929。此時,距離復興已經69年,距離教皇國滅亡也已經59年。教廷對意大利的長期敵視和抵制變得格格不入。2月1929,11,教皇庇護十壹世的代表和意大利王國的代表在羅馬簽署了最終協議《拉特蘭條約》,以解決雙方之間懸而未決的案件。

根據拉特蘭條約,教廷最終承認意大利的統壹,羅馬成為意大利的首都。意大利王國承認教皇在梵蒂岡城堡的最高權威和世俗統治權力,梵蒂岡城堡成為獨立的梵蒂岡城邦。此外,條約還規定了天主教和教會在意大利的政治地位,意大利王國對在裏索吉芒托戰爭中被沒收的教會財產進行了最終賠償。從法律上講,持續了11個世紀的教皇國,在1929年2月11日這壹天正式滅亡,取而代之的是梵蒂岡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