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警惕!房地產術語背後的小心機

警惕!房地產術語背後的小心機

房地產廣告(xǐ)和(n ǐ o)經過十幾年的普及,再加上買房過程中鬥智鬥勇的經驗,老百姓現在已經是半個專家了。他們不僅知道“存款”和“存款”的區別,“平均資本”和“等額本息”的利弊,而且清楚哪些領域是共享的,他們熱衷於研究監管政策和未來趨勢(此處應給予掌聲)。

這些知識點今天就不提了。再來說說開發商不願意說,房產中介不願意說,專家也不願意說的房地產術語中的謹慎。

容積率:容忍度很大,但沒有套路是死板的。

容積率是指地上總建築面積與住宅總建築面積的比值。

如果壹個住宅面積為65438+10000 m2,地上總建築面積為30,000 m2,那麽容積率為3.0。

代表居住的舒適度,通俗點也可以叫居住密度。

這款產品有點瘦,不像存款,越高越好。反而有點像負債,越低越好。

有個形象的比喻。壹個雞窩,只要1,2只雞,吃飽了可以享受樂趣,滿城跑,這叫別墅;

和5、6只雞住在壹起,走路都要看紅綠燈。這叫房子。

和十幾只雞住在壹起,只能扭扭腰,做個雞翅伸展運動,那叫小高層;

和幾十只雞住在壹起...如果沙丁魚秒不到腿,那就是頂樓。

現在我明白為什麽置業顧問經常吹噓項目容積率有多低了,舒服!

但是僅僅知道容積率低是遠遠不夠的。標準高低在哪裏,我們心裏要有個譜。

容積率的壹般標準如下:

獨棟別墅0.2 ~ 0.5;聯排別墅0.4 ~ 0.7;6層以下多層住宅(房屋)為0.8~1.2。

這些都是廣告語中帶有“低密度”“別墅品質”前綴的項目。有錢人不紮堆,都想和平相處。

11層小高層住宅的容積率壹般為1.5 ~ 2.0;18層高層住宅為1.8 ~ 2.5;19層以上住宅為2.4~4.5。

當然,標準也有靈活的空間,視位置而定。比如前幾年鬧市區的高樓,印象挺深刻的,我記得接近6.0。地價高,容積率太低,照顧不了孩子。

不管容積率如何,只要有預售證,官方就認證合法。

友情提醒:小高層住宅,嚴格來說是指7層-11層的房子,廣義上要在18層以下才能稱為小高層。像洛龍區的壹個熱銷樓盤,蓋了20層樓還自稱小高層,有點貓膩。

為了更好的盈利,容積率不能超過政府規定。有高層和多層的建築(住宅)或者高層和小高層的建築是很常見的,可以有效的平衡整體的容積率。

但是* * *壹個小區,壹個地塊,只能有壹個容積率。如果有幾棟低層建築,炫耀自己的容積率有多低多舒服是不厚道的。

綠率:雙綠疑雲,請擦亮眼睛

敲黑板:綠率≠綠率。它們都反映了社區的綠化情況,但是-

壹字之差,後果不堪設想...

綠地率的計算方法比較嚴格,並不是所有長草的地方都算綠地。距建築物外墻1.5m以內和距路邊1m以內的土地以及地表覆蓋深度小於3m的土地,無論地面是否綠化,均不計入綠化面積。

綠地率公式=居住區綠地面積/規劃用地面積。

綠化率是“綠化覆蓋率”的簡稱,因為長草的地方都是綠色的,樹影、空中花園等有植被的地方都會算分子,所以同壹個小區的綠化覆蓋率比綠化率高。

綠地率公式=植被垂直投影面積/規劃面積。

既然綠化率比綠率高,物業推廣又是面子活,妳猜猜哪個“綠”會用來補貼金!

當然,精美的宣傳資料中不顯眼的部分要附上小字:以上僅為廣告邀約,不作為合同內容。

這也解釋了為什麽交房後妳會疑惑,說綠化率50%~60%,綠化花園在哪裏?

顯然,綠地率是建築規劃設計的標準術語。

通行標準:新建居住區綠地率不低於30%,舊區改造率不低於25%。如果達到40%左右,那就是舒適,如果綠城率超過50%,那就是花園般的景觀。

認可:可以考,不要挑戰底線!

“XX房產隆重認籌,壹萬就是幾萬。”這個出鏡率最高的廣告隱含著兩個作用。

首先,我們來了解壹下“認可”的來源。這個標準的營銷術語來自臺灣省,營銷界的鼻祖。那些先富起來的人,沒東西吃還琢磨怎麽把直線變成曲線,中間有很多營銷動作。

具體操作是先交壹定的認購款,開盤時再享受壹定的購買優惠。

認可的第壹個作用:快速回籠部分資金,解燃眉之急。通常指不具備開盤資格,比如在取得預售證之前。

洛陽之前屢次上市,管理比較粗放,資金直接支付給開發商。現在這條路走不通了。按照政府規定,沒有銷售資格是不允許收取任何費用的。任何被發現的人都將受到懲罰。

於是風改成了“0元的會員”和“驗資”。填寫個人信息表,或者在銀行卡裏存入65,438+00,000到65,438+00,000不等的款項,表明購房意向。這些客戶信息是項目開發商的數據庫。

也是識別的第二個作用:摸清市場,檢測客戶對房源的需求,找到開盤價的依據。

所以在訂閱期間,妳問多少錢嗎?業務員打死也不會說什麽。——因為,他們也想知道自己賣多少錢,不然就認了!

如果100套房有500個客戶,恭喜妳,開盤價應該會漲。

現在說有政府限價,但具體怎麽執行還不清楚。網絡信息不透明,官網看不到他關心什麽,就算他關心,也不壹定會執行。

即使價格到了天花板,只要認購火爆,就可以捆綁車位,提高首付比例...壹旦鎖定真實需求,基本上就會“人為砧板,我是魚”。

認購款相當於誠意金,肯定可以退。因為沒有後顧之憂,朋友買房的時候壹口氣核實了資金,攢了十幾萬零四個項目。就是為了等開盤價看性價比。這種全面的認購行為,可能會造成價格泡沫。

結果,因為購房計劃的變化,房子沒買下來。但由於認籌效果不理想,其中壹個驗資的樓盤同意兩個月後開盤,卻壹拖再拖,幾個月都沒有解凍這筆錢(雖然錢在自己的賬戶裏,但開發商會在後臺“凍結”資金,要取錢就得“解凍”),最終關系塵埃落定。

但是,說認基金是坑是不對的。畢竟承諾的優惠還是有的。不認基金,真要買房不打折就只能沙雕了。

妳還是要認清自己喜歡的房子,理智壹點就好。

開放:沒有營銷就不是開放。

剛入行的時候經常追著前輩砸沙鍋,最後問問題。開幕式是為了什麽?

賣掉房子!——售樓部沒交定金,連面積都選好了。為什麽要大家聚在壹起做?不用麻煩了!

不麻煩,不麻煩...

然後就忙的沒時間理我了。於是乎,開篇的意義壹度成了我心中的壹個謎。

經過無數次的開場洗禮,我終於想通了。

——生活需要儀式感。

其實我們壹直受制於儀式,只是很少意識到而已。

買房過程中的每壹個環節都在壹點壹滴的營造儀式感。

開場是營銷鏈中的高潮。

拿到預售證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賣房了。不管是單獨賣壹套還是兩套,也不管買不買打包。但是,這種在大街上賣紅薯的水平,怎麽能入房地產的法眼呢?

對於支柱產業,沒有營銷,沒有開放。壹個開場就足以讓妳此生難忘。

從微信單圖倒計時開始營造緊迫感;現場排長隊,大屏幕搖號,強調稀缺感;限時選房,交定金,簽合同,營造莊重感;精致的茶點和冷餐點綴著愉悅感;抽獎活動抽取禮物,增強了榮譽感...

這次行動,簡直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壹氣呵成。妳不禁感慨“十年造同舟,百年造* * *開”!——被逼著買,這就是命啊!

隨著營銷理念和IT技術的升級,夜間開放、微信開放等形式層出不窮。

以前分兩期,然後開了壹棟樓。

八仙過海,不拘壹格,怎麽出現“熱”,怎麽來,都要不斷保持和刷新“清算”的時間記錄。無論如何,目的都是為了加強儀式感,給物業加分,給客戶洗腦。

當然,這沒有錯。畢竟這是壹個連做面膜的微信商家都在思考如何營銷客戶的時代。如果壹個行業願意把妳做成壹個套路,至少說明它是認真的,這比忽視市場需求和客戶體驗要好。(文/趙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