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非常重視規則和紀律,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地方,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德國人永遠不會碰任何明令禁止的東西。在壹些人看來,很多時候,德國人幾乎是不靈活,不變通,甚至有點不講道理。但仔細想想,這種“不靈活”是很有益的。沒有紀律,哪有秩序?沒有規矩,沒有正經?
德國人非常註重幹凈整潔。他們不僅註重保持自己小環境的幹凈整潔,也非常重視大環境的幹凈整潔。在德國,無論公園、街道、劇院還是其他公共場合,壹切都幹凈整潔。德國人也非常重視服裝。上班穿工作服。雖然下班回家可以隨便穿,但只要有客人來訪或外出活動,壹定會穿得很整齊。看話劇或者歌劇的時候,女性應該穿長裙,男性應該穿正裝,至少是深色衣服。參加社交活動或正式宴會時更是如此。
第二,守時,安靜。
德國人很守時,約定好時間,沒有特殊情況,從不輕易改變。德國人被邀請到別人家或外出拜訪朋友時,會準時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等待或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是不禮貌的。如果因為特殊原因不能按時赴約,會向朋友道歉,請求原諒。
德國人更喜歡安靜的生活,但除了特殊場合,他們不喜歡噪音。比如,很多人雖然在城市工作,卻定居在農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城鎮,為了安靜。甚至那些住在城市裏的人也非常註意他們房子周圍的噪音。比如晚上8點到第二天早上8點不能玩樂器,不能大聲喧嘩。如果要在晚上聚會,要提前向鄰居說明情況,請他們諒解,盡量安排在周末,盡量不要制造噪音。否則,被打擾的鄰居會非常生氣,可能會親自抗議,有些人甚至會要求警察介入。
第三,待人真誠,講究禮儀
總的來說,跟德國人打交道沒有太大的麻煩。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只是。無論他們能做什麽,他們都會馬上告訴妳這是可以做到的。凡是他們做不到的,都會明確的告訴妳“不”,很少裝腔作勢,或者給人模棱兩可的答案。當然,人際關系和努力程度也絕非沒有影響。
和很多西方國家類似,德國人更註重禮儀。見面的時候,不管是認識還是不認識,不管是在路上,還是在辦公室、酒店、電梯等地方,都是互相打招呼,說“妳好”。在餐館吃飯時,妳也應該向已經坐下的顧客點頭致意。真的是“禮貌對禮貌,禮貌對很多人”。朋友們互相握手問候,道別時也是如此。很久沒見的很好的朋友,見面或者分開很久都可以互相擁抱。在正式場合,仍有男士親吻女士的手,但不壹定要親吻手背。在交際過程中,大多數人常以“先生”或“女士”(也稱“夫人”)開頭的“您”和姓氏作為敬語。只有朋友、親戚、年輕人互相稱呼“妳”和名字。對女性來說,不論婚姻、年齡,都可以稱之為“某某女士”,但對已婚女性,要以夫姓稱呼。
禮物在德國也很受重視。當被邀請去別人家時,他們通常會帶禮物。大部分人帶花,有的男嘉賓帶壹瓶酒,有的人帶壹本有意義的書(或者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迎賓時(如車站、機場等地)和探望病人時多送花。當祝賀別人的生日、節日或婚禮時,妳可以寄賀卡。送禮物的話,要以實用性和意義性為原則,而不是價格。禮物要提前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在收到禮物後會立即打開,並向送禮者表達謝意。
在德國等西方國家,進門、進電梯、上車等很多場合都是女性優先。男人要幫女人打開車門,掛衣服,讓座。女士對此只說“謝謝”,並不覺得尷尬,也不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德國人在與人交談時,非常註意尊重對方。不要問別人的私事(如女性年齡、收入等。),而且不要取笑在場的人。交談時,不要和隔著餐桌坐得很遠的人說話,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第四,德國人的擇偶方式
今天,德國的年輕男女有各種各樣的機會接觸。他們通過親戚、朋友、同學、同事介紹,或者在舞會、旅行等文化活動中認識,然後經過壹段時間的戀愛最終決定結婚。他們享有充分的戀愛自由,這與現代西方國家並無二致。但是,在擇偶方面,德國有壹些有趣的習俗。
1.老橡樹
在布裏德格來姆,都道森林裏有壹棵著名的老橡樹。人們稱之為“老橡樹月”。關於這棵老橡樹有壹個美麗的傳說。相傳600多年前,壹位王子在與敵人的遭遇戰中遇險,被壹位美麗的少女所救。王子和女孩壹見鐘情,結下良緣。為了報答女孩的救命之恩,王子在森林裏種下了這棵橡樹。後人羨慕王子的奇遇,紛紛來此觀看,希望能巧妙地認識對的人。確實有壹些男女通過橡樹傳遞愛情電波,在樹下舉行婚禮。久而久之,老橡樹扮演了“長者”的角色。每天都有壹封寫著“都道森林布裏德格來姆橡樹區D-2420號”的情書被郵遞員投進老橡樹的洞裏。這些信是公開的,每個人都可以打開。等待在“月老”身邊的年輕男女通過閱讀它們來尋找他們的如意郎君。如果找到了靈魂伴侶,可以溝通壹下,約個時間見面。據說,超過5000名年輕男女通過橡樹結婚。現在老橡樹的故事越傳越遠,以至於其他國家的年輕人為了尋找配偶,都給老橡樹寄情書。每年這樣的情書多達800封。
2.象棋是為了生活
在柏林的西南部,有壹個叫希喬貝克的小鎮。數百年來,這裏的人們壹直非常熱衷於象棋活動,甚至連執勤警察的帽徽也被設計成棋盤圖案,教堂的塔尖上還安裝了棋盤來指示風向。當人們早上起床時,他們可以看到當地官員在他們的棋盤上帶著官方文件去工作。這裏的人從小就學習下棋,學校有“象棋班”幫助孩子從小學習下棋。正是因為這種棋藝習俗,女孩擇偶時,男方棋藝的高低成為主要條件。壹個年輕人在向女孩求婚之前,必須先和女孩的父親競爭。如果小夥子贏了,會受到姑娘家人的熱情款待,婚姻就有了保證;如果年輕人輸了,那我很抱歉,但婚姻要等到棋藝提高之後。
3.白樺樹送去深情
德國波恩,小夥子通過贈送白撣子樹這種詩意的形式,表達了對心愛女孩的愛慕之情。每年春暖花開的季節,小夥子都會在4月30日或5月1日的午夜,砍下壹棵枝葉柔嫩的小白樺樹,放在姑姑家的陽臺或院子裏,通過翠綠的小樹表達深深的愛意。在這個季節,波恩的街道上、庭院裏、陽臺上都可以看到小白柳。有些漂亮的女生會同時在院子裏種幾棵白樺樹。這種情況下,女生會喜出望外,而送白樺樹的男生只能耐心等待女生的回復,不能催。壹旦得到女孩的認可,小夥子就可以再給女孩壹枚寶石戒指,女孩會用親吻的方式感謝她,並接受求婚戒指。過了壹段時間,雙方確信彼此相愛,就互贈銀戒指表示訂婚。結婚時互贈金戒指,表示他們的愛情像金子壹樣純潔。
4.電影擇偶
在德國,婚姻管理部門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年輕人解決婚姻問題,其中壹種方式就是以電影廣告的形式幫助壹些“待嫁”的女孩解決婚姻問題。女生在片中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華,尤其是做飯、縫紉、打掃房間等家政特長。壹個很普通的女孩,通過攝影師和導演的高超處理,往往是壹個很可愛很完美的女孩。這些電影被帶到由孤獨的男人和幾個女人組成的孤獨的心協會放映,單身男人可以從電影中選擇他們心愛的配偶。好看的電影往往會給人留下很好的第壹印象,但是很多人在見過真人之後,覺得自己並沒有電影中的人物那麽理想。
動詞 (verb的縮寫)出生
德國人口年出生率始終是世界最低的,戰後人口增長主要依靠移民。在這樣壹個出生率低的國家,壹個家庭多進口幾個孩子,真的是壹件大事。其實早在女人懷孕的時候,就會受到各方面的保護。有許多習俗和習慣是為了保護孕婦的健康和胎兒的健康成長。在德國符騰堡州的農村,孕婦是非常受尊敬的客人。她可以進別人的果園摘水果品嘗,她可以在隔壁桌吃飯。那裏的人們認為孕婦的到來象征著新生和豐收。另外還有壹些習俗:孕婦晚上不要出門,怕黑暗中的巫鬼傷害胎兒;孕婦不能看醜的東西,怕寶寶以後長得醜;孕婦不能走十字門,也不能走晾衣繩下面,否則會造成難產,傷害胎兒。雖然這些習俗充滿了封建迷信,但也可以看出人們對孕婦的關心。在以基督教為主的德國,父母在新生兒出生前就已經為他找到了教父教母。孩子壹出生,家裏人就和教堂約好,由牧師或神父給孩子洗禮。
①教父和教母
在德國,新生兒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很久就會在親戚朋友中尋找教父教母。因為教父教母與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寶寶的父母在選擇上非常謹慎。孩子的父母在給孩子選擇教父教母的時候不壹定要選擇壹對夫婦,但是要誠實可靠,受人尊敬,有信譽。當然,首先要征得自己的同意。壹般被邀請做孩子教父教母的人,都會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信任,是壹種榮譽,願意承擔這個責任。認教父教母的初衷是在宗教信仰上幫助孩子。如今,教父教母的責任不僅限於宗教。他們可以讓壹個孩子出生後有很多長輩關心他的成長,在他有困難的時候照顧他。如果父母雙方在孩子未成年時早逝,教父教母必須承擔將他撫養成人的義務。
(2)新生兒洗禮
洗禮是接受基督教時舉行的壹個重要儀式。基督教認為,生來有罪的人,必須經過洗禮去除汙垢,變得純潔,才能被接納為基督徒,才有資格進入天堂。受洗的人不壹定是嬰兒。耶穌成年後接受了“施洗約翰”的洗禮。但在基督教國家,絕大多數人在嬰兒時期就由父母洗禮。嬰兒的正式命名和洗禮是同時進行的,所以洗禮也叫“命名儀式”。寶寶父母在教堂定下日期後,會發請柬邀請親朋好友參加。壹般只邀請密友,數量不會太多。嬰兒受洗時,教母抱著它,站在教堂裏聖壇前的“聖水盆”旁。孩子們的父母和其他人聚集在周圍,牧師或神父朗讀《聖經》中的相關章節,背誦規定的禮儀,帶著孩子,用手蘸聖水水滴在孩子頭上,說:“我以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義給妳洗禮。”然後,多說兩句祝孩子們長大後熱愛人類,侍奉上帝,洗禮就結束了。洗禮過後,自然要慶祝壹番。嬰兒的父母會舉行午宴或茶會,邀請牧師或神父、孩子的教父教母、親友參加。被邀請者應該給孩子們帶些禮物,比如玩具、衣服、兒童圖畫書等等。教父教母的禮物照例比較貴。在巴伐利亞州,洗禮那天,教父不僅要在胸前佩戴迷叠香,還要把迷叠香放在嬰兒的搖籃裏。據此,這種芳香的藥草可以祛病辟邪,教父用它來表達愛意。同時,他會在教子的尿布或枕頭下放壹些錢,作為孩子未來婚姻的本金。有的教父給孩子送書,送筆,希望孩子聰明勤奮。現在流行的禮物是給壹個男孩壹個銀色的小啤酒杯,給壹個女孩壹條項鏈或者壹個銀色的咖啡杯,上面刻著孩子的名字和洗禮日期。在巴伐利亞農村,有壹個孩子洗禮晚餐的習慣,就是吃完飯桌子上要有吃剩的面包,還要打包壹些食物,讓客人吃完飯帶走。給男嘉賓帶香腸和烈酒,給女嘉賓帶蛋糕和糖果,給教父送禮物,以示生活富足,綽綽有余。在德國,洗禮用的蠟燭要精心收藏,這對孩子的壹生有著特殊的意義。據說點燃洗禮蠟燭可以化邪為吉,消除壹切疾病。在德國的壹些農村地區,這壹古老的習俗仍然被虔誠地遵循著。在德國,女性生完孩子可以得到壹年的假期,但是可以自己請假,也可以夫妻雙方都請假六個月,這樣就可以共同承擔起撫養孩子的責任。
第六,德國人的交際禮儀
(1)初次相識
德國人第壹次見面,如果需要第三方介紹,作為介紹人要註意:不能不分年齡、地位,隨便把壹個人介紹給另壹個人。壹般習慣是從老人和女人開始。把年輕人介紹給老人,男人介紹給女人,地位高的人介紹給地位低的人。雙方握手時,要友好地看著對方,以示對對方的尊重。這時候看別處,東張西望是不禮貌的。初次見面的雙方在報名字時,要註意聽清楚,記住對方的名字,以免出現忘記和叫錯名字的尷尬情況。多人互相介紹時,盡量簡潔,避免拖泥帶水。由於德語本身的特點,在與德國人交流時,會出現使用敬語或用友術語的問題。壹般與陌生人、長輩和關系壹般的人交往,通常用尊稱“妳”;對於私交深厚、關系密切的人,比如多年關系很好的窗口朋友、同事,往往會稱呼對方為“妳”。交換頭銜的主動權通常掌握在女性和長輩手中。稱謂的變化,標誌著兩者關系的密切。我們必須熟練掌握和運用這壹點,這樣才能與德國人輕松交流。
(2)遵守和準時
西方人壹般講究守時,德國有句話叫守時是帝王之禮。德國人邀請客人時,往往會提前壹周給被邀請人發邀請函或打電話。如果是電話,被邀請者可以立即口頭回復;如果是書面邀請,也可以電話口頭回復。但是,無論妳是否接受,妳都應該盡早回復,以便主人做好準備。遲遲不回復會讓主人無所適從。如果妳不能赴約,妳應該禮貌地解釋原因。不赴約不說明理由是不禮貌的。在德國,官方或半官方的邀請函中也會註明著裝要求,這並不是多余的,因為沒有人願意因為著裝不當而在這種莊重的場合出醜。接受邀請後如不能如期前往,應盡早通知主人,以便主人另作安排。如果因臨時原因遲到超過10分鐘,也要提前打電話,因為在德國私人宴請的場合,等待遲到客人的時間壹般不超過15分鐘。如果客人遲到,向主人和其他客人道歉。人們可以習慣於在電影院遲到,但在音樂會上遲到是令人討厭的。這時,遲到者最好等到壹個場景或壹個樂章結束後再入座。如果等不及,需要慢慢走到座位上,不要排錯,對站起來讓路的人說“謝謝”。去赴約吃飯時,如遇高峰時間,壹定要早點出門,以免遲到。遲到是不禮貌的,但早到是欠考慮的。如遇正式邀請,德國人往往早早出門。如果他們早到,他們會開車四處轉轉或在附近散步,然後進入他們的主人的房子。
(3)小費
在西方國家,給服務人員小費已經成為壹種習慣,小費也成為服務員的重要收入來源。給小費不僅是對他們服務的回報,也是對他人工作的尊重。所以也在禮貌的範圍內。那麽,我應該給誰小費?酒店服務員、門衛、女服務員、房間清潔工、酒店行李搬運工、火車站和機場行李搬運工、輪船服務員、臥鋪車廂服務員、酒吧調酒師、理發師、出租車司機、加油站工人、廁所服務員、擦鞋工、導遊、旅遊巴士司機、機動遊艇司機、引座員和停車場警衛。經驗證明,支付適當的小費可以提高妳在度假村和餐館的舒適度。同時,給小費也表達了妳對服務員熱情周到服務的感謝。小費不同於服務費。服務費是客戶支付的附加費,壹般是消費的10%-15%。它被列在帳單的末尾。壹般賬單上列有15%的服務費就不用給小費了。如果服務費只有10%,顧客就要在小費之外再加5%。當然,如果妳對這裏的服務非常滿意,妳可以把錢湊滿或者把硬幣單獨放在桌子上或者服務員的盤子裏。我會給任何幫助我的人2-5馬克的小費,這已經成為壹個規則。提前把幾個馬克的小費交到酒店客房清潔小姐手裏,可以保證妳的房間幹凈舒適。早點把小費給租太陽傘和躺椅的人,保證妳能及時租到這兩樣東西。多付幾個馬克作為小費,可以讓妳得到熱情周到的服務,其實很實惠。千萬不要小看小費,這也是妳有禮貌的表現。
如何贈送禮物
朋友交往的時候送點禮物是人之常情,遇到婚喪喜慶的時候,做客的時候,被送去歡迎的時候,逢年過節的時候,安慰病人的時候等等。德國人不習慣送厚重的禮物,他們送的禮物大多是不貴但有紀念意義的物品,以表達哀悼、祝賀或感謝。去朋友家吃飯,客人帶壹些小禮物。俗話說,壹束花,壹盒巧克力糖或者壹瓶酒就夠了。當然,如果壹個中國遊客到德國朋友家做客,能送給女主人壹件富有民族風格的小紀念品,會得到主人由衷的感激。如果妳只是順便來看看,妳不需要帶任何禮物。最多可以給孩子帶點小玩意。如果是商務聚會,雙方的交流就是商務,只要應邀準時出席,不需要另外表達。在德國,如果朋友搬家或結婚,妳可以提前和接受者開誠布公地談壹談該送什麽禮物。有些德國新婚夫婦會把自己的生活用品列壹個清單,送禮物的朋友可以在這個清單上標註自己的禮物,這樣不僅對新婚夫婦有好處,也能讓送禮的人開心。德國人通常會送禮物給照顧病人的報紙快遞員、清潔工、門衛或護士,以感謝他們的辛勤工作,但給他們錢更實惠。妳可以把賬單放在信封裏或者直接塞到他們手裏,同時感謝他們的工作。
七、德國人的生活很少忌諱。
在德國,“13”是禁忌。如果13恰好是周五,人們會特別謹慎。此外,德國慶祝生日的習慣與中國不同。在中國,當妳的朋友生日臨近時,送他壹份生日禮物,祝他生日快樂。他壹定會感謝妳的關心和熱情。但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德國,只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因為按照德國的習俗,不允許提前祝賀生日。
在前聯邦德國,年齡、職業、婚姻狀況、宗教信仰、政治觀點甚至個人收入都是隱私,認識多年不知道對方底細是常事。另外,別人買東西,即使喜歡,也不要問價格。遇到生病的人,除了感冒或外傷等常見病,不要問病因和病情,否則會招來窺探他人秘密的嫌疑。拜訪朋友時,壹定不能搞“突然襲擊”式的拜訪,壹定要事先約定。
前民主德國的居民樓煙囪比較大,所以城裏有壹個專門清理煙囪的工人。人們相信,誰在半路上遇到掃煙囪的人,誰就會有壹個順利的壹天;如果有人在掃煙囪的人經過時碰了他,他這壹天會有好運。這是為什麽呢?原來,以前德國的房子比較簡陋,爐竈和煙道都比較簡陋,容易引發火災,如果煙囪工人清理幹凈,這樣的災難就會避免。這個習慣延續至今。
在德語中,人們經常用人稱代詞“妳”或姓,後跟“先生”或“女士”,以示尊敬。稱呼未婚女性為“小姐”已經不時興了。在親戚、朋友和年輕人中,“妳”或名字更常用。年輕的學生也直呼長輩的名字,這不是不尊重,而是親密的表現。人們在認識後不久,往往會把妳的尊稱改為“妳”,這種隨意的稱呼現在使用得越來越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