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聞道先生的指導下,那些看起來粗糙呆板、毫無生氣的小木塊,通過描摹、鋸割、刀削、打磨、細沙,壹個個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有著自己的體溫和感情,飽含著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讓我們愛不釋手。
01.童年的感受
1987年7月,劉健出生在四川盧希安縣壹個普通的農村。
我的父親是壹名木匠。小時候看到父親“用斧子鋸爛邊,壹只眼斜看,巧手順著心,用方粉筆線畫”。我把原木變成壹塊塊木方,做成家具、門、窗、水桶等東西。我覺得每個手勢都充滿了魔力。
還有我爺爺,他以家裏種的竹子為原料,以兩把刀為工具,劈邊切條,編織出許多類似工藝品的生活用品。在劉健眼裏,這些在農村常見的手工藝品,總是那麽美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記。他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爺爺做竹梳,編籃子。別的孩子覺得這是件苦差事,他卻樂在其中。
上高中之前,劉健是個“問題少年”,好動,調皮。他癡迷於網絡遊戲,對學習並不貪婪。每次家長會都讓家長尷尬。後來,他們沒有參加任何家長會。
初壹的時候,學校每周開半天興趣班,美術老師帶他進去,給他進行最初的美術啟蒙。在這裏,他首先提到了中國畫的筆觸。暑假的時候,他還和老師的兒子壹起去老師家學習。
中考的時候,因為差了2分,不得不去壹個“天價”高中。那天,在學校的繳費處,劉健看到父母壹張壹張地反復數2000元的鈔票,然後交給收費員,換來了他進入高中的收據。劉健的內心有壹種強烈的刺痛:父母有苦難言,我卻懵懂混沌。好大的叛逆!
從此,在高中的三年裏,劉健得到了蓬勃的新生。
因為對國畫的興趣,他選擇了高中美術班。在接受了更廣闊的繪畫領域後,我才知道,美術不僅僅是國畫,還有高考涉及的素描、色彩、速寫等等。對建模特別敏感,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素描上。
三年後,劉健從入學時排名最後的差生,成為文化和專業課的尖子生。2006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選專業的時候,真的不知道版畫系是學什麽的。未來的方向在哪裏?光是想到可以在板子上刻畫出來,就和妳的深愛是壹致的。
進入大學的劉健,就像壹條向往大海的魚。他來到更廣闊的水域,享受遊泳,汲取知識的養分。大學期間,他連續四年擔任班長和學生會幹部,參加了大量的社會實踐活動,作品多次獲獎。除了本專業的學習,他幾乎去過木刻、陶藝、雕塑、立體等專業課。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四年真的很值!
大學畢業後,劉健順利進入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成為壹名職業設計師。
02.根植於內心的渴望
“聞道老師”是劉健上大學時取的QQ名,壹直沿用至今。“聞道”是指妳在與道互動,表達妳的感受和事物,讓夢想成真;“先生”意味著他將壹生做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者和傳播者。
他對木頭的癡迷和沈迷,根植於他的靈魂深處。在他眼裏,生活中扔掉的廢柴,比如冰棍棍、外賣筷子、托運架等。,都是完美作品的雛形。壹塊毫不起眼的枯木,常常會讓他停下來看壹眼,腦海裏會清晰或模糊地浮現出變成了什麽的畫面,從茶幾、個性雕塑,到書簽、發夾、別針、吊墜。
在他看來,木材是有生命的東西,應該受到尊重和珍惜。看木頭就像壹個人,每壹塊木頭,其紋理千差萬別,仿佛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那些橫的、豎的、方的、圓的;交錯、平行、放射性、雜亂;迷人的,粗糙的,深的,淺的木紋,都帶著它們的成長軌跡,藏著我們說不完的故事。
和木頭相處,感受它的氣息,賦予它情感和溫度,和它壹起和世界壹起生活,是壹件和諧美好的事情。
03.像冥想壹樣純粹
為了追溯原木的生長軌跡,2017年,劉建來到了合江法王廟。
法王廟始建於宋元,興盛於明清。那是清朝同治時賜的“十方叢林”,慈禧太後親自賜的“法王廟”牌匾。為了報答皇帝的恩情,法王廟歷經十年修建了萬壽閣,供奉聖旨和喪葬儀式。從那以後,這種香在四川南部興盛起來。
寺廟四周樹木蔥蘢,竹波蕩漾。紅豆、銀杏、巖紅、楠木等樹林立壹片,寺院青瓦紅墻掩映在萬綠叢中,襯托出飛檐畫閣。
來到這個禪修之地,劉健被這裏的靜謐、自然、純凈所吸引,仿佛整個人都是空的,內心是寧靜的。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內心的呼喚。他在這裏遇到了法王寺的住持德祥法師。他們談了很多,從歷史,自然,冥想,到思想,信仰和木工。大師被他的心感動了,在寺裏給他提供了空間,讓他有了自己的木工工作室。
閑暇時,他會來到這裏,和他喜歡的木頭相處。寺廟安靜的環境,簡單的生活,會凈化壹個人的靈魂,清理壹個人的大腦,修復負面情緒,讓整個人變得空虛。
德祥法師告訴他:當妳能放下更多的期待,只安心於當下,與妳手中的這塊木頭連接,專註於每壹刀每壹戳,妳其實就是在修行。
這兩年,只要有空,他就會開車去法王廟,待上幾天,專心做他的手工木。他說,在這裏,他常常有穿越的感覺。簡單的茶,簡單的棉衣,冥想,無私的木作,很平靜,很灑脫。
04.用愛建立壹個家。
照片中的女人是李江,劉健的情人。他們是高中同學,被相同的愛好吸引。他們經歷了愛情,步入婚姻,有了壹個小女兒。李江在美術學院主修設計。生完孩子後,她把重心放在了孩子身上。她平時在讀書會做壹些策劃設計工作,也教他們畫畫,插花,做手工藝品。
他們的女兒劉子玉,4歲,是壹個可愛的小精靈。跳舞、繪畫、制作手工藝品和彈琵琶也是她的愛好。
4歲的孩子眼睛裏總是充滿各種好奇,也會問很多問題,就像壹個停不下來的小馬達。小玉子很會聊天,她也很會聊天。她的聊天能力遠遠超出了我們成年人對壹個4歲孩子的預期和想象。
李江告訴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女兒常常給自己帶來驚喜和感動。
有時候,小兩口有點別扭。盡管他們背著女兒,她總是意識到:
媽媽,妳生爸爸的氣了嗎?跟他談談!
很多時候,我覺得女兒也是我們的老師,教我們簡單,讓我們放下很多東西。
在這個小家庭裏,人們可以看到尊重、平等、簡單、和平的模式。女兒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父母盡量不去限制孩子的思想,控制孩子的行為,平等相待,讓孩子自由快樂地成長。
劉健認為,父母應該最大程度地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愛和尊嚴中成長。只有在愛的氛圍中成長的孩子,才會有安全感和自信。所以他從不懈怠與女兒的每壹次互動,哪怕是很忙的時候,只要是女兒的互動,他都會回應。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因為現實的殘酷而放棄自己的夢想,也很容易被復雜的事情幹擾。
對於劉健來說,在生存和信仰之間,現實壹度讓他有些無奈和迷茫。他現在做的事情不是他的愛好,而是唯壹的謀生之道。
他說:面對現實,妳必須坦然接受,坦然擁抱。但無論如何,我還是會堅守發自內心的感情,堅定地走在通往遠方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