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我在2月2日把女兒送回了長春。前壹天晚上,女兒粘著媽媽,不願意回學校,願意在家陪父母。她媽生氣地說,妳走吧,把我壹個人留在家裏!早上七點需要去德州東站,匆匆洗了把臉,匆匆吃了壹口飯,下樓。女兒補充道,我真的不想走。她媽說,別矯情了,不然就趕不上公交車了。
上車,壹路開到車站。在路上,女兒又發牢騷了,她百般不肯離開家和父母。我很驚訝。聽說上大學的孩子壹般都是這樣的:大壹就想家,天天打電話;高二的時候打電話少,缺錢的時候才聯系父母;大三父母要主動給他們打電話,但對父母的關心不耐煩;高三好像忘了爸媽,天天想著怎麽在外面找個家。但是女兒大三了,每次都舍不得回去。有時候會和她媽媽鬥嘴,生氣。她還說:很多同學假期回家晚或者不回家,在學校學習,旅遊;為什麽我回家了?我以為我把妳們兩個掛了!不管我們怎麽和她解釋,我們都不用和父母在壹起。我們還沒老,不需要有人照顧。讓她安心學習。等我們老了再想也不遲,只是她不聽。記得寒假陪女兒練車,去袁敬華老年公寓的時候,我指著給她介紹,說等我們老了,就來老年公寓過日子。女兒壹聽就急了,說不能來了。妳又不是沒有孩子。無論我在哪裏定居,妳都要跟著我。怕她影響開車,我只好含糊地說,好吧好吧,跟著妳。在車上,聊天,女兒說她系裏很多女生都想出國留學。我問她是否願意出國。她說,別走,家小姐,掛妳們兩個。我嘴上沒說什麽,心裏卻滿滿的甜蜜。都說女兒是父母親的小棉襖,壹點不假。世俗之人雖願生兒育女,卻難掩對“壹個懂得傷人的女兒”的向往。尤其是第壹胎是男孩的夫妻,非常渴望第二胎有個女兒,以此來安撫安慰絕望的心。
大概8: 30,9: 43到高鐵站。時間還很充裕。還有壹個同學的孩子,是男生,大壹。等他們準備進站了,再讓他們進站。我女兒不想早進去。在外人面前,雖然她不再說不想離開,但我們知道她的表情。那個男孩還沒拿到票,所以他進去拿了。取完票,他坐在行李箱上,在候車室的欄桿裏玩手機,在大廳裏四處張望。他的母親看著他,告訴我們,我的兒子只是野生的。去年,上大學之前,他壹直在喊,怎麽還不開學?我希望收到通知後能飛去學校。上大學後,幾乎不主動聯系家人,有時和他微信聊天,很少回。今年寒假回來,我讓他想媽媽。他居然俯在我耳邊,低聲說——媽,說實話,我真的不想妳!好難過!寒假的時候我也很期待開學,說在家呆膩了。我們安慰她,孩子還小,懂事。她說,哎,白燕,每個孩子(壹人壹性格)。當我們談話時,我們轉過頭去看那個男孩。他向大廳裏望去,壹點也不留戀離家的日子,而是像小鳥壹樣仰望藍天,拍打著翅膀飛翔。女兒和男孩的差別這麽大是因為性別嗎?我想不通。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對家庭感到滿足的詞,大多與女性有關,比如“安”字,表示房子變形,裏面有個女人,意思不難理解。“婚”字也是壹種證明,對公婆的贍養主要以女性為標誌。自然界的動物大多也是母系後代,雄性外出狩獵和保衛活動。用男孩媽媽的話,也可能更好地揭示這種現象——他們的孩子。
回家的路上,離車站不遠,女兒在家庭群裏發消息,說她剛上車,正往長春方向開。妻子在前面的車上給男孩的媽媽打電話說,男孩的媽媽說兒子壹點信息都沒有。她讓妻子有事及時告訴她,兒子不要聯系她。
在家裏,下午四點,女兒發了微信,上了壹輛出租車去上學。
六點,女兒發來微信,打算放假前把臟衣服床單洗幹凈。
八點,女兒發來微信,她已經洗完衣服床單,正在休息準備吃飯。
十點,女兒發微信,說外賣不比在家舒舒服服吃。
每天女兒還是會發三餐的圖片,抱怨學校的飯菜有多油,多不健康。還不如在家做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