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愛思唯爾“學術之春”的勝利

愛思唯爾“學術之春”的勝利

在壹系列持續抵制之後,“學術之春”迎來了階段性勝利:

英國政府計劃撥款5000-6000萬英鎊資助學術研究成果的“開放獲取”。壹些觀察家認為,盡管英國在學術出版領域的份額非常小,但這壹政策可能會在大西洋彼岸引起連鎖反應,對傳統學術出版的批評會更加激烈。

7月6日,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壹份名為《數學論壇》(Forum of Mathematics)的“開放存取”期刊,旨在為數學研究人員提供與傳統期刊同等質量、經過同行評議的學術論文,並在此基礎上建立最權威的國際同行評議團隊。為了推廣該期刊,劍橋大學出版社決定在其出版的前三年放棄出版利潤,並向作者提供獲得該期刊所有文章的權利。

劍橋大學大力推廣“開放存取”期刊,與期刊編輯委員會創始人之壹、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著名數學家威廉·蒂莫西·高爾斯針對世界上最大的學術文獻出版商之壹埃爾塞弗集團發起的“學術之春”抵制運動有關。

早在5438年6月+10月,Gals就發表了壹篇博文,列舉了愛思唯爾集團的幾大“罪行”,包括利用商業“捆綁手段”向大學圖書館出售期刊數字訂閱權,以及任意提高訂閱費等。他表示不會在集團旗下刊物發表文章,也拒絕做外聘審計員和編輯。這篇博文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註。目前已有超過12000位學者表示支持抵制運動。學術界和出版界對商業出版牟取暴利、收緊學術傳播渠道等行為進行了廣泛的討論。

牛津大學終止了與愛思唯爾的學術合作

高爾斯批評愛思唯爾的商業行為近乎武斷。除了“捆綁”漲價,還阻止了開放閱讀的實施,取消了壹些試圖討價還價的大學圖書館的訂閱資格。但是,為什麽愛思唯爾集團在阻礙學術交流和商業壟斷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著學術出版巨頭的地位?高爾斯認為,許多圖書館為了成功獲得學術期刊的訂閱權,不得不“忍氣吞聲”。此外,許多大學圖書館孤立無援,缺乏聯盟,這也讓愛思唯爾有利可圖地“乘勢而上”。

事實上,壹些學者已經意識到,他們有權說“不”,抵制愛思唯爾武斷的商業行為。令人驚訝的是,最激烈的反抗來自群體內部。2006年,愛思唯爾旗下的《拓撲學》雜誌的整個編輯部辭職,以抗議高額的訂閱費。編輯委員會成員、牛津大學數學教授馬克·拉肯比(Marc Lackenby)表示:“作為壹個學術出版集團,愛思唯爾不以學術交流為目的,而是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標。這麽高的費用會損害拓撲的聲譽。”據悉,隨著拓撲編委會的辭職,牛津大學也中斷了與愛思唯爾的學術合作。愛思唯爾也對辭職事件進行了反思。“我們在學術圈出版了千余種期刊,面臨的內部管理問題自然層出不窮,但這是第壹次出現編委會整體辭職的情況,值得我們總結經驗教訓。”

“開放存取”期刊的學術界與公眾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社會學家珍妮特·芬奇(Janet Finch)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從長遠來看,未來學術成果的出版將趨向於“開放獲取”。開放獲取期刊自誕生以來就備受關註。加拿大全球健康創新中心的Gunther Eysenbach總結說,開放獲取期刊有三個主要優勢,即容易引用和用戶多樣,這為跨學科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數字人文中心主任梅麗莎·特拉斯認為,借助信息技術平臺的“開放獲取”期刊有著光明的未來。“與傳統期刊相比,建立在社交媒體和網絡傳播基礎上的開放獲取期刊將為學術研究帶來更多便利”。

然而,壹些學者對“開放獲取”期刊的學術論文質量提出了質疑。對此,挪威特羅姆瑟大學(University of Troms?教授科特·賴斯(Curt Rice)說:“出版商不會通過降低費用來大幅降低文章質量。網絡媒體的傳播和公眾的監督將為學術透明、規範和合理化創造壹個不斷增長的環境。”

與其他學者不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斯蒂芬·庫裏對開放獲取期刊給學術界發展帶來的新挑戰深感擔憂。他認為“充滿枯燥專業語言的科學論文比高額費用更可怕。”面對讀者的擴大,科技論文也會面臨可讀性和通俗性的雙重要求。特別是那些專業性強、可讀性差、缺乏與讀者互動的轉基因、氣候、防疫、藥物政策、能源等學術文章,在開放存取期刊的實施中將面臨更多的考驗。"

出版業:高收費來源於出版前的高投入。

在壹系列持續抵制之後,“學術之春”迎來了階段性勝利:英國政府計劃撥款5000-6000萬英鎊資助學術研究成果的“開放獲取”。壹些觀察家認為,盡管英國在學術出版領域的份額非常小,但這壹政策可能會在大西洋彼岸引起連鎖反應,對傳統學術出版的批評會更加激烈。

據報道,在英國,出版商每年向大學圖書館收費約2億英鎊。對於這種高額收費,社會各界對出版社從納稅人資助的科研成果中獲利的行為不滿。面對學術界的諸多批評,學術出版社回應稱,從傳統出版向“開放存取”期刊轉變,首先要考慮出版社在出版過程中增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自然》雜誌主編菲利普·坎貝爾(Philip Campbell)表示,“我認為,在有價值的學術成果背後,出版商做了大量復雜的工作,比如篩選論文、組織同行評審,因此高收費是合理的。而如果要運營數字平臺,則需要額外的資金。”

“開放獲取”出版組織《公共科學圖書館》的生物學編輯部主任提奧多拉·布魯姆認為,考慮到隨著讀者的增加而增加的印刷和郵寄成本,訂閱模式在平面媒體的現實中是有意義的。但在網絡世界,相關費用止於結果發布的那壹刻,不會因為讀者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出版商承擔的高風險需要高收費來支撐。

愛思唯爾(Elsevier)總訪問主管艾麗西婭·懷斯(Alicia Wise)在回應大學圖書館指責出版商收取高額訂閱費的問題時表示,學術界對訂閱價格不滿的主要原因是大學圖書館對其訂閱的期望與他們所能負擔的費用之間存在巨大差距。“這種差距的存在並不源於我們設定的價格或者收購,而是源於大學圖書館的預算與過去幾十年全球研發投入的差距。全球在R&D的投資每年超過壹萬億美元,年增長率高於4%。這使得科研項目越來越多,達到發表水平的論文數量也越來越多,但圖書館的負擔能力卻非常有限。這個問題需要出版社、學者、贊助商共同關註,共同解決。如果出版業沒有投資電子期刊,學者可能還是要去圖書館查詢實物資料。對出版業的投資帶動了電子期刊、數字存檔和標簽分類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