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讓語文課堂幽默起來
在壹項關於最受歡迎教師素質的調查中,總結了12個好老師的素質,其中之壹就是幽默。學生的理由是幽默能帶來快樂,讓課堂不單調,課堂氣氛不沈悶。英國學者鮑曼曾在壹篇文章中指出:“理想的教師應該達到藝術化的教學水平,善於用幽默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學得更好。“幽默是壹種技能,不是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所以既然不是天生的,就說明我們可以培養自己。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幽默感:
首先,在課堂上機智快速地指出學生的缺點和優點,微笑著肯定和否定。幽默不是油腔滑調,也不是嘲諷或諷刺。人只有被平等對待,冷靜,聰明,透徹,才會幽默。
其次,幽默是智慧的壹種表現,必須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基礎上。
再次,想要學會幽默,首先要學會大度,不斤斤計較,保持樂觀的心態。只有虛心,學生才能虛心,才能在課堂上感受到各種樂趣和快樂。
幽默是調節師生關系的潤滑劑,是調節課堂氣氛的好方法。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快樂。
特級教師錢夢龍曾經去外地做過示範課。起初,課堂氣氛嚴肅而緊張。錢先生走上講臺後,笑著說:“我請妳猜壹個謎語。妳雖發了財,卻夜夜想成才。”此語壹出,猶如壹塊石頭扔進了平靜的湖中。它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活躍了課堂氣氛,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們在積極思考。過了壹會兒,壹個同學舉手回答:“錢夢龍。”全班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學生們壹下子就接近了錢老師。學生突然覺得這是壹個幽默的老師,跟這樣的老師學習壹定是壹種享受。這樣搞笑的對話效果可想而知。還沒開始上課,同學們就已經興奮不已,躍躍欲試。笑聲填補了師生之間的地位差距,幽默的交流猶如溝通師生思想感情的橋梁,使師生形成了人格平等、感同身受、共同追求的和諧氛圍。
第二,使交流語言生動
語文教學是人文性的,教學內容生動深情,學起來要“寫”。如果教師的語言在課堂上沒有“情感”,不能與之同悲,不能與之同喜,不能與之同感,這樣的課堂就會平淡無味,學生在感知和理解上就達不到教學目標。所以有經驗的老師會通過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起學生情緒和思想上的興奮,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老師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氛圍,撥動每個學生的心弦。這樣的語言之所以能打動人心,是因為它包含了壹種激情,壹種深沈的聲音,壹種情感和靈魂的表達。往往能對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取得優異的教學效果。但是,值得註意的是,激情不等於矯情。只有教師真正動情的話語,才能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否則會適得其反。
教《大江之戰》的時候,壹邊讀《洶湧的激流》,戰士們的沖鋒舟劈波斬浪,飛向漂流的樹梢、被摧毀的房屋、搖搖欲墜的電線桿。在安早垸,他們救出了被洪水圍困三天三夜的幼師周。在潿洲灣,他們給了等了近九個小時才爬上樹梢的姜山希望。.....哪裏有洪水,哪裏就有旗幟飄揚;哪裏有危險,哪裏就有閃光的軍徽。洪水中的人們看到了紅色的五星和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們的救星。“老師們充分把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在泛讀中讀到解放軍戰士的堅強戰鬥精神。給學生們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震撼;被解放軍叔叔崇高偉大的抗洪精神深深感動。
清平樂村居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相愛”的含義,還引用了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的歌詞:“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妳白頭偕老。收集壹路上點點滴滴的笑容,然後坐在搖椅上慢慢搖……”因為學生對這句歌詞比較熟悉,老師的講解能夠觸動學生的心弦,打通古今情感表達的渠道,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是時代感很強,符合教學情境的語言。
在課堂提問中,壹定要註意提高教學語言的層次感和有效性,盡量糾正過多的從正面切入的方式,千篇壹律地問“有沒有”“對不對”。如果這樣,必然會導致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是”、“對”或“不是”、“錯”。
三、讓教學設計的懸念“掛”起來
講故事的人在講故事的時候,每當故事到了緊張的高潮或者緊張沖突的關鍵時刻,突然說壹句“欲知下回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來引起人的食欲,吸引妳繼續聽下去。聽書如此,講課也是如此。懸疑是壹扇從未知到已知的神奇“門”。當門突然被打開,懸念就不在了。所以,壹切都是輕的;然而,當“門”沒有打開時,壹片混亂,猜測不斷,大家都渴望知道答案。所以如果我們想給大家壹個驚喜,制造壹個高潮,那麽在宣布“結果”之前,我們最好輕輕地關上門。如果能在課堂教學中找到這樣的“門”,就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積極參與學習思維活動,引導學生進入壹個從“不問”到“想問”,從“想問”到“敢問”,從“愛問”的學習過程。這樣的課激發出來的教學效果壹定是非常奇妙的。
壹個好的懸念不僅能吸引學生的註意力,還能把無意的註意變成有意的註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分析問題的積極性。久而久之,“懸念”的積累也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時適度的懸念設置是“懸”和“有效”的關鍵。
首先,在新課的開頭設置懸念,可以激發學生的欲望和追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吸引學生的註意力,激發他們聽課的熱情。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及時向學生提問,為內容增添壹些神秘感,保持學生的興趣,積極思考和回答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獲得學習的滿足感。在課的總結中,如果設置壹點懸念,可以為下壹節課的內容塗上神奇的色彩,促進學生思考和學習。有的同學還會翻開課本,尋求答案。可以說這也是壹種積極的預習,甚至可以刺激學生走出課本,擴大知識面。
其次,懸疑不是沒有答案的難題。懸念設置要有難度,要適當,要與學生的學習實踐相聯系,這樣才能保持血液的新鮮和好奇,才能思維活躍,始終處於思維活躍的狀態。懸念的設置壹定要結合學生的情緒,在學生情緒飽滿的情況下,懸念的設置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設置適當的懸念,既能吸引學生的註意力,又能消除被動思維帶來的疲勞,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融入到充滿活力的課堂中。
《草船借箭》中,周瑜說:“是,先生,如我所想,現在軍隊缺的就是箭,想請先生負責造十萬支。”老師抓住“相同”和“爭先恐後”這兩個詞,設下第壹個謎語“周瑜為什麽明知故問?為什麽要讓諸葛亮趕造決定成敗的十萬箭?”學生在學習周瑜活動的第三段時,不禁恍然大悟,周瑜是被人故意陷害的。然後他搶著“我得告訴將軍們,造箭的材料不要給他準備。”設第二個謎語,“那麽諸葛亮三天能完成嗎?”學生們學到第四段,諸葛亮向魯肅借船的時候,老師設了第三個謎語,“既然是箭,借船有什麽用?”學生們懷著極大的興趣繼續讀下去,並想找到答案。說到草船借箭,學生才知道廬山真面目。最後老師抓住了“巧妙計算”這個詞,設置了最後壹個謎語“上帝在哪裏?美在哪裏?”在課堂上,學生們在迷宮中享受學習和解謎的樂趣。再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結尾,討論的是“為什麽在新年到來的時候,小女孩會凍死在大街上?”學生們斷定這個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是資本主義剝削制度造成的。老師趁熱打鐵。“如果這個小女孩生活在我們社會主義中國,她會是什麽樣子?”雖然正文結束了,但是這個懸念卻久久不能平靜他們的心。學生們很自然地開始比較、聯系和理解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差異。
第四,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堂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註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珍惜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學習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重要途徑,應積極推廣。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途徑,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學習、交流和表達的頻率和效率,實現優勢互補,有利於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的培養,以及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但我們也必須思考以下問題:
壹個是如何讓學生合作,開展有意義的合作,教師如何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基本方法。比如角色的分配,根據個人性格和特長合理分工,為所有學生創造平等參與的機會。
二是這種學習是不是每節課都需要。學生的小組學習是不是走過場,或者只是走個形式。教師要註意營造自由的學習氛圍,控制討論的情況,比如討論過程中是否有人進行人身攻擊,是否有人壟斷話語權而有人壹言不發,是否有人竊竊私語。教師在考察和參與中要“察言觀色”,及時調整。
老師的教學設計是否恰當,是作秀還是教學需要。這不僅需要老師的認可,更需要課程和學生的認可。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投入到研究和討論中去。總之,要看是否到了開展小組學習的時候。這個時間的掌握取決於教師教學的實際操作,教學的藝術性就在這裏表現出來了。教學要達到讓學生停不下來的地步。大部分學生發言踴躍,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時候就是分組討論的好機會。只有學生經歷了獨立思考的過程,有了交流的需求,合作學習才有價值,才有效果。
第五,讓學生在學習中“奮鬥”。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指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其中有很多帶“自己”字的表達:“有自己的經歷”、“呈現自己的經歷”。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想什麽就想什麽,不受別人思維的幹擾,說什麽就說什麽,而不是人雲亦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展示個性,標新立異,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在語文教學中,相對於課文內容的學習,學生對各個單元的練習不感興趣,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自然不高,學習的有效性也就降低了。看到這種情況,我把所有的習題都設定為競賽單元,讓同學們進行競賽,進行分組競賽。這壹舉動立即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響應。下垂的雙手爭著擡起,孩子們的眼睛也有了美麗的顏色。甚至很少在課堂上發言的學生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恭喜妳,妳答對了!”同組的同學會跟著“耶!”“不好意思,答錯了!”話音未落,其他組的同學都用熱切的眼神看著妳,仿佛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讓他回答這個問題。課堂氣氛迅速升溫,學生充分參與,教師及時引導,知識在學習和競賽中不知不覺融合。這和單純的“滿堂灌”相比,是不是費了不少力氣?
在課堂上適當引入競賽機制,可以在競賽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學完《大江之戰》後,為了讓學生更透徹地理解課文,在下課前,單獨留出壹節課的時間,進行小組間的“表演比賽”。賽前公布比賽方法:①以自然組為壹隊;②自編自導自演;③可以加入合理的想象;④時間在10分鐘以內;⑤學生評獎,頒發優勝獎。結果全班同學都參加了自己的表演,就連最不善言辭的同學也得到了“士兵甲”“士兵乙”之類的角色。他們能夠將所有的文本部分改編成劇本,並以極大的投入來表演。讓我們特別驚喜的是,壹群玩家自己制作了完整的道具:解放軍叔叔的軍裝和抗洪用的沙袋。從學生的巨大熱情來看,群體之間的競爭激發了他們的內在潛力,這是學生創造力的另壹個條件。同時,在小組分工和排練的過程中,同學們不僅體會到了解放軍叔叔的堅強和勇敢,也體會到了同學們合作的樂趣和團結的力量。有條件的也可以在班級之間,年級之間,甚至學校之間推廣這種競爭合作的方式,在學好知識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發掘學生的內在品質。
總之,要建立快樂的課堂氛圍,必須積極創造條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積極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成為“獨立、活躍的思考者”,從而享受學習的樂趣,收獲成功的喜悅,讓創新陪伴孩子快樂成長。
綜上所述,良好積極的課堂氛圍能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不僅學到知識,還能讓學生的被動學習成為壹種精神放松。至於課堂氣氛的營造,有很多方法,如:環境渲染法、物理暗示法、模擬情境法等...但無論什麽方法,都是教師對教學方法的追求和創新。在尊重課堂教學氛圍特點的基礎上,求異、創新、求變、別出心裁,讓我們的語文教學藝術更加完美,吸引我們的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快樂暢遊!教育家誇美紐斯寫的《大教學論》的副標題是“把壹切教給所有人的普遍藝術”。學生在課堂上輕松獲取知識,需要壹個輕松、積極、歡快、民主的課堂氛圍。只有在這個課堂上,學生才能敢於發言,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快樂!
宿遷市羅旭中心學校是固。
參考資料:
1.楊久鈞、姚合著《小學語文專題研究》(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版,第165頁)
2.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3年第4期,18頁)
3.誇美紐斯《大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58頁)
4.王彪《語文教學:本體論與方法》(浙江社會科學1999 1版,第99頁)。
5.胡東方《教育生活化的價值》(廣西師範大學,2003年9月,第118頁)
6.《語文課程標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要突出學生的智慧,以積累思想為契機,調動壹切教學手段,從多方面實現新課改的目標。快樂情緒的激發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因此,有必要創造壹個真正豐富多彩、有趣的語文教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第壹,尊重個性,宣傳人性的旗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活躍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新的語文教學必須宣傳以人為本的旗幟,充分發揮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個性發展的基礎作用,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和人文素養。
教人教版第10冊第16課的時候,學生們都很佩服主人公的口才。老師要抓住他們的學習興奮點,巧妙地問:“妳想成為燕姿這樣聰明的外交官嗎?”學生們躍躍欲試。“好,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前往楚都。我是傲慢無理的越王,妳們是齊國派來的小外交官。請問齊沒人嗎?派妳們這些乳臭未幹的人去拜訪楚國?”課堂壹下子活躍起來:有學生學著酒席上的樣子,低頭說:“楚王,妳不知道我們在齊國,大人訪大國,小孩訪小國。妳看,我被送到這裏。”有學生說:“我們齊王聽說楚王最喜歡小孩子。據說楚王有話要和孩子說,我就派他來了。”另壹個學生說:“在齊國,大人負責出謀劃策,所以把跑腿這種粗活交給我們這些孩子,我們完全有資格。”……
把課還給學生,答案多麽精彩,多麽個性化。學生充滿興趣,自由釋放自己的人性、靈性和悟性,從而生出快樂的心情。
第二,強調感悟,體驗學習的樂趣
《語文課程標準》建議:“要充分發揮漢語言文學的整體性、靈活性、形象性、語感強等特殊作用。要改變肢解語言、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的弊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註重熏陶和感受。讓學生在閱讀、感受、欣賞、贊嘆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把語文的被動學習變成語文的自主快樂享受。”
人教版第11冊第1課《桂林山水》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領略漓江之美,先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課件,然後讓他們閉上眼睛,對文中所描述的形象做白日夢,把山和水的色彩、形狀、情態連接成活動場景。在腦海中“放壹部電影”,乘壹艘想象中的小船暢遊在美麗的風景中,充分領略“船在碧波中,人在畫卷世界中”的新奇境界。朗讀時,要求學生以情感的方式進入狀態,找準自己與作者感情的發聲點,通過自己的振聾發聵的朗讀,恰當地表達出漓江寧靜、清澈、碧綠的水的含義。學生們意識到,他們必須重讀“真理”,拉長“安靜”、“清晰”和“綠色”的聲音,以便表達他們的感受。正是這種閱讀和理解,讓學生體會到了朗讀的技巧,分析單詞和句子的能力,以及選詞造句的水平。
引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字裏行間的感情、閱讀中的哲理、學習方法和寫作方法,使學生逐漸學會閱讀,達到“會學習”和“善於學習”的目的,從而引發愉快的心情。
第三,優化評價,營造和諧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只有在親密、和諧、融洽的氛圍中,學生才能在學習中有安全感,才能發揮最大的潛能。”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評價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語文素養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有多樣、靈活、生動、豐富的評語,就能讓學生像春風壹樣,課堂永遠充滿活力。讀完課文,老師這樣評價學生:“多好的讀物啊!”“大家都佩服妳讀書好!”“老師被妳的讀書感動了!”“老師覺得妳長大了可以當播音員!”“這句話妳讀得多好啊!請再讀壹遍,認真聽!”.....如此生動、友好、清晰的語言,學生聽後怎麽能不被深深感染?怎麽會沒動力呢?在教學中,老師的評價與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在壹起,語言的回旋余地可以超越單純的評論範疇,趨向於更加生動豐富。老師也需要恰當地使用肢體語言。壹個充滿希望的眼神,壹個贊許的點頭,壹個鼓勵的微笑,壹個拍拍學生的肩膀,甚至壹個善意的沈默,都傳遞著壹種關懷和尊重。
古人雲:“觸動人心者,不可先感傷。”教育評價不是表面的、輕描淡寫的、打拍子的、背公式的,而是壹種心心相印的活動,發自生成之心。它創造了壹個和諧的氛圍,讓學生享受快樂的心情。
著名特級教師高萬通先生曾說:“學好語文如果有秘訣,那就是‘喜歡語文’;如果說講好漢語有秘訣的話,那就是‘讓學生喜歡漢語’。”老師能把學習變成樂趣,教學效果必然會大大提高,同時也能給孩子壹個真正快樂的童年。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應更多地提出和實施生命教育,讓學生有自由的空氣、精神的沖擊、成長的體驗和探索的追求。將快樂進行到底,讓學生永遠“享受”語文學習。
參考資料: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5438+0。
2.《小學語文教學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1995,65438+2月版。
3.《學習的自由》,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出版於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