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壹家人每個周末都會在山野的農場和森林裏漫步。我在奉化近30年,我覺得我去過很多地方,但事實和我想的差遠了。
最近壹次午休,跟隨風華的幾位文化界人士開始了探索上田的短途旅行。
我們提前通過的是葛坳水庫的建設,未來這裏將形成壹個大規模的人工湖。旁邊建了壹條風景優美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邊上有獨特的網格欄桿,看起來就是那種海景高速公路。水庫還沒建好,開在這條路上很清爽。可以想象,將來水庫建成投入使用後,壹面是綠樹成蔭的湖泊,壹面是盛開的山野。在這樣的路上開車將是壹件多麽愉快的事啊!
為了探尋古跡,我們來到了水庫的最遠端,之前的壹些房子基本都被拆了。據同事沈先生說,壹年前這裏都是房子,可見這次協商拆遷動作也夠快。
根據導航,我們找到了明代照壁,不走近很難看到。周圍除了碎片和雜草,沒有多少像樣的建築。這個照壁保存得相當好,由三部分組成,中間部分有壹個圓形圖案,頂部有兩條龍在屋檐上爬行。整個照壁左右對稱,這期間應該做過壹些修繕。他像壹個千歲老人,獨自在這裏守護著自己的家園,見證著這片土地上的前世。不禁讓人想起余先生對的千年嘆息。也許我們再見到他的時候,應該是在別的地方!
下壹個目的地是眉山的尊頂寺。在幾個熱心村民的指引下,我們駛入了壹條正在建設中的盤山公路。路很寬,山路很陡。途中被幾輛巨無霸工程車擋住了去路,正遺憾地往家走。這時施工師傅說,他們剛下班,我們把車挪到邊上,他們的大車就能開走了。時間真的很早,不如來的正是時候!
繼續開,感覺路還挺長的。盤子越高,我的耳朵似乎越有感覺。我心想,修這條路應該花不少錢吧?這是政府專門為上面的寺廟修的路嗎?帶著這個疑問,當我們到達山頂時,我們到達了目的地尊頂寺。站在寺廟門口,我發現這是壹個非常好的觀賞地點。放眼望去,壹座座村莊點綴著青翠的山丘,看起來是那麽的寧靜和無憂無慮。
金鑾殿正門附近貼了壹張修路通知,也解決了我們的疑惑。寺廟出資修建的原盤山公路的三分之壹,其余由當地政府支付。顯然,修建這條路不僅是寺廟的願望,也是政府支持的。
尊頂寺海拔400多米。相傳每年端午節梅山都會下雨。據說菩薩要清凈梅山,在這裏祈福很有效果。因此,許多朝聖者絡繹不絕。尤其是端午節的前壹天,人們會來到山上守夜祈禱,山路又長又陡。這些香客開始修這條山路應該很可惜吧?
在寺廟外的左後方,有壹口非常著名的煉丹古井。相傳東晉時,有個叫葛仙翁的道士在眉山修行。當時浙江沿海地區爆發了壹場瘟疫,在特山到處尋找草藥。天然山泉之水煉成丹藥,廣為使用,藥到病除。世人都說菩薩會再來救苦救難。很快,人們就制作了雕像來建立神龕,並供奉了香火。這煉丹的泉水叫“藥泉”,也叫聖水。道教的範疇裏雖然沒有菩薩這種東西,但在普通人眼裏,道士、和尚,只要是幫助保佑普通人的,都尊稱為菩薩。道教和佛教的本質都是救苦救難,幫助眾生。
下山的時候聽說尊頂寺有個和尚的墓塔,很難得,值得壹看。有同行之前看過,想帶我們去看看。可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具體位置也忘了。下坡上坡的時候發現喘不過氣來,沒發現。還好我問了旁邊的寺主,我看到了手指所指的地方。
在寺廟前的山腰上,壹根尖頂般的柱子矗立在壹片綠色中。如果妳想看到妳的真面目,妳必須走下壹個非常粗魯的斜坡。前面幾個腿腳已經率先下了。我壹直很害怕這種路。再加上我壹直不太願意去這樣的地方,所以站在斜坡上也無意下去。但是,隨著周圍的人漸漸往下走,包括壹位80多歲的老人,不願意再增加好奇心,我終於下定決心小心翼翼的往下走。
壹下山就看到了墓塔的全貌。整個墳墓就像壹座塔的底座。主體和上部尖柱呈正六面體形狀。主體由壹些長石頭制成,每塊石頭都被切割在壹個六邊形的角上,角度為120度,切口呈傾斜狀。從另壹邊過來的石頭在轉角處形成完美的拼接,既保證了形狀的規整,又防止了主石前後左右的位移,保證了主體的穩定。精巧的堆砌方法充分顯示了當時建造者的智慧和技藝。
乍壹看,主體上方的尖塔還以為只是主體的附屬物。但仔細壹看,發現主體的六個面上都刻有文字。雖然年代久遠,但依稀可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特別是沈老師和姜老師的記錄和分析,內容逐漸清晰,並題寫:平安造壹座普普通通的塔,塔望直面人鬼。鬼欲住凈土,人欲知,三界諸佛皆聽華嚴取經。由於風化,有些詞可能不是很準確,但大致意思很清楚。雖然和尚的法號還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出他生死與共,對佛真誠。而我們在他的塔前仔細辨認和記錄,應該都在他的遺囑裏。也許在不經意間,我們都成了佛陀信息的傳播者。
這壹刻,沒有什麽獨到的見解,只有對精湛的建造技術和墓主人的敬佩,對尊頂寺這個名字的深刻含義似乎也明白了壹點。
雖然這次旅行到這裏就要結束了,但是短短的壹個下午,我收獲了很多,不僅陶冶了自己的性情,也豐富了自己的知識。現在看來,之前的參觀基本都只是走馬觀花。我在奉化多年,對方圓周邊十幾裏地知之甚少,對其歷史的了解也相當匱乏。
疫情期間不能出遠門,不要後悔。其實這附近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期待下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