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好心沒好報,真的孩子不懂事?不,其實是妳所謂的教育和管教傷害了她,讓她走到了今天這壹步。給妳這篇《父母的十個壞習慣會毀了孩子壹生》,希望妳看完這篇文章不要迷茫。
記住:孩子要管,但放松要有度。
1,對孩子寄予厚望,追求完美。
通常的說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為了不讓自己失望,只能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迎合父母、老師甚至社會評價成為壹個“優秀”的孩子!這樣的優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優秀”是壹把雙刃劍!當壹個孩子迎合父母的期望時,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活也不再舒適順暢!他只能緊緊抓住自己付出這麽大代價換來的“優秀”!這麽“優秀”的孩子,簡直是炸彈!隨時都會被引爆,不是傷人就是自爆!據統計,大學裏有23%的精神疾病的孩子在初高中被公認為“優秀”。
2.當孩子對自己不滿意時,鄙視並懲罰他。
其實孩子在不能滿足父母的時候就已經很遺憾了。這個時候,他們最需要父母之愛的陪伴、幫助和支持。父母無視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緒所支配。他們只是覺得:妳是我的孩子,妳要給我面子,妳要讓我有面子,妳不能丟我的臉!然後用妳自己古怪的規則和框框來約束孩子。但是孩子往往比較叛逆,妳越管他越不聽!
壹個寶貝女兒放假剛開始天天打遊戲,晚上12才睡覺。家裏的媽媽,月經,奶奶都不耐煩了:我天天玩電腦不寫作業怎麽辦?指責孩子,孩子在空中哼了壹聲,依然如故。她父親出差回來,正好趕上他妻子擔心這件事。他進了女兒的房間:女兒轉過身叫了壹聲“爸爸”。他說:玩電腦,沒事,妳玩!然後把手放在女兒頭上,半開玩笑地說,爸爸送妳點愛的能量。不要耽誤妳的發揮。繼續玩。十分鐘後,他松口說,好吧,不想玩了,早點休息。不要累死!那天晚上,我女兒十點半就睡覺了。給孩子壹些空間,讓他們在內疚的狀態下依然能得到愛,孩子也會聽話,對自己負責。當孩子做了壹件妳不那麽滿意而他又心知肚明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默默陪伴,單純的給他愛和支持!
3.把妳的孩子和別人比較。
這是所有父母的通病:當妳給孩子戴上“攀比”的枷鎖,孩子永遠不會快樂。
4.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考第壹就買球鞋!當妳進入前五名的時候,我們會像壹家人壹樣旅行!很多家長都把這當成了對孩子合理的、開明的獎懲措施!殊不知,這給孩子帶來的潛意識信息是,只有達到父母的標準,才是被愛的。那麽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就會付出失去自我的代價!
上面提到的這位父親,對女兒的學習從來沒有任何要求,甚至開玩笑說:“考前不要幾個,考前幾個被老師盯著看就麻煩了!”但是有壹次女兒考了第三名,我還是很開心。她對爸爸說:爸爸,今天請我吃肯德基!這位父親說:好吧!但是爸爸沒有邀請妳,因為妳是第三名。爸爸愛妳,就算妳想吃肯德基,爸爸也會邀請妳的!
孩子不耐煩的說,好,好,我知道了。妳的心怎麽樣了?不用說,她是幸福的!
5.細數孩子們的過錯
父母最願意罵孩子,也最願意教孩子!教學是每個家長都特別熱衷的事情。有人從教導中感受到自己的威嚴,有人從中感受到征服的快感。不管孩子是嘴上服氣還是心裏服氣!然而,最好的教學是“無字教學”。批評孩子是不對的,要麽讓孩子失去自信,要麽讓孩子失去自尊。
6.預言孩子壹文不值
預測壹個孩子沒有價值有兩個後果。第壹,妳越說他沒出息,他就越沒出息,完全喪失鬥誌和學習能力,最後實現了妳的預言!另壹種孩子,妳越說他沒出息,他越要證明自己有出息,但如果壹輩子活在“證明”裏,他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人生的智慧和快樂。有壹個在農村長大的女孩。她有個哥哥在上面。從小父母就偏愛弟弟,認定他比她更有前途。她很委屈,很不服氣。所以,如果妳有上進心,壹定要爭口氣給父母看,看她能不能比得過哥哥。後來她考得比哥哥好,考上了大學,找了份好工作,結了婚。但是因為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向父母證明,丈夫實在忍無可忍,要和她離婚...
7.代替孩子做選擇
兒童心理獨立有三個階段,即3歲、9歲、12歲。孩子自己吃飯,家長要關心,不要幹涉。別說把衣服都吃了。讓我餵它們!或者孩子想穿什麽衣服,妳都要給他選!悄悄給孩子報鋼琴班也是不明智的。
父母總是在用自己的大腦操縱孩子,而忽略了替代的過程,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過程。當妳剝奪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長,孩子就失去了某種能力。
8.限制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父母喜歡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但是,孩子的天性就是妳越不希望我這樣,我就越想要!
9.總是擔心孩子。
我不認為孩子有控制能力,我也不認為孩子其實可以!所以-妳得到不想要的結果的最好方法就是擔心!妳擔心早戀,孩子肯定會談戀愛;妳擔心孩子網癮,孩子肯定也沈迷了!
壹位媽媽在孩子還在上小學壹年級的時候路過壹家網吧時警告孩子:看,這就是網吧。很多孩子壹進去就變壞了,妳不能進去!日復壹日,剛開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很好奇。終於有壹天,孩子忍不住走進了這家網吧。
後來孩子沈迷網絡!孩子是否自信,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10,不要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當孩子對媽媽說,沒事,我壹個人在家寫作業,妳去忙吧!母親壹關上門,就想,孩子肯定在家玩電腦呢!這種反應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信任我,喜歡我,尊重我!不相信孩子是在摧毀孩子的自尊心。父母總是努力把孩子往成功的方向培養,致力於把孩子培養成“人才”,而忽略了孩子首先要“成人”的問題。於是,問題孩子越來越多。我們認為,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把孩子的狀態調整到平和喜悅的過程,平和喜悅的狀態就是愛!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壹個開闊心胸的過程!改變壹個孩子很容易。妳“遷就”壹個孩子,孩子就會“改變”!父母的壹點點改變,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他會壹點壹點向父母學習“攀比”,用“攀比”消磨自己的信心,讓自己永遠被“攀比”的“痛苦結果”折磨。家長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秀!不要用攀比扼殺孩子的自尊心!
信任孩子,表揚孩子,激勵孩子,給她(或他)前進的動力。這是最好的父母!
再給妳壹本妳父母的教子日記:
(1)總有兩次機會。
從網上看到這麽壹個小故事。
美國加州壹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冬季征兵中被依法征召入伍,即將在最艱苦最危險的海軍陸戰隊服役。
他很擔心,覺得末日快到了。爺爺看到孫子這樣,就開導他說:“兒子,沒什麽好擔心的。到了海軍陸戰隊,妳會有兩次機會,壹次是留在內勤部門,壹次是分配到野戰部門。如果分配到後臺,完全不用擔心。”
“如果我被分配到外勤部會怎麽樣?”年輕人問。
“那也會有兩個機會,壹個是留在美國,壹個是被分配到國外的軍事基地。如果妳被分配到美國,那就沒什麽好擔心的。”
“那麽,如果分配到國外基地呢?”
“還有兩個機會,壹個是分配到和平友好的國家,壹個是分配到維和地區。如果被分配到壹個和平友好的國家,也是壹件值得感恩的好事。”
“如果我不幸被分配到維和地區,該怎麽辦?”
“那也有兩個機會,壹個是安全返回,壹個是不幸受傷。如果妳能平安回來,那擔心就沒必要了!”
“如果不幸受傷了怎麽辦?”
“妳也有兩個機會,壹個還是能夠救命的,壹個完全無效。如果還能保命,又何必擔心呢?”
“完全治療無效怎麽辦?”
“還有兩個機會,壹個是作為壹個敢於沖鋒陷陣的民族英雄而死,另壹個是被動而諾諾躲在後面卻不幸陣亡。妳當然會選擇前者。每個人都會死。用壹個‘英雄’結束自己的生命不是壹件好事嗎?”
人生總有兩次機會!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向兩個方向發展,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但即使是最壞的結果也會包含希望,就像最好的選擇可能會帶來災難壹樣。用中國古代哲學解釋,就是無常;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生活中,我們的很多煩惱其實都是庸人自擾。世事無常,無定論。如果妳用好的眼光看它,它是好的;如果妳用壞的眼光看待它,它就是壞的。所以,讓我們告訴孩子,沒有什麽值得妳沮喪,把最壞的結果考慮清楚。如果妳能承受最壞的結果,還有什麽能壓垮妳?
(二)成功來自內在動力。
有個網友曾經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說:想想那些買不起書的孩子,再想想那些在戰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壓力就會變成動力!中國人多,要競爭的人多。給全世界的孩子壹句名言——人活著不壹定是為了學習,但學習壹定是為了活著!
我不同意他的觀點。“人活著不壹定是為了學習”這句話是對的,但是“學習壹定是為了活著”這句話不壹定對。如果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活著,那麽當“活著”的問題解決了,是不是就不需要學習了?這就涉及到學習的動力是什麽的問題。
學習是生存的需要,但也有求知的樂趣。這兩者經常交織在壹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況,同壹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情況。但有壹點是肯定的:自主學習越多,學習的快感就越強,這個人在學習中就會越持久,越成功。
真正的成功來自內在的動力。
看了鋼琴家郎朗寫的壹篇文章,回憶了他和父親的壹次沖突。小時候,父親帶他離開家鄉,去北京學琴。在申請中央音樂學院期間,他被老師拒絕了,他的才華沒有得到認可。他的父親受到重創,幾乎崩潰,他被督促以壹種嚴重到近乎病態的方式練琴。他忍無可忍,父子起了沖突。沖突中,父親勃然大怒,叫他去死。他當場拿了壹瓶藥丸,逼他吞下去。他拒絕吞下它。我爸尖叫著要他跳樓死!他拼命掙紮,生怕被父親從陽臺上扔下去...說實話,我渾身起雞皮疙瘩。
郎朗最後成功了,很多人可能都歸功於他父親的嚴格監督和自我犧牲。其實並不是。從他描述的沖突來看,父親的強迫和沖動已經讓他厭惡音樂,以至於在很長壹段時間裏,他不僅拒絕彈琴,也拒絕參加學校的其他文藝活動,壹切與音樂有關的活動。
到了那個階段,如果非要找外部的導師,那就不是他爸爸,而是尊重他內部選擇的二叔,壹個不懂音樂的小商販。他只是告訴郎朗不要生鋼琴的氣。“鋼琴沒有傷害妳。妳熱愛鋼琴。”的確,郎朗回歸鋼琴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對音樂的熱愛。
要不是他對音樂發自內心的熱愛,他與生俱來的天賦和才能,以及他自己對成功的渴望,他父親近乎瘋狂的教育不僅不會讓他成功,反而可能毀了他,讓他連普通人都失敗。
這樣的例子很多。據報道,壹個瘋子讓他的孩子輟學,自己教他拉小提琴。他連續幾年每天練幾個小時,水平還是初級。最可怕的不是技術上的不進步,而是孩子們對小提琴的厭倦甚至厭惡。
以反對學校僵化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名義讓孩子離開學校,卻讓孩子進入更可怕的專制教育和封閉教育,這是很多自以為是的家長的誤解。也許妳覺得學校壓抑扭曲了孩子的天性,但妳能保證妳會給孩子壹個更民主、更自由、更文明、更廣闊的教育嗎?我們要時刻以理性的心態對待教育,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生命是不可重復的。每個人都只有這壹次生命。
(3)只有找到自己,才能有創造力。
孩子會跟我去銀行等電話。太無聊了。他四處走動。我在大廳的角落裏發現了壹臺電腦,於是我打開頁面,看起了動畫。直到我辦完事情,催了他幾次,他才依依不舍地走了。
那臺電腦在那個角落已經存在很久了,我卻壹直視而不見。每次排隊都很無聊,但是從來沒想過玩電腦。不僅是我,銀行每天進進出出的人很多,但過去很少有人能碰電腦。平時這個營業廳的電腦都是用來查詢相關業務的,我們老百姓從來沒有想過可以用它來上網。
我問孩子是怎麽找到的。他說看到壹臺電腦,上去搬了壹下,發現了壹個銀行網頁。有了壹個網頁,其他網頁很容易找到。
我明白了。
我不禁想知道為什麽我以前從來沒有做過這麽簡單的事情。他之所以能做到,固然與他的計算機知識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有強烈的願望。他喜歡動畫、遊戲和電腦。當他看到壹臺電腦時,他想移動它,他想找到它。結果真的找到了。
也許我們會想,要是把這個精力放在學習上該多好啊(這裏的“學習”壹詞通常是指考試能拿高分的學習)!但這是不以我們的意誌為轉移的。我們不知道孩子內心的力量會用在哪裏,甚至他自己也不壹定知道。所以人的成長最重要的是發現自己。只有當他們發現了,他們才能被解放和創造。
(D)不要用錢買孩子。
壹個孩子的母親承諾,如果他在畢業考試中取得平均90分,就給他買壹臺遊戲機。結果他超過了90分,得到了遊戲機。孩子很羨慕,說自己平均分90多,卻沒有得到任何獎勵。我說,妳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在班裏受尊重了,學習上更自信了,考上了好學校,人生邁出了好的壹步。妳願意和妳交換壹臺遊戲機嗎?當然不是!
任何回報都比不上妳從事情本身得到的。
用錢收買孩子是壹種勝算不大的策略。物質激勵是壹種非常表面的激勵機制,以金錢為目標,這個目標所能提供的動力是非常有限的。
且不說現在的孩子什麽都缺,就算缺也絕不是必需品。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物質獎勵都是可有可無的。壹旦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得到,他寧願放棄。所以,壹些看似生效的物質激勵,其實只是巧合,只有很小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內在動力。孩子取得的成績和獎勵關系不大。有沒有獎勵,結果都差不多。
“得到壹筆錢”只是短期目標,金錢刺激只能是短期激勵,但學習需要日積月累。在這種曠日持久的活動中,金錢刺激很快就會失效,學習很快就會恢復正常。
學習成績不是可以隨意提高的。再大的回報,沒有能力的支撐,目標也無法實現。面對獎勵,孩子往往願意卻無法實現,或者只有放棄。放棄多了,不僅沒有喚起鬥誌,反而產生了挫敗感,少了自信,少了上進心。
優秀的孩子不是金錢獎勵的。相反,金錢的刺激有時會適得其反。這種刺激很容易在孩子頭腦中造成這樣的印象——學習是苦差事,不是樂趣,學習本身沒有意義,所以需要物質補償。這就把整個事情顛倒過來了!
我們堅信有錢能使鬼推磨,所以我們把孩子變成了鬼推磨,但即使他得到了錢,他的精神成長也不會趨於偉岸。
學習是壹輩子的事。只有讓孩子真正明白學習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並能從學習本身中獲得樂趣,學習才是可持續的。學習如此,工作生活如此。孩子終究要長大,要面對自己的人生。如果壹個人總是為了別人的鼓勵而活,那麽他自己的人生也會壹直處於枷鎖之中。這難道不可悲嗎?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不能用錢作為激勵。但是,物質激勵要適當。
我給孩子的鼓勵通常是壹個擁抱。即使有物質獎勵,也是小恩小惠,比如壹元兩元買個小玩意。他們最多也就是去吃個飯,或者玩半天。至於更大的行動,比如寒暑假去旅遊,就不是獎勵,而是壹種常規活動,需要嚴格規劃。
在這方面,他爸爸比我大方,因為他獎勵他的機會少。他每次花1200塊,效果並不比我壹元兩元的好。現在的孩子不缺物質。他要的不是獎勵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態度,以及成年人的評價。他爸爸的1200代表了和我壹樣的評價,所以他不會對我有更多的期待。孩子適應了我的壹元兩元,這就成了壹個基數,壹個標準,他以此為坐標調整自己的預期和行動。壹般考試壹元兩元,大考三元五元,特大號的好東西才十元二十元。那壹次他在市裏中獎,要求懸賞。我說:“告訴我,多少錢?”他猶豫了很久,鼓足勇氣說:“二十!”我也回復他:“妳想讓我破產!”當然,這是開玩笑,增加和孩子討價還價的樂趣。
錢真的不是問題。他想要的是壹種態度。如果我們的態度是以很大的代價表達出來的,不僅將來難以承受,而且也不壹定有好的效果。
其實孩子不可能在乎這麽長遠的事情,也不可能為了壹個遠大的目標去奮鬥。孩子真的活在當下。他每天都能做好工作,每天都能完成特定的任務,這就很好了。再高的獎勵,也達不到或者達不到;反之,即使沒有獎勵,每天怎麽過還是怎麽過。
物質獎勵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有效。學習本身就是樂趣,有壓力,父母的態度,老師的態度,同學的態度,自己成長的本能,這些都會推動他去學習。獎勵只是事後給予他的壹種肯定。
(壹)給孩子足夠的表揚
所謂遊戲成癮,其形成機制是遊戲刺激了人大腦中與獎勵和成癮相關的回路,遊戲成癮實際上就是獎勵成癮。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妳在現實中能獲得足夠的獎勵,如果妳在現實中能對獎勵上癮,孩子不就獲得了和玩遊戲壹樣的動力嗎?其實那些學習好的孩子,會因為得到足夠的獎勵,沈迷於獎勵而孜孜不倦地投入學習。
如何讓孩子得到回報,在學習中得到樂趣,這是我們成人世界的壹個問題。
家長關註這壹點是不夠的。父母只是孩子生活的世界的壹部分,還有老師,同學,社會,這些都構成了對他的評價。獎勵壹個優秀的孩子不難,但是獎勵壹個不太優秀的孩子就很難了。
正因為難,所以父母的責任更大,因為孩子是妳的,別人管不了那麽多。不做就做不到。誰來做,誰能做?
在報紙上讀到壹個真實的故事。英國25歲的女孩謝麗爾(Cheryl)患有壹種罕見的精神疾病——身體變形癥。她總覺得自己長得醜,每天對著鏡子自怨自艾,早上十次不化妝都不敢出門。她非常討厭自己的外表,以至於經常考慮自殺。
但是後來,這個女生居然成了模特大賽的冠軍!壹個心態如此灰暗的人是如何變得陽光的?
心理學家用壹種特殊的方法幫助謝麗爾重拾自信。她先給謝麗爾拍了兩張照片,壹張濃妝艷抹,壹張素顏,然後陪她走到街上,問每個路人更喜歡哪張照片。結果躲在壹邊的謝麗爾聽到幾乎所有人都說更喜歡不化妝的那個,很驚訝。謝麗爾逐漸意識到了自我認識的偏差,逐漸克服了自卑心理,在朋友的鼓勵下,她報名參加了模特大賽來證明自己的美貌和能力,結果壹舉成功。
可見,自知之明對人生意義重大。人往往會誤解自己,心理醫生起到了矯正的作用。醫生的方法是讓女孩了解別人眼中的自己,通過別人的評價來修正自己的自我評價。
中國人不善於當面表揚和感謝人,這很不好。那年感恩節,狗給我發短信感謝我。其實我什麽都沒做,但是她的感謝讓我很感動,很想為她做點什麽。感恩激發了我內心對美好的渴望。相反,如果我收到壹條投訴短信,恐怕我內心的感受是相反的。
學會贊美人。真誠的贊美,對被贊美的人來說是好事,他會得到回報。那種模式被好評拯救了。
想起博客裏壹位母親的留言,壹個10歲的孩子總認為自己做不到。無論他如何努力,他都趕不上工作上的壹流學生。他抱著媽媽哭著說:“我是個失敗者。”很心疼。多小的孩子啊!
其實他的情況和這個模特差不多。他成績不錯,但在他自己心裏,他就是覺得不如別人。這是自我評價的偏差。如果壹個人覺得再怎麽努力都無法成功,那再努力又有什麽意義呢?“厭學”就是這樣形成的。
母親也可以嘗試心理醫生的方法,創造機會讓他聽到別人的贊美。這個另壹個人既可以是老師(這是最好的,因為老師在孩子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是其他人。總之,讓孩子聽到客觀真誠的表揚,並從中獲得積極的自我評價,會讓他的內心充滿陽光和力量。
(2)自信了,就積極了。
如果妳問壹位老人或女士的年齡,對方不直接回答,而是讓妳猜,那麽這個人的實際年齡壹定比他看上去的年齡大,他看上去壹定很年輕,當他說出他的年齡時,妳會大吃壹驚!他其實在心裏等著妳的感嘆,因為在之前無數次類似的情況下,他已經贏得了無數次這樣的感嘆,並從中享受了無數次的滿足和喜悅。
他對結果很自信,只有自信的人才敢把自己放在被評判的位置上。越是心虛的人,越是害怕被人猜中,就不會引出這個話題。“回避”是他們最常用的法寶。
自信可以是積極的。
自卑會影響壹個人在大眾面前的態度,影響他與群體的關系。孩子對壹些活動漠不關心,不願意參與,不壹定是因為不感興趣,而是因為自卑,這是壹種自我保護。他們以“我不感興趣”為借口,潛臺詞可能是“我不是沒有能力做好,我只是不想做”。
有些人為了讓自己處於某種心理優勢而對壹切都嗤之以鼻,而之所以需要用這種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優越感,是因為自己實際上缺乏優勢,所以深感憂慮,害怕陷入劣勢。不自信的人很難善良寬容。喜歡給別人治病的人,本身就是病人。有些孩子與環境沖突很大,很難與人相處,其根源就在於自卑。
所以,最重要的是鼓勵孩子有參與的熱情。孩子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表揚是最重要的。但是只有口頭鼓勵和表揚是不夠的。如果他不覺得自己真的很棒,說再多“妳很棒”也沒用。只有妳真的偉大了,妳才會有真正的自信。這就需要父母找到孩子,也要幫助孩子進步,讓他體驗成功的快樂,建立成功的自信,最終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從憤世嫉俗者變成豁達寬容的人。
(3)角落裏的孩子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坦然大方地站在舞臺中央,但這樣的孩子畢竟是少數,更多的孩子在角落裏默默無聞。
他們為什麽要待在角落裏?
壹方面,角落是壹個安全安靜的地方,但狹小的空間給人心靈的自由,心靈的空間與現實的空間不壹定成正比。角落裏的孩子往往有更豐富更敏感的內心。安靜的時候,人的活動點向內,這是內心力量聚集的過程。隨時噴發的火山並不強大。沈默的人壹旦爆發,能量驚人。這樣的孩子是能成大事的孩子。
另壹方面,他們可能是真的能力不足,不敢表現自己,害怕自己控制不了的情況,害怕聽到負面的聲音。他喜歡角落,因為他不自信,他害怕這個世界。但這種恐懼並不是壞事,往往是聰明的表現,因為他能認清自己的處境,避免外界的傷害。這樣的孩子,隨著自己的成長,他與世界的力量對比也會發生變化。當他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時,他就會有信心和勇氣。他也可能成為舞臺上的主角。
自卑也是壹種動力。自卑讓人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地位低下的同時,也看到了提升的空間。人要克服自卑,就要走向更高的高度,這是壹種上進的沖動。
讓孩子走出角落,不是否定他的安靜和敏感,而是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力量,樹立自己的目標。有了信心和方向,他就能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