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山分前後山。千山是龍門洞道源等景福山景區的主體部分,風景優美,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景點有北極宮、無限祠堂、清河宮、秋祖樓、太清殿。經過美景、幽林、高山,高不可攀,直上雲霄。冬寒夏涼,蔚為奇觀。主要景點有渾源頂、棗陽洞、36洞和24湖。龍門洞道觀:龍門洞道觀是道教龍派的聖地,也是全真龍派的祖庭。主要為真武大帝所用,普渡天尊廣泛輔助。它是中國五大懸空寺之壹。是壹座歷史最悠久(秦漢以來)、建築最驚險(海拔高)、道教地位最重要(將祖國道教推向歷史巔峰)、自然地理位置最獨特(昆侖與秦嶺交界處)、山川交匯、凈土純凈(修行聖地)的懸浮道觀。它的前身是陳余宮(又稱龍門陳余宮和太尉陳余宮)。明朝萬歷年間,皇帝有意對天下宮殿進行大修,景福山陳余宮就是其中壹座。明年,陳余宮將大規模擴建。陳余堂(陳余堂)是景福山唯壹的木結構大殿,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道教建築,倚崖洞天,木質而成。它充分利用了地形的空隙,使其更加雄偉壯觀。
陳余宮是景福(龍門)道教為皇室祈福的專用場所,因此布局莊重,陳設精美。各殿道教所供奉的神靈、神仙聚集在壹起,與聖案、祭祀器皿、用具壹起構成了壹個神秘莫測的神仙世界。元、明、清三代皇帝經常在此設壇設祠,祈求祖先在天之靈,贊美其美德,同時尋求上帝的幫助,以使國家太平,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鞏固帝國的計劃。民間方城流傳著壹句話,“天上有美景,地下有紫雲。”我們說的是陳余宮和武當山魏紫宮。
北極宮(無極祖廟):建於主院北露臺,可從後山根聶雲橋爬上153石臺,進入龍門道院。是道觀中最大的五殿,氣勢恢宏,雕梁畫棟,氣魄雄偉。殿內有北極玄瓊真武之父金身塑像,四大天王(元帥)塑像相伴兩側,威嚴肅穆。桌上放著壹尊清代鐵鑄的舜天玉帝坐像,高1米,重約25公斤。他頭戴皇冠,身穿繡袍,佩戴玉帶,面容姣好。此外還有壹尊烏木雕刻的無量方正坐像,高約1米,精雕細刻。此殿是道場的正殿,有建築物、條幅、寶蓋、經書、鐘鼓、道器,齋戒、誦經的地方。木架上掛著壹個雲盤狀的片石,重約15 kg。當它被什麽東西砸到的時候,它的聲音就像鐘聲壹樣,在遠處都能聽到。在寺廟的深處,有壹個很深的石洞,名叫龍門洞。據說丘處機剛來的時候曾經住在這裏。時至今日,在清朝康熙的壹刻,還有壹塊刻有龍紋和“秀水”二字的石板牌子。
清河宮(秋祖樓):位於北極宮正殿的上西側,與東山門壹條直線。老樓裏有全真教七真人雕像,現在是長春真人丘處機雕像。以前土堆遺留下來的文物都藏在這裏,現在已經失傳了。有3棟建築,結構精巧。經過改造後,它們優雅而莊嚴。
太清寺附近的寺廟:從東山正面看,殿堂樓閣隨山排列,包括:供奉道教護國公的靈官殿、供奉董的八卦亭、供奉神受難的太乙殿、供奉奉天(堯)、順水(禹)三官的太白殿。據《老驊梓胡靜》記載,清道光十三年(1833)繪有“太上皇齊壹三清”道教故事壁畫81幅。畫面人物線條勾勒,清晰生動,色彩素雅。是道教宮觀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是民間藝人的優秀作品。
王牧宮和索提:在龍門洞懸崖山腰西側,王牧宮供奉著西王母(又名金母)的塑像,有三座廟宇,中間高,側面低,結構對稱,畫有精美的水藻,四壁鑿刻,架空,無人倚靠。殿下有10米長的鐵索吊梯。在北極宮前仰望,樓梯上的人像螞蟻壹樣蠕動著,險峻而神秘,令人恐懼。
混丁原:又名混葛源,是龍門洞最高的地方,海拔1800米,距離道源地面約130米。任何對此有所了解的人都樂於有勇氣來這裏參觀。混世祖師祖祠的洞穴,全是在空中豎起壹個鬥拱,以削壁為襯托,相當陡峭,可謂匠心獨運。從太清殿引出的棧道長約50米。所有的洞都是在懸崖上鉆的,打鐵樁,用木板搭建橋梁。遊客攀爬鐵索,靠墻攀爬,往往令人毛骨悚然。懸在空中,過棧道,攀鐵索,登雲梯,入此亭,登此頂,遠眺茫茫林海,盡收眼底,放眼望去,白雲在手,宛如置身天際,頓時感覺“其他的山都顯得天空下的矮子。”。這個亭子是供奉混血長老的祖先的。
定心峰(香爐峰、望山峰):為了安心,峰在四公廟前西端,孤峰獨立,如同被削,峰只能供幾個人使用。故峰正對丘祖樓,如樓前香爐,故又稱香爐峰,亦稱峰頂。當妳登上頂峰時,妳可以看到整個洞穴的全景。峰腰有三個深洞,人跡罕至。
秋祖洞:位於奇珍樓後的懸崖上,木梯鏈高約4米。洞穴高約1.5米,深3米,面積6平方米。是長春真人丘處機的寺院。洞內有壹塊磨石,是丘處機的遺物,直徑約50厘米,是當年丘祖的磨石。還有壹座丘處機的雕像。洞壁上刻有“長春洞寺”四個字。遊客,尤其是全真弟子,來到這裏自然會有“駐足山頂”的感覺,會對遠古產生深厚的感情,會進行真誠的朝聖。
丹陽洞:丹陽真人馬玉的寺院。洞穴很窄,只能容納壹個人。妳要爬鐵索才能爬。
淳化洞:淳化洞位於兩洞之下,相傳為秋女弟子李淳化所居。
棗陽洞:位於龍門洞西側的懸崖臺階上,溝底以上20多米。人行道與溝渠西側的梯田相連。懸崖壁上鑿出壹座寬10米的板橋,用鐵索圍起來通向未來。因該洞位於西面和東面,最先看到太陽,故名。洞內兩洞相連,有藥王荀思邈塑像,並有藥王故事畫像。洞外只有壹個平臺可以旋轉。以前我在這裏養驢磨面,供應山區農場。因洞內懸崖,面向深淵,無底。再加上冷風呼呼,又是奔騰又是咆哮,面對山洞令人心驚膽戰。
黑虎塘:深在後山入口處聶運橋下大石灘,直徑約5米,水深1米。因池旁怪石嶙峋,故名黑虎池。山洪暴發時,潭中滾石、泥沙翻騰而出,奔騰洶湧,山勢響,山谷呼應,猶如猛虎咆哮躍起,十分壯觀。
龍門東東灘
老龍門石窟有36個洞和24個水池。雖然都有名字,但是說法不壹,隨著時間的推移,很難再見到。除了少數洞穴和水池,其他都只是痕跡,難以辨認。
(1)三十六洞:1。混元洞,位於混元峰。2.雷祖洞,位於三仙洞石壁上,曾有壹尊雷祖像。3.祥子洞,位於後山口祥子灣。4.三仙洞,位於老黑虎廟北面。5.袁超洞,位於巷子灣老後山門。6.王宇洞位於聶雲橋的東岸。7.玉皇洞,位於玉皇閣後面。8.養心洞位於巷子灣東下。9.晚陽洞,位於少年宮白雲洞下。10.飛仙洞位於太清殿左側。11.李仙洞位於王牧宮下。12.東東洞位於巷子灣袁超洞的石臺上。13.秋祖洞,位於秋祖樓後面,是壹個淺洞,只能坐兩個人。14.丹霞洞位於夏青洞的左側。15.丹陽洞位於秋祖樓後面。16.沃雲洞位於丹霞洞的右側。17.蜂洞位於三清閣右側石壁上。18.夏青洞位於從黑虎寺到道源的路上。19.蓮花洞位於定心峰左下方的巖石中。20.倪青洞位於棗陽洞棧道下的北巖壁上。21.心珠洞,位於定心峰側。22.婁婧洞穴位於山中王牧宮的腳下。23.神狐洞位於聶雲橋上的石階北側。24.範陽洞,位於棗陽洞南側,有上下兩個洞。25.太玄洞,位於渾源閣所在地。26.夏衍洞穴位於廚房後面。27.龍門洞位於北極宮之下。28.水簾洞,位於聶雲橋的山坡上。29.黑虎洞位於黑龍潭上方的懸崖上。30.棗陽洞位於龍門東溝西崖。31.春華洞位於秋祖洞的下側。32.白雲洞位於少年宮北墻上。33.朱砂洞位於核桃灘的破墻下,面朝河流。34.王耀洞位於棗陽洞的院子裏。35.惠珍洞位於子孫宮的後面。36.八仙洞位於王耀廟後面的懸崖上。
(2)二十四池:1。青獅潭2。荷花池3。飛仙潭4。巴龍潭5。黑虎池6。黃龍潭7。青龍潭8。三角灘9。雙龍潭10。金龍潭1。淚池12。16.明路潭17。蛟龍潭18。陽月潭19。五龍潭20。臥龍潭21。Yunutan 22。舒玉潭23。桃花潭24。碧水潭。
三龍潭:青龍潭、五龍潭、臥龍沙。位於黑湖下遊,依次相連。潭西是棗陽洞的絕壁,潭東是黑虎潭下的懸崖。兩岸切割,峽如閘門,美水順流而下。其間由兩個高約3米的瀑布相連,驚濤駭浪碰撞,群山響徹山谷。雨季山洪洶湧,水聲如雷,似龍出洞,巨蟒奔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