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國際化的世界經濟環境
企業國際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加速了企業的國際化。戰後,壹大批國際企業和跨國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截至2004年底,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已達6480億美元。從參與國際化的國家和地區來看,現代世界既有發達國家和地區,也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投資的規模、方式、範圍和地域發生了變化,投資速度大大加快。國際直接投資的增長不僅超過了全球產出的增長,也超過了國際貿易的增長。投資領域也向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轉移。
世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和壹體化的趨勢得到加強。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裏,國際經濟壹體化問題越來越受到理論和實踐的關註。當今世界,按照區域劃分形成了各種經濟圈,其中比較典型的有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圈。區域經濟壹體化的興起顯然對經濟圈內的企業有利,但對區域外的企業不利。外商直接投資可以繞過對外貿易保護,從而開辟新的國際市場,或者維持現有的市場份額,甚至可以獲得東道國貿易壁壘帶來的壹些好處。此外,對外直接投資也是壹種預防性對策,可以針對出口市場可能出現的新的貿易保護政策,提前進入出口市場進行生產經營活動。
世界經濟的重心已經轉移。在過去的十年裏,國際經濟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兩大趨勢日益明顯並引起人們的關註。首先,全球經濟的“重心”將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近年來,亞太地區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外貿總額和外匯儲備也與日俱增。第二,經濟發展將從北半球北部向南部轉移。未來,世界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將集中在資源和勞動力密集型的南方。隨著計劃經濟模式被開放的市場經濟體制所取代,經濟南移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導致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產品需求的個性化和多樣化使得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企業的R&D費用迅速上升,成本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除了調整產品結構外,還可以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和開拓海外市場,保持創新產品的合理生產規模,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獲得良好的研發投資回報。中小企業貼近市場和消費者,親和力強,認知度和模仿能力強,能夠敏感地捕捉國際市場的信息,反應迅速。
各國產品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科技的發展縮短了產品的生命周期,同時許多國家處於轉型經濟,產品和產業結構的升級速度日益加快,這已經成為壹種普遍趨勢。由於國內市場相對飽和,很多國家放眼全球,在全球範圍內尋求產業結構的梯度轉移。這進壹步為中小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創造了條件。
中小企業國際化的國際投資環境
發達國家是資本的最大供應者和需求者。2004年,美國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方面排名第壹,而英國和中國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三。中國吸引了606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僅排名第三。10個最大的東道國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約占世界總流量的2/3,而100個最小的外國直接投資國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僅占世界流量的1%,差別很大。隨著發達國家經濟的全面復蘇和繁榮,發達國家主導國際直接投資的趨勢更加明顯。
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已成為外國直接投資的後起之秀。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發展迅速。其良好的經濟發展前景、巨大的市場潛力、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和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吸引了大量投資者。2004年,東亞地區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增長了46%,達到6543.8+005億美元,約占國際直接投資總額的23%。
中東歐、亞洲、中美洲和非洲成為國際投資熱點。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集中在這些地區。近年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迅速,社會穩定,市場空間廣闊,因此大量外資湧入這些地區。同時,這些地區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部分發達地區的企業勞動力成本日益增加,市場趨於飽和。為了進壹步降低勞動力成本,開拓新市場,他們進行了產業梯度轉移,基於全球化的發展戰略,前往泰國、越南、巴西、印度尼西亞、匈牙利、俄羅斯、南非等社會經濟環境穩定、市場潛力巨大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直接投資或技術。
外國直接投資主要以市場為導向。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認為,外國直接投資根據動機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自然資源導向型、市場導向型和要素導向型。進入90年代後,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戰略更加市場化,即對外直接投資更加註重市場容量和份額。
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加速了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過去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多為大型跨國公司,人們總認為跨國投資壹定是大型跨國公司做的。這種現象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徹底改變。由於世界經濟壹體化趨勢日益增強,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了生存發展,盡快融入世界大潮,大量中小企業加入跨國投資的行列,成為中小型跨國公司。同時,世界經濟國際化和壹體化的趨勢也為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特別是壹些國家對外商投資給予了許多優惠政策,使中小企業能夠抓住歷史機遇,采取“走出去,博采眾長”的戰略,將經營生產基地設置在具有勞動力、技術、資源、市場等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壹道亮麗的國際投資風景線。
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技術環境
信息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知識全球化的發展,使單位成本急劇下降,從而刺激了信息市場的需求,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技術手段的標準化,以及其他服務成本的下降,為中小企業在全球範圍內低成本配置勞動力和資本資源提供了前提條件,也為進入其他國家市場提供了新的機遇。信息技術不僅使投資活動更容易控制和形成預期,也使投資者對投資活動的分析更多地受到其他投資者信息的影響,多米諾效應成為壹種普遍現象。
(2)
知識經濟的全球化使競爭從有形資本的競爭轉變為無形資本的競爭,從土地、資本和勞動人口的競爭轉變為人力資本、資本、信息和知識的競爭,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原則也面臨著內部的重大調整。自然稟賦不僅是土地、人口、資源、技術和資本,還有創新技術、信息資源和知識、思想潛力等無形稟賦。信息資源、創新能力和知識要素的同構已成為當代國際競爭的新要素。信息和知識可以為制造商帶來更高的生產效率,降低單位生產成本並獲得成本優勢,或者為制造商提供壹種可供選擇的差異化戰略,或者為制造商提供選擇合作夥伴形成戰略聯盟的商機。知識經濟條件下的國際經濟競爭更加激烈,但也對制造商之間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競爭與合作將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主流。國際化-[菲諾網FENO.CN]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因為知識的互補性正在逐步取代物質資本的互補性,改變了傳統工業經濟條件下中小企業對大企業的從屬地位,企業之間的相對地位取決於其所擁有知識的質量和數量。所以中小企業的資源配置能力和大企業差不多。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國際國內網絡建立國際關系,共享全球最前沿的產品信息、市場信息和技術信息,開拓國內外市場,開展技術轉讓,只有大公司才能做到。現在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國際營銷網絡分銷產品,每個中小企業都可以通過致力於做好自己的項目,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占據自己的生存空間。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特別是互聯網的興起,改變了過去中小企業在獲取信息方面落後於大企業的局面,打破了大企業在信息占有上的壟斷優勢。總之,在這個時代,中小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為了生產某種產品或提供某種服務,它可以方便地獲取世界各地的信息,組織生產要素。
構建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國內支持環境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重視,但仍存在壹些問題,如審批程序過於復雜、融資渠道狹窄、政策不到位、財政資助和稅收優惠少、社會化服務體系薄弱等,成為中小企業實施國際化發展的障礙。因此,良好的支撐環境對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借鑒國外的先進做法,筆者認為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為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營造良好的支撐環境。
加快立法工作,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作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快中小企業立法工作,為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創業創新環境,支持中小企業盡快成長壯大。我們要盡快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法》及其配套管理條例等法律,用法律手段規範外商投資行為,進壹步簡化外商投資項目和跨國公司走出國門的程序。
政府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這有利於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目前,中國在省級層面設立了中小企業局。而我國的中小企業大多位於鄉鎮甚至鄉鎮,所以應該在全國的城市和鄉鎮設立中小企業局,這樣會更便於管理和操作,信息傳遞和反饋更即時,也更便於多方面的管理和協調;同時,對中小企業的境外投資予以減免,實行差別稅率。
完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方面,應借鑒臺灣省完善中小企業輔導體系的經驗,該體系有金融融資、企業管理、生產技術、研發、信息管理、產業安全、汙染防治、市場營銷、互助合作、質量提升等十大體系。因此,建議成立中小企業家協會或聯合會,提供政策、法律、市場、經濟、技術、金融等方面的咨詢服務。研究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為企業提供技術上的“診斷”和“保健”服務,及時提供必要的幫助。
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國有商業銀行要進壹步增強對中小企業的服務意識,落實改善金融服務的措施。妥善解決目前中小企業貸款約束和貸款激勵不對稱問題。比如貸款額度(意為多收益)和貸款質量雙考核,完成貸款發放任務有獎,否則有罰;但如果貸款出現風險損失,貸款的調查人員、決策人員、審計人員將按照相應的比例被罰款。在這種機制下,貸款人員可以更積極地發掘貸款需求,通過深入調查,摸清貸款風險底數,從而更好地平衡貸款收益與風險的關系。加大信貸業務創新力度。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擔保體系。我國中小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在國際化過程中抵禦政治風險、經營風險和交易風險的能力較弱。為此,壹方面,鑒於發展中國家是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領域,具有相對較大的政治和社會風險的特點,有必要加緊與這些發展中國家簽署雙邊保護協定。另壹方面,建立外商投資擔保制度,也就是建立國內法律制度,保護資本,鼓勵中國企業或個人對外投資。鼓勵保險公司不僅為在華投資的外資企業開展保險業務,也為在境外投資的國內中小企業開展保險業務,消除投資者的後顧之憂,使投資者更好地開拓國際業務。
(3)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因素也在發生變化。本文從世界經濟環境、國際投資環境和技術環境三個方面分析了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發展環境,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構建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良好支撐環境的具體對策。關鍵詞:中小企業國際化環境,我國“十壹五”規劃明確指出: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按照國際通行規則進行境外投資,鼓勵境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擴大互利合作和聯合開發。因此,在今後的對外開放中,我們必須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原則,特別是要研究和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本文分析了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發展環境,以利於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
(這是我抄的~希望對妳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