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麻江旅遊景點

麻江旅遊景點

全縣行政總面積1,222.2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1.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7.95%,地勢西高東低,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夏季無酷暑,冬季無嚴寒,自然景觀優美,景色宜人。

轄4個鎮,5個鄉,129個村民委員會,7個居民委員會。年末總人口21.8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74萬人。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出生率為13.8‰,自然增長率為6.07‰,計劃生育率為96.9%。主要礦產有重晶石、磷、煤、鐵、鉛鋅、硫和鐵。

麻江縣位於貴州中部,清水河上遊,總面積1222.2平方公裏。麻江縣地理位置優越,位於三市壹礦四大市場之間。縣城距省會貴陽109公裏,距亞洲最大的甕福磷肥基地65公裏,距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凱裏37公裏,距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勻市23公裏。隨著貴陽至新鄉至凱裏至麻江高速公路的開通,麻江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湘黔鐵路、黔桂鐵路和劉著復線穿境而過。320國道、210、貴新高速、開馬高速均在縣城郊區交匯。四條省際公路縱橫交錯,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使麻江成為貴州乃至西南地區的交通咽喉要塞。

組織系統演化

名字的由來

麻江是苗語Maha的音譯,意為水上邊界。

麻江的名字是歷史上摩訶和馬霞的音過渡。相傳因東有馬哈灣,南有吉馬,西南有馬光,平定師故裏有馬拉等村,故以土地命名。

摩訶和馬霞是同壹種語言中不同漢字的結果。如果查閱當地歷史,可以看出這種語言應該是仫佬族的語言,這個地方是他們的歷史居住地。至於摩訶和馬霞的具體含義,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它們是以地理形狀命名的。麻江是後來衍生的地名。如果分類的話,可以歸入以地理河流命名的類別。

歷史的發展

秦漢時期屬伽藍郡。隋屬郡。南宋時,設立樂平平邑傅玄司和馬何平滿綏靖司。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設立摩訶綏靖部,元元年(公元1335年)設立摩訶郡,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設立摩訶長官司,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

民國三年(1914),廢摩訶州改稱摩訶縣,民國十九年(1930),民國二十年改稱麻江縣。

1949 165438+10月14麻江解放,23日成立麻江縣人民政府,隸屬獨山區。

1956,轉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行政區劃

2011,麻江縣轄4鎮5鄉。分別是杏山鎮、司夏鎮、谷東鎮、宣威鎮;碧波鄉、景陽鄉、龍山鄉、八芒鄉、現場鄉。

2013年,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3]120號)同意麻江縣碧波鄉、龍山鄉、縣場布依族鄉設鎮。

2014年,貴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4]184號)同意將麻江縣司夏鎮、碧波鎮行政區域劃歸凱裏市管轄;

2016年6月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2016]10號同意撤銷麻江縣興山鎮興山街道、朱槿街道的設立。調整後,麻江縣轄興山街道、朱槿街道、谷東鎮、宣威鎮、龍山鎮。

地理環境

位置上下文

麻江縣位於貴州省中部,清水河上遊,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大門,位於東經107 18′~ 107 53′與北緯26 17′~ 26 37′之間。麻江縣西距省會貴陽109公裏,北距甕福磷肥基地65公裏,東距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凱裏37公裏,南距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勻市23公裏。

地形學

麻江縣位於雲貴高原向湘桂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麻江縣主要是山區。低山、低山、丘陵、河谷、盆地占麻江縣總面積的78.4%。麻江縣海拔930m,最低海拔576m,最高海拔1862m。麻江縣面積1222.2平方公裏。

氣候

麻江縣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 ~ 16℃,年降雨量1200 ~ 1500mm,相對濕度80%左右,無霜期270 ~ 3065433。

水文學

截至2011,麻江縣境內河流屬於清水河幹流,崇安河支流,屬於長江流域沅江水系。麻江縣境內河流228條,全長712.9公裏,流域面積1201.4平方公裏。其中流域面積20平方公裏以上的有1、二級河流,全長238.24公裏,屬清水河馬尾河段,郁亮支流。馬尾河是清水河的幹流,流經縣境37.5公裏,流域面積458平方公裏。其主要河流有羊腸河、龍山河、回龍河、下壩河、三島河、白河,* * *接納支流80余條。郁亮河屬於崇安河上遊源頭支流。麻江縣境內河流主要靠降水補給,年平均徑流深658 mm,近40年平均地表徑流總量826654.38+0億立方米,豐年9.3億立方米,豐年7.85億立方米,歉年6.35億立方米,極旱年4.58億立方米。麻江縣的孤東、興山、司夏、宣威等地為純碳酸鹽巖溶水區,地下水較淺。已查明地下河2條,泉井出水口953個,平均排水量21升/秒。

人口和國籍

人類人口

人口21.84萬,苗族占全縣總人口的80.23%。是壹個以農業生產為主體的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

民族

麻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麻江式”銅鼓在中國銅鼓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該縣司夏鎮銅鼓村的苗族現代民間繪畫更是享譽海內外。麻江在歷史上培養了壹大批仁人誌士。晚清狀元夏通和是中國開放科舉以來第壹個擁有狀元和留學生雙重身份的人。民國初年“麻江雙壁”教育家周公壽和物理學家周昌壽

歷史和文化

民間習俗

4月8日的節日

相傳很久以前,為了紀念苗族英雄,4月8日,苗族的後裔都要穿上盛裝,扛著蘆笙,帶著各種糯米等食物,以示敬仰。久而久之,“四月八日”是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也成為其他民族積極參與的節日。5月3日1987國家民委認定4月8日為苗族傳統節日。

鬥牛節

苗族是壹個古老的農耕民族。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苗族對牛形成了特殊的感情,苗族至今保持著對牛的熱愛和崇拜。史記:“蚩尤有角,牛頭是人。”可見,在古代,苗族早就是壹個崇拜牛的民族。

歷史文化資源

麻江縣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2005年,黔東南州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壹批65,438+000個國家級民族文化村,包括麻江縣的河壩、晏嬰和舞陽馬。2007年,麻江縣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申報工作。截至2008年底,麻江縣已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5項。2009年,麻江縣將河壩、晏嬰、舞陽馬三個民族村寨作為“貴州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歷史城鎮和街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登記、測繪和劃定保護範圍。同年,麻江縣4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被授予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優秀傳承人稱號。2010年,根據國家統壹部署,麻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重點由申報名錄轉向保護工作,縣人民政府公布了壹批縣級優秀傳承人***19,並對這些傳承人進行了適當獎勵。同年,麻江縣1人被授予省級傳承人稱號。2011年,麻江縣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11萬元,在河壩村委會建設了河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心,建築面積170平方米,同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2012年,杏山鎮劉堡村被國家民委、省民委列為全省30個民族、500個特色民族文化村進行保護建設。

土特產

麻江酸湯魚

酸湯魚黔東南各地都有,比較好的是黃平酸湯魚,原汁原味,不塗油脂,符合現在的飲食潮流。凱裏酸湯最有名,麻江縣的酸湯魚曾獲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精品美食與飲食文化展特別金獎,中國名宴金鼎獎。

麻將米

麻江縣素有“中國鋅硒米之鄉”的美譽,香味濃郁,色香味俱佳,口感爽滑。富含對人體有害的蛋氨酸、谷氨酸、賴氨酸等十余種有益元素。

藍莓

截止2011年底,麻江縣發展藍莓種植基地2萬畝,分布在6個鄉鎮。2011年底,麻江縣成立了1藍莓產業技術協會和13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了400多戶農民種植藍莓。

文物古跡

麻江縣

高建夏彤和莊媛迪

建於清光緒初年,是清末戊戌變法冠軍夏通和的故居。它位於縣場鄉高建村獅子腳下,距縣城8公裏。狀元為木結構,外磚內砌,占地約400平方米,南北向。庭院用石板鋪成,寬8米,長10米。門樓豎掛“狀元”藍底燙金匾。門的兩邊有壹副對聯,上面寫著“隨時愛景光,為崇明德而奮鬥”。門樓由三個房間、兩個側翼和壹個正廳組成,它們由磚墻圍成壹個四合院。光緒二十年(1899),夏通河回鄉祭祖。他曾在此豪宅住了32天,現在的豪宅應該保存完好。為了褒揚狀元的名聲,民國初年,北京劈柴(胡同)五角場南口北路的不測公寓,被稱為“夏狀元”。

八毛沖

八卯沖,位於司夏鎮翁崗村,是刺殺袁世凱的壯士張賢培的故鄉。這裏群山環抱,青山環繞,下壩河蜿蜒曲折,流經村前的田野,村對面的山上有壹塊7米高的“將軍石”。據史書記載,八毛沖是封建社會的將軍。張亮,張賢培的父親,晚清將軍。他以“戰功”起家,被授予建偉將軍稱號。他生於道光定友(1837)卒於其國末年(1938)張賢培的祖父張在興、曾祖父張赟、曾祖父張有才都被封為將軍,而他的祖母是“壹品夫人”,他的遠房祖父被封為吳略將軍。聚集在祖籍貴州的是明朝洪武年間的武威將軍。“壹品夫人”和“建偉將軍”都葬在八毛沖。“壹品夫人”墓的華表還在,壹般墓地語言清晰可見。

張亮是壹個誠實的官員,他所有的收入都用來培養他的孩子學習,幫助窮人,為家鄉的老人做好事。他捐資為家鄉修建了三座石拱橋,三條三街路,翁崗中寨和嶗山河修建的兩座石拱橋已被洪水沖毀,寨前河只剩下壹座福德橋。這座橋長9米,寬2.5米,高6米。橋裏倒插壹把劍,據說是為了防止龍起來破壞橋。橋頭有壹座光緒年間(1875年4月)的福德碑,碑文記載了修橋的始末和功過。

吳傳勝墓

吳傳勝為保家衛國而犧牲,李總統追授上將軍銜。埋於司夏寶陽洲後山,距司夏鎮1.5km。墓室長6.32米,寬3.2米,高2.2米。墓碑鑲嵌五塊精雕細琢的大青石,高1.65米,中寬0.86米,頂檐寬1.08米,內碑寬0.6米,厚0.4米..民國十五年清明節建立(1962)。碑文為楷書題寫,上檐橫寫“保佑我中華”四個字,兩側豎寫壹副對聯,“力挽狂瀾以中流砥柱,使大清歷史成為名山美德的象征”。主碑中央豎寫“武公之聲墓”六個字,每個字17cm見方,立碑時間在右下方,立碑人姓名在左下方。側碑上,吳傳勝墓桌由右至左豎刻,字約2厘米見方。

休閑娛樂的“農家樂”

司夏距凱裏市僅20公裏,實際上是壹個郊區。這裏環境優美,人傑地靈,玉帶般的清水河環城而過,宛如西方的“威尼斯”。“農家樂”位於清水河兩岸。目前已有10農戶掛牌經營。特別是灣塘,它坐落在清水河沖積的沙灘上,與陳思公路相對,在山腳和河流之間是壹片綠草如茵的草地,就像上帝鋪的天然地毯。寨子的右邊是壹望無際的稻田,後面是松林,寨子裏綠樹成蔭,冉冉竹林,垂柳,寨子中間是鵝卵石小道。地面幹凈,幹凈,幹凈。村民們非常好客。如果這個時候妳在村子裏走來走去當客人,鄉親們壹定會拉妳回家,讓妳喝他們自己釀的濃濃的糯米酒。妳不喝,他們也不會逼妳。妳可以隨意選擇和品嘗農家菜。吃完飯,妳可以和農民們自由地聊天散步,在沙灘草地上打滾,在河裏玩耍,以此來解除妳在城市裏交通嘈雜的煩惱和工作壹周的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