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在壹起玩的時候,相互之間有點沖突和摩擦是很正常的。家長不必把這當成問題,不必馬上介入,也不必為此生氣。
如果不嚴重,就假裝沒看見,把矛盾留給孩子自己解決;更嚴重的時候,幹脆拉走,不管孩子有沒有吃虧,有沒有占便宜。道理可以簡單說明,不說也可以。關鍵是保持友好和放松的態度。這看似有些不作為,卻是培養孩子健康人際關系的最基本、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
我把這個方法總結為“三不”:不生氣,不摻和,不怕賠錢。
女兒圓圓4歲前的固定玩伴是婷婷和小哲,都是女孩,差不多同時出生,住在壹個樓層。三個小家夥總是壹起在東方和西方玩耍。婷婷和圓圓很溫柔,小哲不耐煩。他們搶東西的時候往往會占上風,發生沖突的時候會互相撕咬。記得袁媛去了小哲家兩次,突然哭著回來,說小哲咬了她,胳膊上有明顯的牙印。
我總是看著她的小胳膊,笑著對她說:“哎呀,又打架了。”然後輕輕吹她被咬的地方,問她:“還疼嗎?”如果她說還疼,我就再吹壹次或者輕輕的親壹下。母親的吻是最好的止痛藥。她說不疼,我就開心的說,好了,不疼了,那我們再去找小哲玩吧。
我的態度對淵源的影響非常明顯。她總是在眼淚還沒幹的時候心情就很好,馬上回到小哲身邊。偶爾會表現出執著的情緒,說不想去找小哲,想自己在家玩。我也笑著說“好吧,我們回家玩吧”,隨她喜歡。很多時候她堅持不了十分鐘,然後又想找小哲,或者小哲自己跑過來,他們很快又好上了。
其實婷婷經常被小哲打哭,或者媛媛和婷婷有時候靠著比小哲高,比小哲壯,壹著急就會把小哲推倒,把小哲弄哭。我們的幾位家長也持類似態度。當然,我們會告訴孩子,要和孩子玩得開心,不要打架,不要搶東西,盡量通過引導來化解矛盾。同時,對於孩子之間的打架、吵架,我們都是心平氣和,壹笑置之。沒有人會在這裏算計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吃虧,或者抱怨別人的孩子。所以三個孩子壹直在壹起玩的很開心。
父母的這種態度給孩子傳遞了壹個信息,沖突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不用擔心,過去的都過去了,也無所謂誰對誰錯,怎麽相處——這樣壹種心理的建立很重要,這是孩子正常發展人際關系不可或缺的基礎,也是豁達友善的成長土壤。
其實孩子真的很快學會了協調,吵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圓圓4歲的時候,我們搬到了煙臺,小哲也跟著父母搬到了青島。煙臺和青島都不遠,兩個小家夥隔幾個月就要見壹次面。在我的印象裏,從那以後,他們在壹起的幾天從來沒有過意見,總是那麽開心默契。他們每次都流著淚,迫不及待地想再見面。這種友誼壹直持續到他們長大成人的現在。
“三不”原則看似消極,但其意義是非常積極的。它的主要功能是避免成年人的破壞性參與,它包含了壹種信念,即兒童有能力自己解決相關問題。
需要建立這種信念,這是兒童科學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轉移到其他問題的解決上來。沒有這個信念,“三不”就失去了支撐力。很多家長在接觸到這個原理的時候總是持懷疑態度。壹旦他們在生活中嘗試驗證,大多數人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們也會對孩子的能力有新的認識。
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鄰裏的孩子,也適用於雙胞胎或多子女的家庭,以及幼兒園或小學,因為全世界的孩子都是壹樣的。
有壹對雙胞胎兄弟,經常為了東西或者別的東西打架。母親最初的處理是詢問打架的原因,判斷誰做錯了,打他的手,或者關上暗室,告訴孩子為什麽要懲罰他。但是,兄弟倆的矛盾並沒有減少。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越來越。他們壹天無數次哭著找媽媽講道理,讓媽媽非常抓狂,經常發脾氣。而且兩個小家夥越來越會推卸責任,有時候甚至會撒謊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
這位母親開始意識到自己以前的方法肯定有問題,但壹時不知道該怎麽辦,就來找我咨詢,然後帶著疑問的“三不”回去了。
幾個月後,我收到她的郵件,說會診的那天晚上她正在廚房做飯,聽到兩個小家夥又在客廳聲嘶力竭地爭論發生了什麽事,然後他們像往常壹樣來到廚房和媽媽聲淚俱下地說話。當時她正準備按照慣例處理的時候,突然想到了我說的“三不”,於是她改變了主意,繼續做飯,帶著輕松的笑容對兩個小家夥說,哈,再打,以後不要找妳媽了,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因為妳媽忙,沒時間照顧妳們。
兩個小家夥沒想到媽媽今天會是這樣的態度。他們壹瞬間楞住了,然後在廚房吵架扭打,哭了起來。他們倆壹邊打架壹邊看著媽媽,等著媽媽站出來評判。媽媽停下手裏的活,笑著用溫柔的語氣對他們說:“廚房太小,打不起來。要打就去客廳。”之後我把兩個小家夥送到客廳,回到廚房繼續做飯。她剛剛回到廚房,仍然很擔心。不要真的制造問題。沒想到孩子的沖突也跟著我出了客廳。兩個小家夥沒有繼續吵鬧,很快就聽到了他們的笑聲。媽媽放下懸著的心。
在隨後的日子裏,這位母親總是用這種方法來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令她驚訝的是,兩兄弟真的相處得越來越好,學會了協調,也開始懂得互相謙讓。現在他們基本上不再向她抱怨了。這個讓她頭疼了好幾年的問題很容易就解決了。
家長們經常抱怨現在的孩子不懂得忍耐,這都歸結於獨生子女問題或者“溺愛”的問題。其實根本原因是父母太介入孩子的矛盾。很多家長看不到孩子有矛盾。孩子之間壹有事情,家長馬上站出來。不站出來似乎沒有盡到責任,也擔心別人說自己不好好管教孩子。不必要的幹預,或者幹預不當,壹方面會放大孩子之間的矛盾,另壹方面也不會給孩子留下學習解決人際問題的機會。第三個缺點是,孩子遇到小矛盾容易覺得是大事,反而會變得斤斤計較,小心眼。
有壹個5歲的小男孩,周末和媽媽去了外婆家。他的叔叔和嬸嬸也帶了他們3歲的兒子。兩個小家夥見面後很開心。玩了壹會兒,5歲的孩子突然抱起3歲的弟弟,想走幾步,但因為太虛弱,摔倒了,弟弟把頭撞在沙發扶手上,放聲大哭。5歲的孩子不知所措,羞愧地看著所有人。我姑姑走過來,看到孩子頭上被打掉壹個小包,驚恐地哭了。壹個5歲孩子的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有麻煩,非常尷尬。她擔心小姑會不高興。她馬上拉下臉批評孩子,要求孩子向哥哥道歉,向他說對不起。
壹個5歲的孩子,可能會害怕,或者覺得委屈,只是站在那裏,不管媽媽說什麽,他都不說話。奶奶看到這種情況,屏住了呼吸。她也過來跟孩子講道理,讓他跟她哥道歉。
阿姨壹邊安慰孩子,壹邊用暗示的語氣說,我小弟弟不是故意撞弟弟的。讓他道歉,寶寶就不哭了。3歲的孩子從大家說這話開始就壹直在哭,似乎在等著小哥哥道歉。
在壹群人的壓力下,五歲的孩子終於受不了了,低聲說了壹句“對不起”。奶奶嫌孩子聲音太低,沒聽清楚。她鼓勵孩子“大聲點,再說壹遍,好孩子要勇敢認錯!”孩子沒說什麽,大家就鼓勵他再大聲說壹遍。孩子終於提高聲音說了壹句“對不起”。話音剛落,大家正要松口氣,孩子“哇”的壹聲哭了,開始發脾氣,對媽媽拳打腳踢,拉著媽媽離開了外婆家。
我們來體驗壹下壹個5歲孩子的感受。
他和弟弟玩得很開心,忍不住去接他。這壹定是出於壹種美好的願望,或者是為了表示他對哥哥的愛。也可能是他想展示自己作為哥哥的實力,甚至是想得到大家的壹些欣賞。結果,他陷入了困境。可想而知,孩子當時有多尷尬,多丟臉,多擔心。如果這個時候家裏能換壹種方式處理,給孩子壹個臺階下,效果就不壹樣了。
比如他以輕松的姿態對弟弟說:“小哥哥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抱妳,不小心摔倒了。沒事,讓媽媽吹壹下,壹會兒就不疼了。”或者故意轉移弟弟的註意力,對哭鬧的弟弟說:“剛才弟弟可能沒抱好,摔倒了。或者讓小哥哥再抱抱妳。這次小心點,看我能不能拉住妳。”我相信,父母這樣說了之後,小哥哥很快就會忘記自己的痛苦,不再哭泣,樂於配合。這個時候,弟弟壹定願意更小心地摟著弟弟,以免摔倒。這時候可以順便告訴小哥哥,如果以後想抱小哥哥,遠離茶幾、桌子等硬物,這樣就算摔了也不會受傷。
當然也有可能。這個時候,弟弟不想被弟弟抱,或者弟弟不想抱弟弟。大家也可以理解的說“嗯,蜜糖真的很懂事,只是擔心又摔倒了。妳現在真的太年輕了,可能撐不住。過幾年再舉辦吧。再過三年,估計妳哥就能抱他哥了,說不定他哥也能抱他哥了。”我相信父母的話到這裏,全家人都覺得很輕松,孩子也沒有再關心的可能了。
有人擔心,如果當時不要求5歲的孩子道歉,他以後會不會變成壹個沒教養的人,做了錯事不知道愧疚?
這種擔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這就涉及到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解決相關問題——只要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壹直友好,受到尊重,只要他們目睹了適當的舉止和修養,他們就會得到這樣的滋養。另壹方面,如果大人不能對孩子無意的錯誤表示同情,大驚小怪,上綱上線,逼著孩子說“對不起”,會損害孩子的友情和愛情。
試想壹下,孩子在大家的逼迫下勉強說出“對不起”兩個字後,內心是更善良還是更刻薄?他對弟弟的好感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從那以後他變得更理性還是更感性了?這樣的處理方式其實傷害了兩個孩子。3歲的孩子雖然得到了道歉,但他是否被埋沒在壹些不可理喻、不可原諒的庸俗思想中?
在這件事的處理過程中,家長當然可以建議五歲的孩子向弟弟道歉。在輕松的氛圍下,孩子大多願意道歉。如果他們不願意,父母會代表孩子道歉,給孩子做示範。然後告訴兩個孩子:“好了,沒事了,妳們倆可以再玩了。”。這件事到此結束,不僅僅是5歲的孩子挽回了面子,還有妥妥的極限,從這件事和做事中吸取了教訓,學會了寬容和樂觀,3歲的孩子也能學到這些東西。
孩子的世界很簡單,很多所謂的問題其實都是大人強加的。其中,兒童之間的沖突被視為“犯錯誤”,尤其被視為欺負與被欺負的關系。現在很多家長都會告訴孩子:我們不欺負別人,但也絕不會讓別人欺負我們。或者直接告訴孩子:妳不要主動打別人。如果別人打妳,妳必須反擊。甚至有的家長為了加強自我保護,會對孩子說:妳在外面挨打不還手,妳回家我就打妳。
這樣的教導或許能讓孩子學會不吃虧,但人生漫長。“不吃虧”是護身符還是隱患?發生在成人世界的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從不吃虧的人,或者報復心強的人,都生活在四面埋伏的危險中。
比如壹個壯年的小夥子,女朋友和他分手後,找了另壹個男朋友,他去殺了別人,然後自殺了。這樣的行為,表面上是出於愛,實際上是出於恨。狹隘的報復讓他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去摧毀壹個讓他覺得被欺騙的人。
雖然大多數“不吃虧”的人都能過上安穩的生活,但是“不吃虧”真的能為他贏得更多的幸福嗎?
我曾經遇到過壹件事。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有壹天我去接她,帶她去幼兒園院子裏玩滑梯。突然我聽到壹個母親在尖叫。原來,她在兒子的胳膊上發現了壹塊藍色的東西,上面有牙印。好像是被小孩咬的。母親馬上問孩子:“誰咬的?”正在開心玩耍的男孩被媽媽的語氣嚇到了,大哭起來。母親又大聲問孩子:“這是什麽?誰咬的?”他壹邊說,壹邊用眼睛看著周圍的孩子,好像每個孩子都有嫌疑。小男孩沒有回答,立刻拉著媽媽的手走了,哭著說:“我不想玩了,我們回家吧,回家。”然而,這位母親帶著她的孩子去找導演了解情況。
看著母親壹臉怒氣的把孩子拉到主任辦公室,我真的很同情她的孩子。相對於孩子的清純美麗和自尊,母親的行為是多麽的低俗。她不僅是在羞辱孩子,也在毀掉孩子的人際關系。她這樣做與其說是出於對孩子的愛,不如說是出於關心和報復。其實她最愛的不是孩子,而是“不苦”的感覺。她這樣處理,只是為了讓自己好受壹點,但已經讓孩子“受罪”了。
中國傳統智慧“吃虧是福”被無數人奉為生存哲學。它強調的不是忍氣吞聲,而是以開放的心態看待世界。所以不是來自抑郁,而是來自包容和能力。但如果從小就教育孩子不要吃虧,怎麽能指望他成年後體會到“吃虧是福”的深意,又怎麽會有“退壹步海闊天空”的心思呢?
當然也沒必要走極端。
有些家長知道吃虧是福,也想培養孩子大公無私的性格。孩子和別的孩子搶東西的時候,總是讓孩子去賣。這也是錯誤和極端的。
因為自私是人的本性,正如盧梭所說:我們的原始情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們所有的本能活動首先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幸福。所以,第壹正義感不是來自於我們如何對待別人,而是來自於別人如何對待我們。壹般的教育方法有壹個錯誤:第壹,只告訴孩子責任,從來不告訴孩子權利,所以開頭反了。①
孩子還沒有建立合作的觀念,自己的玩具不允許其他孩子玩,或者搶別人的玩具。這是正常的表現。強迫孩子放棄自己的興趣,並沒有培養他們的大度,反而加強了他們的緊張感。如果壹個孩子覺得別人總是侵犯他的私人領空,幹涉他的事情,他就會變得特別警惕,表現得更加自私。
孩子之間的矛盾無非就是搶玩具,或者打架沒有適當的限度,不小心傷到對方。大人對待這些小矛盾的態度,比告訴孩子怎麽做更重要,更有影響力。用最道德的態度對待孩子,但不要用很高的道德標準要求孩子。其實天生無法與人相處的孩子不在少數。只要大人減少幹擾,大部分都能自行協調。
“三不”的核心內涵就是兩點:壹是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二是營造壹個開明善意的環境。都是想要父母的修養。
比如壹位家長,他想培養兒子的男子氣概,就對兒子說:“如果妳和孩子發生了矛盾,不管誰對誰錯,都不允許妳在對手面前哭,因為那樣的話,妳的對手會很驕傲,下次也會那樣。”這樣的父母可能自以為高人壹等,卻錯誤地挑撥了孩子之間的關系,不人道地壓制了孩子正常的情感表達。這樣是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男人的,只能教唆壹個壓抑的小心眼。根本原因是家長把沖突中的孩子當成了“對手”,用狹隘的心態對待孩子之間的沖突。
中國古代把心胸狹窄的人稱為“心胸狹窄”,認為“庸人心胸狹窄,心胸狹隘”。如果父母總是用自己錯誤的標準和判斷去踐踏孩子單純的世界,孩子的人際交往會越來越困難,以後也很難成功。
壹個單親媽媽曾經向我尋求建議。她說,她4歲的女兒很喜歡上幼兒園,但和孩子玩的時候,總是扮演邊緣角色,受人指使,總是忍氣吞聲。比如妳搶東西打不過別人,就不會再去搶了,去玩別的。有時候別的孩子打她,眼淚都沒幹。當人們來找她時,她立刻高興地去和別人玩,完全忘記了剛剛被打的事。母親認為孩子太軟弱,沒有自尊。為此,她已經跟孩子說了實話,也嚴厲地教訓了女兒很多次,但始終沒有效果。這孩子似乎越來越膽小了。她把這歸因於孩子在單親家庭長大,因為缺乏父親的關心和保護而感到自卑。所以她的問題是,如何給孩子做心理輔導,需要馬上給孩子找爸爸嗎?
尋找同伴,迎合同伴,是孩子正常天性的表現。當與孩子發生矛盾時,孩子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主動讓步,可以通過轉移註意力的方式自我化解情緒;孩子得罪她後,既往不咎,迅速進行情緒代謝,重新進行友誼賽。這壹切都是因為孩子在用他們天生的純潔、開放、自愛,努力發展他們的人際協調能力。這是壹種潛力,幾乎藏在每個孩子的身上。只要沒有錯誤的外界幹擾,他們在未來的成長中就能把握好各種交往的分寸。
父母對孩子的負面評價,其實是她自身心理的投射。她的自卑和斤斤計較使她無法協調人際關系,這種不和諧甚至會影響到她的婚姻關系。她的潛意識自我保護是讓自己遠離他人,拒絕交往。現在忍不住把女兒往這個方向拽。
我問了這位家長她的童年。她也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她對自己童年的描述和對女兒現狀的描述壹模壹樣。在陳述中,她突然發現,自己對待女兒的態度和方式,簡直就是母親那些年對待她的翻版——在這裏,她開始觸及問題的根源,這是改變的開始。
孩子天性不同,不要指望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表現能符合妳的理想。他可能強,也可能弱;可能是狡猾,也可能是善良。這些特征並不代表他以後會成為什麽樣的人。只要他和同伴壹起玩的時候開心純潔就好。良好的同伴關系本身就是成長的養分,可以滋養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目前,有壹種現象令人擔憂。有些人往往因為自身的不滿或眼光低,給幼兒灌輸社會險惡、人心無常等負面觀念,使孩子從生命的壹開始就對家以外的世界沒有信任和好感。這不僅降低了孩子在人際交往中的開放性,也束縛了他接受世界的心靈,甚至培養了反社會的人格。
對世界有良好的信任與擁有基本的安全知識並不沖突。父母要告訴孩子人際交往中的各種潛在危險,比如身邊的人發生了什麽,或者媒體報道了什麽,就事論事地和孩子說,增加孩子的常識。人生充滿了悲歡離合,套路和意外。知道世界是灰暗的,並不意味著看到世界是灰暗的;知道世界是光明的,不代表妳沒有準備。這是妳對社會應該有的態度,也是妳教育孩子應該采取的示範。
正面教育永遠是最靠譜的辦法,就像避免流感壹樣,平時應該通過強身健體來預防,而不是壹出門就帶上防毒面具。如果妳想讓妳的孩子在未來展現出駿馬的風采,就不要從小就教唆他過刺猬的生活。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三不”的成功應用只有在三條戒律同時執行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很多家長在執行這個原則時,往往會註意到自己不幹預,不怕損失,但往往會忽略孩子的脾氣,隨意打罵孩子,這樣的方法效果會大打折扣。原因是父母自己給孩子樹立了壹個不好的榜樣,不體貼,不寬容,不友好,愛生氣。這也是需要家長特別註意的。大人的心裏有壹股香味,能對孩子形成愉快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