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情境中教與學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2.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經歷了初創、發展、成熟和完善四個時期。
3.教育心理學是壹門應用心理學,是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交叉學科。
4.學與教的互動是壹個系統的過程,它包括學生和教師的教學內容。
教學媒體、教學環境等五要素;通過學習過程、教學過程、評價/反思過程
這三項活動相互交織。
5.教育心理學可以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教育實踐。
6.教學內容是學習和教學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信息的主要部分,壹般表現為教學大綱、教材和課程。
7.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教學手段都必須通過學生發揮作用。學生這壹因素主要從兩個方面影響學與教的過程,壹是群體差異,二是個體差異。
8.教學媒體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是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它不僅影響著教學內容的呈現和容量,而且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教學組織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9.教學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
10學習過程中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
11學生心理發展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定向性和序列性、不平衡性和差異性四個基本特征。
12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包括家庭教育模式、學校教育和同伴群體。
13、學生原有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學習的適應能力稱為學習準備,其中縱向是指從出生到成熟的各個年齡段的學習準備,橫向是指各個年齡段受各種內在因素影響的學習準備。
14.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把從嬰兒期到青春期的認知發展分為知覺運動階段、前操作階段、具體操作階段和形式操作階段。
15.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環境關系的認識。壹般認為,自我意識包括三個組成部分:自我意識、自我體驗和自我監控。
16智力差異包括個體差異和群體差異。
17.從四個方面分析了人格特征的差異:現實態度的人格特征,理性的人格特征,
性格的情感特征,性格的意誌特征。
18.根據個人心理活動的傾向,人的性格可以分為外向型和內向型。
19IQ是指智商,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確定:斯坦福-比納量表和韋克斯勒量表。
20.學生的學習是人類學習的壹種特殊形式,其學習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知識、技能和學習策略的掌握,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力的發展,道德品質和健康心理的培養。
21。加涅按照學習情境由簡單到復雜、學習水平由低到高的順序,將學習分為八類。
信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鏈式學習、語音連接學習、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或原則學習以及解決問題學習。
23.在早期學習分類的基礎上,加涅進壹步提出了五種學習成果: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運動技能和態度。
24.中國心理學家主張學生的學習應該分為知識學習、技能學習和行為規範學習。
25.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是主動獲取知識,並通過將新獲取的知識與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主動構建其知識體系。
26.布魯納認為,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包括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
強化原則。
27.奧蘇貝爾曾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結構的關系將學習分為接受性學習和發現性學習;學習按照學習的方式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
28.接受學習也是壹個概念同化的過程,是課堂學習的主要形式。
29.奧蘇貝爾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學習。
30.意義學習的目的是使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獲得心理意義。
31接受學習是學習者掌握人類文化遺產和先進科技知識的主要途徑。
建構主義是當代學習理論的革命。
33.在皮亞傑和布魯納的早期思想中,就已經存在建構主義的思想。維果茨基的思想極大地推動了建構主義的發展。他強調社會文化和歷史的作用,特別是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功能發展中的突出作用。
34.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個體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習是主動的。
學生不是被動的刺激接受者,而應該主動選擇和處理外部信息。
35.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某種不足,並努力得到滿足的心理狀態,稱為學習需要。其主觀體驗形式是學習者的學習願望或意圖,從功能上看,是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36.奧蘇貝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主要由以下三種內部驅動力構成:認知內部驅動力、自我完善內部驅動力和附屬內部驅動力。
37.個體對學習活動中要達到的目標的主觀估計是學習期望,就其作用而言,是學習的誘因。
38.能夠引起有機體定向行為並滿足某種需要的外界條件或刺激稱為誘因。
39.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的關系並不直接。它通常由學習行為來調節。
40.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求有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41.自我實現作為最高級的需要,包括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創造需要。
42.在學習活動中,自我實現是主要的學習動機。
43.成敗歸因理論將歸因分為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歸因和不穩定歸因、可控歸因和不可控歸因三個維度。
44.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並導致壹定學習目標的壹種內在過程或內在心理狀態。
符號學習的主要內容是詞匯學習。
46.知識是個體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獲得的信息及其組織。
從屬學習(Subordinate learning)也稱類屬學習,是將新的思想歸屬於認知結構中原有思想的某壹部分,並使之相互關聯的過程。
48.認知學習也叫毯式學習,即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
49.知識學習的過程包括知識獲取、知識保持和知識提取。在這三個階段中,要解決的主要心理問題分別是知識同化、保持和應用。
50.直覺是主體對直接感知的教材的表面意義和表面特征進行加工,從而形成對相關事物的具體的、特殊的、感性的認識的過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直觀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即物體直觀、模型直觀和言語直觀。
51.概括是指主體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和轉化,獲得對壹類事物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的抽象、概括和理性認識的活動過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概括有兩種類型,抽象程度不同,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52.現代認知心理學將人的記憶系統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三個子系統。
53.技能是通過實踐形成的合法的活動方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技能是通過學習和實踐形成的,技能是壹種活動方式,技能中的每壹個動作要素及其執行順序都應反映活動本身客觀規律的要求,不是壹般的習慣性動作。
54.操作技能又稱運動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形成的合法的操作活動方式;心理技能又稱智力技能和認知技能,是通過學習形成的合法的心理活動。
根據動作精細程度和肌肉運動強度的不同,可分為精細操作技巧和粗放操作技巧;按動作的連貫性可分為連續操作技能和間歇操作技能;根據對環境的依賴程度,動作可分為封閉式操作技能和開放式操作技能;根據操作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徒手操作技能和器械操作技能。
56.壹般認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練四個階段。
57.就有效操作技能的形成而言,模仿需要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
58.示範可以促進操作技能的形成,但示範的有效性取決於許多因素,如示範者的身份、
演示的準確性、時機等。
在講解和引導詞語時,要註意詞語的簡明性、概括性和形象性;既要說明動作的結構和具體要求,又要說明動作所包含的基本原則;不僅要講解動作的物理特征,還要引導學生在進行動作時註意和體驗肌肉的運動知覺。
60.加裏·仟玖零把心理行為的形成分為五個階段:行為的定向階段、物化階段、沈默的外部言語行為階段和內部言語行為階段。
61.安德森認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經歷三個階段:認知階段、連接階段和自動化階段。
62.中國教育心理學家通過教學實驗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
內化心理技能形成的三階段理論。
63.我國心理學家普遍認為,通過心理模擬建立心理活動的實用模型需要兩步。
創建壹個已建立的模型並測試壹個修訂的模型。
64.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而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的與學習過程相關的復雜方案。
壹般來說,學習策略可以分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
66.認知策略包括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元認知策略包括
規劃策略、監控策略和調整策略;資源管理策略包括時間管理策略、學習環境管理策略、硬管理策略和社會資源利用策略。
67.學習策略訓練的原則包括主動性原則、內化原則、特異性原則、生成性原則、有效監控和人們的自我效能感。
68.元認知即認知,它有兩個獨立但又相互聯系的成分來調控認知過程和認知行為中的知識和觀念。
69.學習策略訓練的方法包括指導性教學模式、程序訓練模式、格式塔訓練模式、互動教學模式和合作學習模式。
這個問題是壹個令人興奮的情況,在給定的信息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壹些障礙需要克服。它包含三個基本組成部分:給定的條件、要實現的目標和現有的限制或障礙。
71.個體應用壹系列認知操作,從問題的初始狀態到目標狀態的過程稱為問題解決。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目的性、認知性和順序性,有常規性解題和創造性解題兩種類型。
72.同質但不同的問題的例子稱為問題的變體。
73.創造力是指個人生產具有社會價值的新穎獨特產品的能力或特點。
74.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是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
75.影響創造力的主要因素是環境、智力和性格。
76.通過集體討論,使思維相互碰撞產生火花,達到頭腦風暴效果的創造性思維方法稱為
頭腦風暴訓練。
77.態度是通過學習形成的,影響個體行為選擇的內在準備狀態或反應傾向。它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成分,其中情感是態度的核心成分。
78.能力決定了個體能否成功完成某些任務,而態度決定了個體是否願意完成某些任務。
79。道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體中的體現,是個體按照壹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範行事時相對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其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
80.皮亞傑認為,在從他律到自律的發展過程中,個體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關系有很大的影響。
81.科爾伯格將道德判斷分為前習俗層、習俗層和後習俗層三個層次,以及服從取向、相對功利取向、尋求認同取向、遵守法規取向、社會契約取向和普遍倫理取向六個階段。
82.常見有效的態度和道德修養方法是可以有效說服的。以身作則,利用群體認同,甄別價值觀,給予適當的獎懲。
83.心理健康是壹種良好的、持續的精神狀態和過程,表現為個體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以及作為社會成員有效發揮其身心潛能和社會功能的能力。
84.心理評估有兩個參考框架:健康模型和疾病模型。
85.所謂心理咨詢,就是在壹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系中。。
86.心理咨詢的總目標是學會調整,尋求發展。
87.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預期學習結果。
88.Bloom等人在其教育目標分類體系中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運動技能三個領域。
89CAI具有交互式即時反饋、形象生動和自定進度等優點。
100.教學目標具有測量和評價教學、選擇和使用教學策略、指導學生學習的功能。
101綜合是指將零碎的知識整合成壹個知識體系,包括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處理事物、推導抽象關系三個層次。
102.行為目標的陳述有三個要素:具體目標、生產條件和行為標準。
103心理與行為相結合的目標由壹般教學目標和具體教學目標兩部分組成。
104.加涅指出,在教學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個教學項目,以吸引學生註意力、指導教學目標、喚起以往經驗、呈現教學內容、提供學習指導、展示學習行為、及時反饋、評價學習結果、加強記憶和學習遷移。
105.在確定教學目標和分析任務後,教師要組織教學過程中的幾個基本要素,如教學項目、教學方法、教學媒體和材料、教學情景等。
106.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解、示範、課堂問答、練習、指導、討論、實驗、遊戲、參觀和練習作業。
107教師在選擇教學媒體時,要綜合權衡教學情境、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學目標的性質和教學媒體的特點。
108.教學媒體包括非投影視覺輔助、投影視覺輔助、聽覺輔助和視聽輔助。
109.教師為有效實現教學目標而采取的壹切活動計劃,包括教學項目的順序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環境的設置、師生互動的設計等,都稱為教學策略。
120.合作學習的特點是分工合作、密切合作、個體努力、社會互助團體的過程。課堂管理是指教師通過協調課堂上的各種人際關系,有效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
121.課堂紀律是對學生課堂行為施加的規範和控制,分為四類教師紀律。
集體紀律,任務紀律,自我激勵紀律。
122.影響課堂管理的因素有教師的領導風格、班級規模、班級性質和對教師的期望。
123.學生群體是促進還是阻礙個體活動取決於四個因素:活動難度、競爭動機、被他人評價的意識和註意力的幹擾。
124.約束群體中成員的行為規範稱為群體規範,包括成文的正式規範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規範。群體規範的形成經歷了相互影響的三個階段,在意見、評價、判斷和反應行為上存在著顯性的壹致性。
125.課堂氣氛可以分為三種:積極的、消極的和對抗的。影響課堂氣氛的主要因素是教師的領導風格、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和教師的情緒狀態。
126.勒溫將教師的領導風格分為集權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7.教師期望通過四種方式影響課堂氣氛的接受、反饋、輸入和輸出。
128.吸引與排斥、合作與競爭是課堂上主要的人際關系。
129.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相對穩定的組合模式是課堂結構,它包括課堂場景結構和課堂教學結構。
130.群體激勵的要素包括群體凝聚力、群體規範、群體氛圍、群體人員的人際關系等。
131.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是課堂的三要素,這三要素相對穩定的組合方式就是課堂結構。課堂情境的構建要考慮班級規模的控制、課堂常規的建立和學生座位的分配;課堂教學的結構應考慮教學時間的合理利用、課程的編制和教學過程的規劃。
132.教學評價是指系統收集有關學生學習行為的信息,並參照預定的教學目標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其目的是對課程、教學方法和學生培養方案進行決策,包括確定評價目標、收集分析相關信息、形成價值判斷和決策。
133.教學測量與評價的分類根據實施教學評價的時機可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根據教學評價數據的處理方法,分為常模參照評價和標準參照評價;從教學評價的功能來看,可分為配置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根據教學評價的嚴謹性,可以分為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
134.由專家或學者編制的適合大範圍評價個人學業成就水平的測驗稱為標準化成就測驗,其優點在於客觀性、計劃性和可比性。
135.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材和測試目的,教師自己編寫的測試稱為自編測試,通常用於測量學生的學習狀態,分為客觀題和主觀題。
136.有效自編測驗的特征是信度、效度和區分度。
137.非測試評估技術包括案例文件分析、觀察和情緒評估。
138.教師需要壹些特殊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維的組織和邏輯,口頭表達的能力和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
139.在教師的人格特征中,有兩個重要特征對教學效果有顯著影響:壹是教師的熱情和同情心;首先,教師有積極性和想象力。
140說明教師的特征與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年齡特征相互作用。
141.羅森塔爾借用古希臘神話中的典故,把老師們所期待的預言效應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142.研究表明,專家型教師和新教師在課前計劃、課堂教學過程和課後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存在差異。
143.福勒和布朗根據教師的需求和不同時期關註的焦點問題,將教師的成長分為三個階段:關註生存階段、關註情境階段和關註學生階段。
144教師成長發展的基本途徑觀察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開展微格教學,進行專題培訓,反思教學經驗。
145.波斯納提出了壹個教師成長公式。
146.布魯巴奇等人提出了反思的四種方法:反思日記、詳細描述、交流討論、行動研究。
147.對教學經驗的反思,也稱為反思性實踐或反思性教學,是“壹種對教育問題的思考方式,它要求教師具有做出理性選擇的能力,並為這些選擇承擔責任”。
148.在中學生的記憶特征中,有意記憶占主導地位,理解記憶是主要的記憶方法。
149,中學生思維能力比較成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占優勢。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都有很大進步。
150,皮亞傑把個體發展階段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感覺運動階段、前操作階段、具體操作階段和形式操作階段,其中守恒階段為具體操作階段。
151,蘇聯的維果茨基強調了人類社會文化在人的心理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社會交往在認知發展中的重要性,他提出了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152,埃裏克森的心理與社會發展理論將人格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主要矛盾是勤奮對自卑的階段是變得勤奮,主要矛盾是主動對內疚的階段是發展主動。
153,用智商年齡與實際年齡的比值來反映智商就是比值智商。壹個學生的智商是8歲,實際年齡是7歲,那麽他的智商是。
154,美國心理學家維特金根據參照對象的不同,將人的認知風格分為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其中場獨立型是基於壹個人的內在自我。
155,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學校情境中學習和教學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它是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交叉學科。
156,學與教的要素主要包括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學媒體。
157.學與教的過程包括學習過程、教學過程、評價和反思過程。
還有選擇和簡答,必要的話提高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