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造茅臺酒用的水主要是赤水河的水,水質很好。用這種微甜不溶雜質的水蒸餾釀造的酒特別甜。因此,清代詩人曾以“集靈泉於壹身,聚碧水於東”的詠來贊美赤水河。
茅臺鎮還具有非常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它位於貴州高原最低的盆地,海拔僅440米,遠離高原氣流,終日雲霧密布。夏季持續5個月35 ~ 39℃的高溫,全年大部分時間籠罩在悶熱潮濕的雨霧之中。這種特殊的氣候、水質和土壤條件非常有利於酒料的發酵和成熟,也對茅臺酒中的微生物產生、提煉和香氣成分的增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如果離開這裏特殊的氣候條件,葡萄酒中的壹些香氣成分根本不會產生,葡萄酒的口感也就乏善可陳了。這也是為什麽長期以來,茅臺鎮周邊地區或全國部分地區的醬香型白酒生產廠家,千方百計仿制茅臺酒卻沒有成功的原因。茅臺酒的傳統制作方法只能在方圓的壹個小地方茅臺鎮進行,才能創造出這種精致無比的好酒。
茅臺酒的酒窖建造也頗有講究。從選址、窖池區域的走向、空間高度,到窖內的溫濕度控制、透氣性、酒缸的形式和容量、缸口的泥封工藝,都非常嚴格。這些都是成品酒復熟和香氣純度提高的關鍵。每天要有人檢查酒窖,開閉通風孔,控制溫濕度。據說即使是看守酒窖的人,也必須衣著整潔,品行端正,不允許在酒窖裏說粗話,制造噪音,否則會影響酒的質量。當然,人們的壹般衣著、言行與酒的好壞並無必然聯系,這只是體現了人們對茅臺酒的尊重和敬仰,以及鼓勵人們向善、釀好酒的美好願望。
茅臺酒的高品質多年不變。國家評酒會將貴州茅臺的風格概括為“醬香突出,優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其香氣成分達到110以上,飲用後的空杯會持續很久。有人稱贊它有“隔壁三家醉,雨後開瓶十裏”的魅力。茅臺酒香而不艷。它在釀造過程中從不添加任何香料,所有香氣成分都是在反復發酵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其酒精度壹直穩定在52 ~ 54,長期以來是中國著名白酒中最低的。勾兌的時候絕對不要加壹滴水,而是用酒勾兌酒。所以酒精度低而不淡,純正淡黃,晶瑩剔透,柔和醇厚,不刺喉,不啟動。飲用後,令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具有舒筋活血、保健益壽的功效。周恩來總理評價說,茅臺酒“味道比伏特加更好,具有不咽喉痛、不頭痛、不疲勞、精神穩定的特點”。"他還說,在65438年到0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幫助他成功的有"兩套":壹套是茅臺酒,壹套是當時在那裏放映的電影《梁祝》。會議期間,周總理用這種酒和電影招待出席會議的外國元首和代表團。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稱贊“茅臺酒能治百病”。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稱贊茅臺酒是“美酒”。廣大群眾、港澳同胞、海外僑胞視茅臺酒為饋贈親友的佳品,視其為“國酒”、“外交酒”、禮品酒。
茅臺酒的釀造工藝被稱為“千古壹絕”。茅臺酒有壹整套不同於其他白酒的生產流程,生產周期為7個月。蒸餾酒在倉庫存放4年以上,再與存放20年、10年、8年、5年、30年、40年的陳年酒勾兌,最後檢測、品嘗、裝瓶出售。
起初,用來裝茅臺酒的瓶子是用當地的壇子做的。從清朝鹹豐年間,改為小底小口大肚的陶瓷罐。根據現在的情況,有持0.5 kg,1 kg,1.5 kg的型號。後來壹度改成略扁的長方形酒瓶。1915後改為圓柱形黃色陶瓷釉瓶,瓶體小,瓶口長。建國後改為現在人們看到的白色陶瓷瓶和乳白色玻璃瓶,古色古香,古樸大方。
茅臺酒的商標最初是用木刻印刷的,但“貴州茅臺”四個字是用楷書寫成花瓣狀的圖案。後來改為連續歷史紙鉛印。商標命名:成毅酒館為“雙德牌”,榮和酒館為“麥穗牌”,恒實酒館為“山鷹牌”。1952改為“工農”。1954後分為兩種商標:國產品牌為“金輪牌”(又稱“工農牌”),出口品牌為“費縣牌”。文革期間壹度改為“向日葵卡”,後又恢復為“金輪卡”和“費縣卡”,壹直沿用至今。
茅臺酒連續獲得五項全國名酒金獎,實現了五連國內金獎、四連國際金獎(包括亞洲之星包裝獎、第三屆世界廣告壹等獎)。產量逐年增加,銷往50多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