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孫悟空可以大鬧壹場,打很多妖精?
西遊記裏有這麽壹個矛盾,我壹直很不解:齊天大聖孫悟空大鬧天宮,所向披靡。如來佛祖不來救駕,整個天宮都有“亡國”的危險,但大聖取經之路似乎很難壹帆風順。戰敗者和戰敗者的追隨者都成了主人,要麽讓大聖束手無策,要麽請大聖出來幫忙。最近在做壹個項目的時候,我突然明白了――吳承恩的寫作恰恰體現了他對封建王朝的管理制度和人文背景的深刻理解。不信的話,詳細聽我說。
天宮大浩劫前後,孫、天將、妖怪的能力都沒有變,但是交戰雙方的心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鬧天宮是孫盛達與天上諸神的較量,也是魔與神的較量。
那時,孫只是壹個開明的惡魔。他無所畏懼,不受阻礙,甚至不敢帶他離開冥府。獲勝是壹種至高無上的榮耀,他甚至有可能自己重新定義天堂的秩序。他沒有考慮失敗的後果。因此,在孫的心目中,他從事的是壹項高收益、無風險的事業,自然是全力以赴、毫不留情。但是天上諸神的心態不壹樣。孫只反對玉帝。他的目的是為了輸出邪靈而打敗天庭。他對諸神沒有深仇大恨,所以他所做的只是偷食物、酒和長生不老藥。充其量只是壹個小小的失誤,影響了重要會議的召開。即使他後來去了天宮,也沒有強烈的破壞欲望,沒有做燒殺搶掠之類的事情。因此,孫和諸神之間沒有利益沖突。
同時,孫的殺傷力很強,他手中的武器可以傷害到所有被碰到的對手。因此,諸神對孫的圍剿實際上是壹項高風險的工程,是在他的首領玉帝的壓力下進行的。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天庭壹方的戰鬥力處於什麽狀態,所謂的十萬天兵天將必然別有用心,對未來充滿期待。
有人會說,神仙為什麽不靠打敗孫來增加自己的官階和等級,這就涉及到天道的所有權結構和激勵機制了。
按照原文,雖然天庭的精英都是高素質的,但封建帝制還是實行的。玉皇大帝作為統治者,有權力殺死作為奴仆的神靈,所以神靈的生活質量只能靠這個領導者的個人素質。但文中提到,豐縣知府僅僅因為求神不敬就被全縣大旱拖垮三年,禁閉將軍僅僅因為打碎壹盞玻璃燈就被貶為河妖,可見教主十分暴戾,帝皇神仙,可見神仙真是“此罪無窮。”
根據中國的傳說,成為神是非常困難的。很難想象,諸神歷盡艱辛,就是為了換來壹個更大的制度枷鎖。所以,除了真正的既得利益者之外,神仙們在內心裏也必然厭惡這樣的制度,非常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君不見,眾神之中,只有楊戩的團隊很努力,因為他和玉帝有裙帶關系。當初楊戩砍桃山救母,英勇異常,但最後還是個凡人。後來他突然變成了壹個不能遵守封建禮法的神仙,肯定有隱情。大概是玉皇大帝把天庭變成了家業,給了他的侄子楊戩壹份不用工作就可以享受人祭的美差。妳怎麽能說服其余的神仙?
讓我們回到上壹個問題。就算某些神仙打敗了孫而升官了,那又怎麽樣?他們最多只能成為最強大的朝臣,依然擺脫不了被統治的命運。而且“與君同在,猶如與虎同在”,因為這個領袖永遠是他們未來可以面對的人,哪怕他再圓滑,也許幾千年後的某壹天,也會因為壹個錯誤而前功盡棄。所以顯而易見,太上老君的金鉆切,可能帶走了金箍棒,但只是用來打人的;太白金星玉瓶明明能吸人,老頭卻躲得遠遠的。
而做壹個普通的神呢?首先,神是不死的,不存在榮耀祖先,封妻兒的問題。所以無功遠沒有積極求生壓力大,沒必要為了壹個沒有實質內容的頭銜而冒殘疾的風險。
諸神與孫盛達對決的收益變成了負數,但風險卻變成了無窮大。神仙都是極其聰明的,這個算盤打不清楚。為了躲避領導的責難,他們在戰鬥中必須穿戴整齊,大聲尖叫,但是貼身的戰鬥沒有記錄,也沒有什麽絕活,也就是所謂的幹活不出力。
其實書中還有壹個地方也反映了同樣的問題。石陀嶺的獅靈也嚇退了十萬天兵。其間有沒有激烈的戰鬥?沒有,他只是張嘴嚇唬嚇唬他,山兵就屈服了。反正獅子精只想要壹個名分,神仙沒有實際的利益損失。能不打就不打。然而,在孫的佛經翻譯過程中,情況發生了變化。此時的孫已經是“散仙”了,也就是說他的身份已經不是妖怪了,離成仙只差壹點點了。他的對手變成了壹個徹頭徹尾的惡魔。
妖精對抗孫盛達的目的是吃唐僧的肉或吸唐僧的鴛鴦,其相關所得是長生不老——神仙的基本特征。這項工作的風險也是巨大的――它將被孫消滅。對於妖怪來說,這是壹項高收益高風險的事業。按照馬克思的《資本論》的說法,人們為了300%的利潤,敢於冒掉腦袋的風險。壹步成仙的收益恐怕遠不止300%。可想而知怪物為了達到目的會有多狂熱和勇敢。
最厲害的妖怪都是有壹定背景的。他們知道自己的主人非同壹般,即使有過錯也不用擔心被懲罰。書中有很多類似的章節:神靈的下屬或坐騎違規犯錯,神靈卻威嚴地解釋說,唐僧取經必然會遭受災難,下屬的攻擊就是這些災難的壹部分。
所以下屬的目的雖然很黑暗,但是他們也間接為如來佛祖的試驗工作做了很多努力,幫助唐僧完成了苦難的任務。所以從本質上來說,他們的工作屬於幫助性質,不是敵我關系,可以既往不咎,保留原崗位,重新聘用。這樣的言論給所有有實力有背景的妖精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他們的工作風險降到了零,收入依然很高。這樣壹個殺人無報酬的生意,能阻止妖精們使出渾身解數壹波接壹波的前進嗎?
與此相對應的是孫,他沒有成佛的野心。打怪的目的不是為了殺光天下的妖怪,而是為了保護師父不去西天取經。他之前和妖怪沒有血海深仇,只是在妖怪攻擊唐僧的時候才出手相救,所以他的工作是被動反擊。從軍事上來說,進攻是最好的防守,而單純的防守是非常危險的行為,所以孫已經先輸了這場戰鬥。
同時,由於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抗風險能力,被保護的唐僧經常被妖怪挾持,使得孫在營救工作中經常處於投鼠忌器的狀態,在工作中無法放開手腳,於是又輸了壹局。
此外,唐僧十分迂腐,經常懷疑孫濫殺無辜,頻頻用酷刑“緊箍咒”打擊他,不僅嚴重挫傷了孫的工作積極性,也使他無法有效地做好應對危機的準備,更談不上主動消除隱患。信息的前饋工作陷入僵局,他不得不通過反饋工作來解決問題,戰鬥力再次喪失。
所以在這場孫與妖怪的較量中,妖怪自知,準備充分,而孫膽小如鼠,被綁在背後,還沒打起來,精神就已經削弱了壹半,所以戰鬥勝利的可能性當然大幅度降低。
看看這時候來幫忙的神。他們都是奉命幫忙的。所以第壹個任務關系到天庭的榮譽,必須完成。二是屬於天道組織,背靠天道的免費援助。所以在妖怪沒有在天庭大鬧的前提下,壹方面要防備孫盛達和玉帝失敗後拿自己出氣,同時也明白就算失敗了,整個組織——天庭的失敗概率很小——大不了再請如來佛祖出山,肯定輕松。
所以每壹個互相幫助的神仙,都會使出渾身解數,各顯神通。只要他盡了最大努力,孫和玉帝就沒有任何借口去責備他。當然,硬拼是不可能的,就像在對抗青牛怪的戰鬥中,神仙失去武器後不繼續攻擊,而是坐下來等待更強大的神仙來幫忙。這些妖魔是如來通過考驗唐僧,包括最後得到的假經,為了彌補七十二般磨難而安排的。孫猴子既然對付不了這些妖魔,就難免要向菩薩甚至玉帝求助,這樣既把孫猴子和以前的敵人的感情聯系起來,又讓孫猴子對他們產生依賴感。就這樣,從根本上實現了孫悟空的和平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