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事,尤其是大唐公主的事,引人註目。在任何時候,女人的不忠都是很大的侵犯,都是被處決的理由。
然而,高陽公主被處死的真正罪名是謀反和篡權。雖然學者和歷史學家提出了種種考證問題,但這恐怕才是問題的核心。
高陽公主(?——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疼愛女兒,其母不詳。
01
迷人的高陽公主的事情。
高陽公主的出生時間沒有記載。按照《新唐書》對顓公主的順序,她是唐太宗的第十七個女兒。這個是有爭議的,而且《全唐書·玄宗卷》中也有封高陽公主的制度的復印件,更值得商榷。唐玄宗李隆基生於685年,此時高陽公主已經去世30多年了。生元年(712),稱帝。他怎麽能給自己的老姨高陽公主封號呢?
玄宗最糾結的是太平公主,而不是高陽公主。
史書記載很混亂,不需要細說。就當高陽公主是李治的妹妹吧。
高陽公主到底有沒有魅力還不清楚,但緋聞是真的。
高陽公主深受唐太宗的寵愛,嫁給了唐朝名臣方的兒子方。大小姐的脾氣,可以理解,何況是李世民的公主,養尊處優,也在情理之中。
但公主結婚後,與《大唐西域記》的作者有染。這部《大唐西域記》是西遊記史書的版本,類似於《三國誌》、《三國演義》。
唐玄奘西天取經,卻是唐太宗親自安排的大事,公主與首席作家有染,讓唐太宗十分尷尬。壹個專門描寫五凈和尚,不近女色,壹心信佛的大師級作家,卻在隱藏自己的立場,真的很搞笑。
唐太宗得知後大怒,於是斬辯,殺了幾十個奴婢。不能只怪辯論機器,誰讓妳招惹公主了?高陽公主幸免於死,但還是很怨恨。讓她丟臉的恐怕不僅僅是太宗,還有她的心上人。
唐太宗死的時候,高陽公主沒有感到悲傷,也就是說她沒有感到心碎。
這個浪漫的案件在任何時候都是死罪。正常情況下,女方難逃通奸之死。沒有理由為什麽男的死了,女的還活著。
但既然唐太宗沒有處死高陽公主,唐太宗死了,李治繼位,自然沒有理由再處置他的妹妹高陽公主。
李治處死高陽公主自然是另壹個謎。
02
高陽公主參與叛亂,被處死。
相對於後世津津樂道的風流案,高陽公主足夠殺傷力的罪名是叛國罪,但在貞觀、永輝兩朝的史料中並沒有描述。
但兩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謂“拔出蘿蔔帶出泥”。
據《新唐書》和《子簡》記載,高陽公主與方毅爭奪王位,導致公主與唐太宗不和。這時,善建議發現公主和和尚在為他們的私情爭吵。唐太宗得知公主與和尚濫交,下令削腰辯機。
這段橋段的歷史記載顯示有鼻子有眼,這點似乎是肯定的。然而,研究者發現,李雲宋太宗時期的《太平玉蘭》並未提及此事,且與《老唐書》相比,根本未提及此事。
唐朝時期,史書已經很豐富了,但壹般都是後人為前朝寫的。這裏面有貓膩,似乎有意掩蓋壹些歷史真相。
浪漫的案例,尤其是帝王家,永遠不會是空穴來風。這樣可恥的事,絕不會無中生有。不管史書怎麽記載,豹眼認為這很可能是真的。因為史書不會無緣無故的栽贓汙染壹個大唐公主。
但是,這是壹件可恥的事情,為什麽要大張旗鼓的描述呢?這應該是輕描淡寫。唐宋的歷史學家都像今天的狗仔隊嗎?專門做這些花邊新聞來吸引人的眼球?
恐怕不行。豹眼認為這是在掩蓋更大的罪惡。
《新唐書》和《全唐書》中記載,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其九子、三子李治為帝繼位。史書特別提到,高宗繼位後,專程親自到高陽公主的住處拜訪,意在委婉。
恐怕皇上知道高陽公主是個狠角色,不是為了安慰高陽公主因為失去心上人而破碎的心,而是因為萊文是個不安分的公主。
歷史上兄弟之間爭奪繼承人很激烈,但是到了唐朝,女人就很旺盛了。不僅是皇太後、皇太後,如武則天、李治的魏,公主們也喜歡參政議政,如高陽公主和後來的太平公主。
武則天想當皇帝,高陽公主和太平公主不也是嗎?
李治是在廢太子的第四子、王的次子李承幹之後才登上皇位的。也就是李誌的同父異母兄弟,大哥和老二被廢後,他作為老三還有機會。
雖然高陽公主因為這場爭論失去了唐太宗的寵愛,但高陽公主的身份和方家族在朝鮮的影響力仍然舉足輕重。
李治身體不好,很多事情都要靠武則天,但不可否認,李治也是個狠角色。
高陽公主擅自謀求廢黜方以智,於是誣告方以智對她無禮。孫昌無極奉命徹查此事,誘使方以靜戀愛,參與了李之亂,家破人亡。
方(18,579-648),唐初人,號喬,之子。
方是得力的謀士之壹。武德九年(626),參與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殺死太子李程健和齊王李元吉,謀求皇位。方與杜如晦、鄔、侯五人,並功首。可以說他是唐太宗朝的元老,在朝鮮有很大的影響力。後來被梁國公封了,升職也是家常便飯。
他的長子方誌嫁給了杜氏,繼承了他父親梁國公的爵位。李誌勇初年,任禮部尚書兼汴州刺史。
次子方娶太宗之女高陽公主為妻,拜為太傅清官徐校尉、常侍。
同壹個父母生的,優先級不壹樣,這種地位差距就大了。身為太宗公主的萊文,驕橫跋扈。她怎麽能忍受這個?因此,他密謀廢黜眾議院,並采取其騎士身份。
高陽公主誣告方以智對他無禮,高宗下令孫昌無極徹查此事。結果他“拔出蘿蔔帶出泥”,查出方和高陽公主都參與了靖王之亂。
這壹點在《新唐書》和《子同治鑒》中都有記載,但未必可信。由於高陽公主與方在時期爭奪皇位,唐太宗不可能查出高陽公主與辯機的私情。
但是,這個尋求繼承人的案件,確實是個案中的個案。說到“拔出蘿蔔帶出泥”,確實是真的。
作為公主,她不可能是梁國公夫人。受點委屈,想點辦法求個接班人也沒什麽。皇帝不會因為這個殺了自己的妹妹,但是想想李治的皇位就不壹樣了。那還不錯。那豈不是找死?
最終,愛屋及烏,高陽公主自首,士子流放嶺南。
關於這件事,壹直有不同的看法和結論。
反正李治得到高陽公主的支持並不難,有利於李治維護自己的帝位。
李治之所以下令處死高陽公主,有人說是宗室勢力在與戊己等袁氏勢力的較量中失利的結果。
方以智是方的長子,他繼承的爵位代表了守舊派的利益。房子的遺產壹直在遭殃,其他袁老恐怕也不能幸免。孫昌無極為了維護守舊派的利益,借用了高陽公主案。這是壹個很重要的原因,方家族被滅,至少這也說明了舊派的影響力。
另壹種說法是宗室勢力想推薦壹個新人來代替李治,被政治清洗了。史書上是這麽說的:高陽公主和方勾結李謀反。李、高陽公主和巴陵公主都被處死。然而,方家族幾乎全軍覆沒,這與袁老鬥爭的目的相違背。
不過,李治也有可能聯合袁老派,除掉那些想記住他的帝位的宗室勢力。
方毅是被弟弟直接牽連的。他雖然沒有被處死,卻被貶為銅陵尉,留下子孫在銅陵。幸運的是,方家族並沒有滅絕。
但有人懷疑方能保住性命,與高陽公主案密切相關。
之所以史書記載良莠不齊,沒有統壹說法,是因為政治謀反案本身就是壹個不清楚的問題。妳可以無中生有,“無中生有”是通常的方法。
作為壹個皇帝,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我寧願白白殺敵壹千,也不願錯過壹個。
作為高陽公主,她因風流韻事而臭名昭著。另外,謀奪皇位更可恨。
李治借機除掉景王等強勢藩王,無可厚非。
壹個涉及政治叛亂的案件,總是迷霧重重,沒有人公開詳細記錄作案過程。證據難以把握,主審官多以理判案。
這也是很多爭論和沒有定論的根本原因。
這麽大的事,史書記載很好,新唐書只提了壹句:
高陽公主讓葉挺把陳關在禁宮裏,侍候她向鬼神祈福,推演星辰排名。
千百年來,這種巫術和窺淫癖就是尋求大逆不道的代名詞。
但在這裏,無法解釋高陽公主無論是求皇位還是梁公,都是祈求神靈的旨意。
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高陽公主參與了靖王之亂,不好宣傳。拿高陽公主的風流案做文章,更何況這種事情政府和民眾更感興趣,即使在開放的唐朝,這種事情也是令人厭惡的。轉移註意力是個好主意。
這就是史書中高陽公主的風流案充斥著喧囂,而陰謀案卻輕描淡寫的根本原因。
但是,兩者之間並非沒有關聯。高陽公主因為風流案失去了唐太宗的寵愛,也是因為宮女無禮導致的陰謀案。如果沒有前期的風流韻事和隨後的尋找繼承人的風流韻事,就不會導致參與王靜謀反事件的發生。
總之,李治授予高陽公主死刑是真的,無論她是否真的參與了叛亂,都是政治鬥爭的結果。身在其中,不能置身事外。就唐朝那些女人的行為來說,這不算什麽。高陽公主大概率冤死。